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广东汕头海岸湿地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100种,隶属15目31科,其中古北界鸟类43种,东洋界鸟类45种,广布种鸟类12种.区系组成呈南北鸟类混杂分布,鸟类的多样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该湿地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0种,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名录中的鸟类43种.对5个湿地样区的主要鸟类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反映汕头海岸湿地是水鸟类重要的越冬栖息场,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以三屿围和六合围两个样区较高,分别为3.2306和3.2283,濠江口的多样性指数较低,为1.981.群落多样性指数的高低主要受物种数量和各物种数量均匀度的影响.本文还提出了对鸟类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建议.表3参9 相似文献
2.
广东新会银湖湾湿地鸟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采用系统抽样技术和样带法,对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银湖湾湿地鸟类群落进行研究,共记录70种,隶属13目28科48属。新会银湖湾湿地带鸟类平均密度356只/hm2,鸟类物种多样性指数3.690 2、均匀度指数0.875 6、优势度指数0.25。芦苇红树林潮间湿地、鱼塘莲藕湿地和农田果园是新会银湖湾湿地典型的生境,各生境的鸟类种类、密度和多样性差异较大。其中芦苇红树林潮间湿地55种,平均密度338只/hm2;鱼塘莲藕湿地有40种,平均密度279只/hm2;农田果园有38种,平均密度247只/hm2。3种生境中芦苇红树林潮间湿地鸟类的生物多样性最高,农田果园最低。 相似文献
3.
2010年12月、2011年1月、2月、3月、5月和8月,利用样带法对珠海市鹤洲湿地鸟类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分析了生境类型的鸟类群落种数、数量、物种多样性、均匀性指数等特征。结果表明,共记录到96种,隶属12目31科66属。鸟类多样性指数(H')进行了计算,12月3.6956,1月3.7685;2月3.6551;3月3.4703;5月3.2437和8月3.1941。该湿地鸟类多样性动态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相似文献
4.
广州南沙湿地鸟类群落组成、多样性和保护策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系统抽样技术和样带法,对广州南沙地区湿地鸟类群落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95种,隶属15目34科68属。国家Ⅱ类保护种类11种,广东省重点保护鸟类16种。东洋界鸟类44种,古北界种类41种,广布型种类10种。鸟类群落多样性以近岸及海岸湿地最高,多样性指数3.4250,均匀性指数0.8711。南沙地区湿地鸟类资源丰富,分析了鸟类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开发建设必须正确处理湿地鸟类保护的关系,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并提出厂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广州南沙红树林湿地鸟类群落多样性(2005~201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城市化对鸟类群落的影响,2005~2010年对广州南沙红树林湿地鸟类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记录鸟类149种,隶属于16目42科97属;其中冬候鸟或旅鸟77种,占51.7%,留鸟63种,占42.3%,夏候鸟9种,占6.0%;鸟类群落呈现出较强的季节性,从总体上看,物种数和总数量呈现秋冬季高峰,夏季最低.红树林湿地区具有最高的鸟类物种多样性与科属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科属多样性变化趋势表现为红树林湿地区>河涌林带区>水域区.南沙红树林湿地的保护对丰富鸟类群落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5年7至2007年4月,采用直接记数法和"GPS"技术定位监测对洞庭湖湿地珍稀濒危保护鸟类资源及其环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洞庭湖湿地珍稀濒危保护鸟类有218种,隶属于16目46科。其中古北界鸟类占优势,有118种,东洋界鸟类54,广布种鸟类46种。冬候鸟为主体,有118种,留鸟40种,夏侯鸟35种,旅鸟25种。按生态类群分,游禽45种、涉禽69种、陆禽3种、猛禽22种、攀禽11种、鸣禽68种;该湿地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Ⅱ级重点保护鸟类43种,国际湿地公约名录中的鸟类37种。洞庭湖湿地珍稀濒危保护鸟类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分别为4.489 7和0.576 5。 相似文献
7.
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期间对东洞庭湖湿地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观察记录到208种,隶属于16目43科,同时对鸟类的区系组成、居留型、生态类型及重点保护鸟类进行了分析.图3,表3,参4. 相似文献
8.
闽江口湿地的鸟类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1998-2000年对福建省闽江口湿地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86种,隶属11目23科,其中古北界鸟类59种(68.6%),东洋界鸟类27种(31.4%),区系组成呈现南、北鸟类混杂分布,以古北界鸟类为主的特征,留鸟12种,占鸟类总数13.9%;迁徒鸟74种,占86.1%。该湿地鸟类的多样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迁徒季节鸟类的各类和数量都最多,繁殖季节则最少,该湿地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9种,中日修鸟保护协定名录中的鸟类49种,并对鸟类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湿地鸟类多样性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湿地鸟类在能量转换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监测、评价湿地生态环境极其敏感的指标.本文从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分析了湿地鸟类多样性.总结了环境因子对湿地鸟类多样性的影响,最后对湿地鸟类多样性的研究提出展望,为更好地保护湿地鸟类资源及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02年4月~2003年6月,利用样线法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群落结构.调查记录到鸟类172种,结合历史文献可知,保护区内有鸟类14目43科223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3种,中国特有种17种.居留型组成为夏候鸟63种、冬候鸟14种、留鸟128种和旅鸟18种.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以针阔叶混交林最高(3.99),落叶阔叶林的最低(1.79);均匀度指数以水域生境的最高(0.87),村落生境的最低(0.61).各生境鸟类群落结构的相似性都很低(<60%),具有明显的差异.表2参16 相似文献
11.
汕头市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三大候鸟迁徙路线涉及区之一;分布64种水鸟,约占汕头鸟类总种数的51.2%。汕头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给鸟类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和丰富的食物来源,每年都有超过了3万只以上的候鸟类在此停留或越冬,是重要的国际候鸟迁徙区及水禽繁衍区。 相似文献
12.
采用固定样带法和样点法对梅江流域的鸟类群落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201种,隶属16目49科127属,其中留鸟81种、冬候鸟67种、夏候鸟40种、旅鸟13种,分别占40.1%、33.3%、19.9%、6.7%;古北界种类95种(占47.3%),东洋界种类64种(占31.8%),广布型种类42种(占20.9%);国家I级保护种类1种,国家II级保护种类21种(占10%);《国际湿地公约》指定种类24种(占12%),《中澳候鸟保护协议》指定种类22种(占11%),《中日候鸟保护协议》指定种类76种(占38%),《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指定种类19种(占9%),有益的、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155种(占77%)。该流域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3.7617,均匀度指数0.7093。 相似文献
13.
城市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磷形态与相关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九龙江口滨海湿地为例,采用连续提取法对沉积物中的磷进行连续提取和测定,探究城市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中磷的生物可利用性,同时分析沉积物磷形态以及与环境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总磷(TP)含量为(456.34±13.13)mg·kg-1,生物可利用性磷(Bio-P)占TP59.46%;NaOH-P、HCl-P是TP的主要组成形态;NaOH-P是Bio-P的主要组成形态。相关性研究表明,沉积物中TP含量的增加主要来自NaOH-P,其次是HCl-P。NH4Cl-P、BD-P、NaOH-P、HCl-P之间未呈显著相关,其来源具有差异性。NaOH-P与pH显著负相关,与Fe、Al未呈显著相关;OP与有机质含量亦无显著相关。研究成果将为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滨海湿地环境恢复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高原退化湿地纳帕海植物多样性格局特征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滇西北纳帕海湿地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纳帕海共有植物115种,隶属38科、82属,植物群落15个,包括3个沉水植物群落、2个浮叶植物群落、6个挺水植物群落、4个草甸群落。其中原生沼泽有湿地植物25种,隶属16科、17属,3个沉水植物群落、2个浮叶植物群落;沼泽化草甸有湿地植物35种,隶属19科、26属,6个挺水植物群落;草甸有湿地植物64种,隶属28科、55属,4个草甸群落;垦后湿地仅有农作物4种,隶属4科、4属。随着原生沼泽、沼泽化草甸向草甸、垦后湿地的退化演替,植物群落伴生种增多,优势种的优势度明显下降,群落结构逐渐变得复杂;原生沼泽、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分布面积萎缩,草甸、垦后湿地面积不断增大;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随原生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的退化演替而逐渐增加,草甸植物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最大,而垦后湿地为最低值。纳帕海植物多样性格局特征是对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与类型的响应,当前影响植物多样格局的驱动力主要是排水垦殖、无序旅游、过度放牧和周边森林的破坏等人为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5.
土壤、土地利用多样性及其与相关景观指数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土壤类型及属性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地利用的方式,同时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也间接地改变着土壤类型、性质及功能多样性的格局。在人地矛盾、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加剧的今天,研究土地和土壤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及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土壤多样性理论和景观生态学原理综合分析土壤、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借助空间网格的概念量化分析土壤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情况。以河南省中南部样区为研究对象,利用仙农熵变形公式计算了1 km×1 km、3 km×3 km、5 km×5 km 3种网格尺度下的土壤和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多样性和各县市的土壤和土地利用构成组分多样性,运用ArcGIS探讨了多样性指数与景观指数之间的关联性,综合评价研究区的土壤类型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的相互性。研究表明:同一种土壤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在异网格尺度下具有相似的分异规律;土地利用与土壤类型的构成组分多样性之间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土壤类型均匀分布的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不一定会均匀分布,而两者的平均斑块面积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土壤斑块的大小对土地利用斑块的大小影响较大,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变化过程;土壤类型的面积指数、平均斑块面积指数分别与土壤空间分布多样性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2=0.990、r2=0.599。而土地利用的面积指数、平均斑块面积指数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之间的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分别为r2=0.437、r2=0.034。土壤的平均斑块形状指数与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2=0.612;但土地利用的形状指数与多样性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