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市地表水水质近20年的变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3-1999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和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研究了上海市地表水水质近20年的变化,并对影响水质变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上海市近20年的地表水水质变化可分为缓慢恶化,加速恶化和逐渐改善3个阶段,1996年是水质变化趋势的转折点;(2)水质变化主要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影响,与水文气象因素相关性较小;93)农牧业,生活污染是影响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4)农牧业,生活污染的迅速上升趋势受到遏制,工业污染持续减少,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呈跳跃式大幅度增长,是水质恶化趋势发生逆转的根本原因;(5)上海市的高度城市化进程在1996年后已转变为地表水水质改善的积极动力和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以浑河流域为研究区,在现场调查、动态监测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浑河流域的具体实际条件,包括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分别建立了浑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水流耦合模拟模型及水质耦合模拟模型.模拟对象包括地表水、包气带水和饱水带水.运用HydroGeoSphere(HGS)技术系统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联立并行同步求解.根据浑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同步动态监测资料,分别对地表水地下水水流和水质耦合模拟模型进行了校正和检验.之后,根据设定的情景方案,应用所建立的模拟模型对浑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未来的水质污染状况进行了预报.结果表明:基于HGS技术系统的地表水地下水水流和水质耦合模拟模型能够刻画流域地表水地下水各自的运动规律以及二者之间的水力联系与相互转换关系.若地表水受到污染(如农田施肥),不仅会影响到地表水,也会对地下水造成影响,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3.
探明土地利用方式与水质的关系对改善地表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1年天津市16个国家地表水水质监测站的月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不同尺度缓冲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为主,对河流水质影响显著.除水温(WT)和pH外,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与各水质指标均呈负相关;林地和草地与溶解氧(DO)和总氮(TN)呈正相关,与其他水质指标均呈负相关.②水质指标在不同季节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pH、DO与TN浓度在旱季较高,而高锰酸盐指数、氨氮(NH4+-N)与总磷(TP)浓度在雨季较高.③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800 m缓冲区土地利用对旱季水质变化具有最大的解释能力(50.4%),而3 000 m缓冲区土地利用可以最大程度解释雨季水质变化情况(49.6%);从旱雨季的平均解释率来看,3 000 m缓冲区是天津市土地利用对水质指标的最佳影响尺度(50.0%);④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分析可知,3 000 m缓冲区内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是影响地表水水质变化最显著的地类.旱季大多数水质指标PLSR模型的预测能力比雨季强.在旱季,除WT和pH外,其余水质指标均受耕地的影响最大.在雨季,建设用地对WT和NH4+-N浓度的影响最大,其余水质指标的最重要影响因子仍是耕地.研究表明合理规划河流或湖库3 000 m内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改善地表水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3年至2011年吴界山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用《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对水质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2011年度该地属Ⅲ类水质标准,水质状况良好;(2)2003年至2011年的11月份同期水质平稳,总氮、总磷、氨氮三项典型污染指标无明显波动。此外,还分析了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水源地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昆明盘龙江地表水在2008年12月和2009年12月进行取样和分析,结果表明:盘龙江水质经整治后有明显改善,2008年只有河流上段水质化学需氧量(CODCr)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中、下段水质超标严重,而2009年,自上段到下段,水质都在地表水V类以内;2008年,盘龙江水质中溶解氧(DO)只有中、上段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而2009年全河段都有大幅度提高,下段水质DO也接近V类水标准。两个年度CODCr和DO存在显著性差异。2009年与2008年相比,水中氨态氮、硝酸盐氮、总磷浓度都显著性降低。此外,水中pH值、电导率、氟化物、氯化物和硫酸盐年度间差异不大,都在地表水质标准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王梓璇  王圃  王颖  彭翰  华佩  张晋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7):2942-2950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水体中污染物超标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较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水环境监测与预报是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地表水砷(As)污染的准确预报,本研究提出小波分解、遗传算法与BP人工神经网络的耦合建模方法,并结合某河流监测站1998—2016年共19年的地表水质监测数据,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和信息指标评价法对模型输入变量进行筛选,最后对比分析了在不同水质参数输入情况下BP人工神经网络(BPNN)、遗传算法改进的BPNN(GABP)、小波-遗传BPNN耦合模型(W-GABP)对后6年(2011—2016年) As浓度预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RMSE)、决定系数(R2)、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以确立最优模型.结果表明:①多水质参数BPNN、GABP与W-GABP耦合模型预测结果的MAPE分别为17.51%、15.98%、14.46%,单水质参数BPNN、GABP与W-GABP耦合模型预测结果的MAPE分别为18.78%、16.74%、7.83%;②小波分解数据前处理及遗传算法均能较大程度地提高预测模型的精度;③对于地表水水质预报,需对比不同模型在不同输入变量下的预测结果,以获得最佳的预测精度.单水质参数输入的W-GABP耦合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报地表水As浓度的变化情况,对数据缺乏地区水质监控和地表水As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上海水系污染分析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括分析了上海市水系的基本特性,同时通过对骨干河道和主要水利控制片的水质进行评价,表明上海市水系污染的特征为:(1)地面水污染属有机污染型;(2)以污水回荡以上溯为表征的水质污染物的迁移和积累;(3)夏季是上海水质污染最严重的季节;(4)感潮河网易受咸潮污染;(5)污染源逐步由点源向非点源转移。最后提出了上海市水系污染防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结构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73,自引:2,他引:7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点源污染得到有效的监控时,非点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尤其是农业非点源污染将成为影响地表水水质的主要因素.在野外布点采样及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了蓟运河卜游于桥水库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与地表水水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以单一上地利用类型为主控制的流域中,林地和草地控制的小流域的地表水水质明显好于以耕地为上的小流域;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草地和耕地等)的组合结构中,各项污染物浓度往往介于林地、草地或耕地为主控制的小流域之间;在其他条件相似时,随着小流域内林地和草地的增加,非点源污染降低,而随着耕地比例的升高,非点源污染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澜沧江上游云南江段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澜沧江上游江段水质监测数据,并依据国家现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客观分析了澜沧江上游流域水质污染现状、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同时,提出了对澜沧江上游流域污染情况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胡永定  韩宝平  王晓 《环境科技》2009,22(5):50-52,56
对徐州沛沿河2004—2008年5年间水质变化及2008年各月水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沛沿河水质呈现好转趋势,2008年国控断面李集桥高锰酸盐指数(COD‰)和氨氮(NH4^+-N)年平均值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但各月间水质呈不稳定趋势,其中以丰水期(7~9月)超标率较高,水质最差;枯水期水质相对于其它时期也较差。在详细分析了造成沛沿河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主要原因后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晋中市2012~2014年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为例,就地表水水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为全市地表水水质保护积极建言献策,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东线)"宿迁沿线水质现状及水污染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南水北调(东线)”宿迁沿线的水质进行了调查,发现“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调水(宿迁段出水)水质有可能达不到国家要求的地表水Ⅲ类标准。为此,提出了一些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以2010年建湖县环境监测站对全县地表水水质例行监测结果为基础,分析了建湖地表水水质现状.结果显示,建湖县县域范围内主要河流地表水、水功能区划未覆盖的乡镇及以上河流水质状况均为轻度污染,农村行政村级河流水质状况为中度污染;饮用水源、农村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状况均为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云南昭通市地表水质污染程度,对其8个区县分别进行了布点采样,依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这些地区的水质情况加以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本次研究的水样中总氮浓度超过V类标准的占56%,总磷浓度超过V类标准的占13.8%,昭通市地表水受到总氮(主要为硝态氮)污染非常严重,总磷污染则相对较轻。说明该市地表水受到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15.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含氯消毒剂大量使用,地表水中余氯污染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该文针对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余氯浓度缺乏限值的问题,搜集筛选了游离氯和化合氯对水生生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数据,使用log-normal和log-logistic模型建立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推导中国游离氯和化合氯的地表水水质基准。通过综合分析和比较,得到淡水游离氯短期和长期的水质基准值(0.012 mg/L和0.003 9 mg/L)、海水游离氯短期和长期的水质基准值(0.022 mg/L和0.002 3 mg/L)、淡水化合氯短期的水质基准值(0.006 8 mg/L)作为最终的基准推荐值。通过与国内外现有余氯相关水质标准比较,为中国余氯水质基准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地表水作为区域水资源的重要组成,其整体环境变化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基于汾河下游15个水质监测断面2013—2017年的16项水质指标,采用水污染指数法(WPI)和多元统计方法,以水质定量评价为基础,评估了汾河下游地表水水环境特征及其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汾河下游水质以《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劣Ⅴ类水为主,WPI值的多年平均值为74.1—636.2;(2)水质的年际变化上,2015年Ⅴ类和劣Ⅴ类水的占比最高,水质状况最差;(3)在空间上,位于汾河干流尧都区段及涝洰河的6个监测断面污染程度高于其他区域;(4)研究区营养盐(TP、NH3-N)和耗氧有机污染物(COD Mn、COD Cr )等典型污染物主要来自城市生活污水、农业废水,霍州市和洪洞县的水质恶化受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最大。污染程度具有从北向南、从上游向下游逐渐减弱的特征。研究显示:汾河下游水环境污染严重,汾河干流道美桥—尧都段和涝洰河应当作为区域水环境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上海市奉贤区相关噪声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认为该地区声环境的最主要污染是交通噪声。同时通过对污染源的分析,认为随着城市的持续发展,交通噪声的污染程度仍存在进一步发展空间。针对主要污染因素,本文对今后奉贤区声环境的相关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更好的改善目前奉贤区声环境现状。  相似文献   

18.
新污染物长期存在于水环境中,其对生态、人类健康存在的潜在危害和风险是不可忽视,而研究其在地表水中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可对新污染物的源头治理与管控提供帮助.武进港是太湖西北部的主要入湖河流之一,为了解武进港流域新污染物的分布,采用液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仪(LC-HRMS)对19处地表水样(包括主河道12个水样、支流7个水样)和污水处理厂出水水样中的新污染物进行高通量筛查.共识别出294种新污染物,其中药物类和农药类新污染物占比较大,分别为35.4%和32.3%.主成分分析表明,污水处理厂出水受新污染物污染的情况与地表水具有显著差异,同时19个地表水点位中,新污染物的分布在武进港流域存在南北地区差异.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并绘制火山图,北部筛选出70种特征新污染物,其中药物类新污染物占比最大,为48.6%,包括咖啡因、金刚烷胺、缬沙坦等.南部筛选出17种特征新污染物,农药类占比最大,为52.9%,包括2-甲基-4-氯苯氧乙酸(MCPA)、灭草松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农药类特征新污染物与农田占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水质评价结果的精度,更客观地反映水体环境的质量状况,针对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性能易受模型参数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磷虾群算法(krill herd,KH)优化SVM的模型,将其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相结合,选取5种代表性水质指标作为模型的输入,5类水质标准作为输出,建立了基于KH-SVM的水质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鄱阳湖2013—2018年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的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北湖区水质基本维持在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Ⅳ类,而南湖区水质各时期波动较大,其中丰水期多为Ⅱ类水,平、枯水期以Ⅴ类水为主,整体上2013—2018年鄱阳湖水质恶化趋势没有明显改善,水质级别仍处于非优类水平;构建的KH-SVM模型性能良好,与传统评价方法相比可以较好地实现水质综合评价,能够从整体上更准确、客观地反映水体质量状况。该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地表水资源科学管理及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监测体系现状研究及完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历经30余年,已初步形成一套基本成熟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体系,但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和监测技术的进步,监测体系的诸多问题也凸显.结合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对中国地表水水质的监测方法、技术、指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即规范项目参数的描述、筛选优化控制项目、建立多层次、实用的控制指标监测方法体系、完善控制项目QC指标体系、制订专门地表水监测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