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升,我国的人均持车辆也在不断增加,这不仅加大了城市地区的地面交通压力,同时,汽车尾气的排放也成了环境污染的主要气体来源。本文主要是分析了我国机动车污染防治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就机动车污染防治监管的有效对策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有效防治机动车污染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落实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文章从新形势的角度分析了大气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对策。文中对大气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的作用进行简要描述,了解大气环境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并针对现阶段大气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中的问题展开分析,提出解决对策,分别从优化大气污染治理指标、加强工业废气治理、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煤炭燃烧排放等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相关人员的工作提供适当参考,进一步处理好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的问题,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有效落实,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环境保护部日前发布((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公布了2012年全国机动车污染排放状况。本期“研究成果展示”专栏以六篇形式连载。本文刊载中国新生产机动车环保管理的内容,以飨读者。该年报指出,我国对新生产机动车开展的环保管理,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国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从设计、定型、批量生产、销售等环节加强环境监管,保证机动车能够稳定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新生产机动车的环保管理是从源头预防和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2012年,全国共有24626个机动车型(含发动机型)通过环保型式核准,达到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要求。2012年,共有651家机动车生产企业向环境保护部门提交了5581份环保生产一致性保证计划书。共有750家机动车生产企业提交了环保生产一致性季度报告和年度实施情况报告。  相似文献   

4.
对公路机动车污染物扩散模型的发展进行了回顾,简述了国内外在道路交通尾气污染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和成果。研究主要集中在汽车尾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安全风险的评价,汽车尾气污染对道路两边生物的生理影响、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汽车尾气污染中机动车排放因子分析和扩散规律。  相似文献   

5.
城市道路交通机动车尾气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公路机动车污染物扩散模型的发展进行了回顾,简述了国内外在道路交通尾气污染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和成果。研究主要集中在汽车尾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安全风险的评价,汽车尾气污染对道路两边生物的生理影响、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汽车尾气污染中机动车排放因子分析和扩散规律。  相似文献   

6.
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Web Service、门户技术等多种技术,面向成都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控中心和机动车检测站建设了中心端监控、检测端检测、机动车环保检测查询APP以及系统管理维护等功能为一体的成都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信息系统,为掌握机动车总量减排核算,进一步明确大气污染防治的方向和目标提供决策支持。本文主要从系统的总体设计、功能概述、技术特色以及系统展望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我国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控信息化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机动车排放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推动机动车减污降碳工作是助力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构建全面科学的机动车减污降碳协同评价体系和量化方法,是科学有效开展机动车减污降碳工作的重要前提.全面综述现有大气减污降碳协同性评价和综合环境效益核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聚焦机动车排放特征,系统梳理机动车协同减排评价关键指标,并从健康暴露成本、气候变化影响成本和污染物治理成本这3个方面综述政策效果的量化方法,可为相关减排政策的制定、方案的组合选取及其效果评估提供理论支持.未来机动车协同减排评估研究应加快建立统一指标体系、深入分析环境效益的空间分布、重点关注机动车电动化导致的污染转移问题和探究极端天气的气候变化成本量化方法 .  相似文献   

8.
绿色信息     
《环境》2003,(8)
目前,机动车排气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的主要大气污染源,治理机动车排放污染任务非常紧迫。为减少汽油车排气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推广稀土在汽车尾气净化领域中的应用,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稀土办公室批准发布《汽油车排气净化催化剂载体》、《汽油车排气净化剂涂层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对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水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进而为水环境的改善提供资料支持。遥感监测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监测速度快以及能够实现长期的动态监测等优点,将其应用于水环境的监测工作中,有利于监测水平的提高。本文对水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优势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水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具体应用,对从事水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摘要:我国机动车业的发展和普及,为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许多便利。但是,随着各大城市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汽车尾气污染排放对该地区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本文就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进行剖析,并探讨如何控制机动车排放物的措施和方法,进而提出了现阶段适合中国国情的机动车尾气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厦门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丽花 《交通环保》2005,26(2):47-48
分析了厦门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的现状及原因,从政策、技术、交通管理等方面入手,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完善监督机制和推行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制度等一系列具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烟尘微粒等有害成分及其危害,并从源头控制污染、采用尾气净化技术、注重行政管理、加强环保宣传和做好交通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汽车尾气污染的治理措施,以期为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创建绿色环保家园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和时代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步的浮出水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大气环境污染则更成为影响世界的污染难题,其中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尤为严重,特别像今年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严重的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空气质量。工厂排放和汽车尾气排放是污染大气环境的主要因素,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超标会增加酸雾、酸雨以及光化学烟雾等的形成,使城市大气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危害。对此,加强对大气环境的监测,合理有效的对环境进行治理,是环境保护的核心所在。本文从大气环境监测的数字化测量角度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环境保护带来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双重作用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现“绿色发展”目标,各行业纷纷响应号召将“绿色发展”列为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将环保理念贯穿于工作全过程。本文从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必要性入手,详细阐述生态环境技术类型与实际应用场景,分别从空气监测、水体监测、土壤监测等维度提出优化举措,呼吁生态环境保护从业者加强对监测技术的重视程度,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实际效能,为提升生态环境环保工作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明确提出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研究显示,机动车已成为交通领域CO2排放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交通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未来机动车CO2排放占比将逐步增大,碳达峰碳中和面临巨大压力。加强机动车CO2排放管控,对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介绍了遥感监测技术在水体污染遥感监测以及土壤污染遥感监测等方面的技术发展以及主要应用情况,同时也对遥感监测技术在环境保护的发展中做出了简要的展望以及概述。  相似文献   

17.
“车—油—路”一体化管理是控制机动车排放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科学方法.随着我国汽车排放标准的逐步加严,车用燃油对机动车排放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在军用燃油清洁化方面还存在着认识不足、机制不顺、监管不力、能力不够等突出问题,应加强车用燃油清洁化的科普宣传,理顺车用燃油质量标准的制订机制,建立国家车用油品环保分析测试中心,制定并实施车用清洁燃油计划,推动我国车用燃油清洁化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节能和环保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我国政府也对环境保护问题有了新要求和新对策.对汽车尾气污染的防治应引起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在此论述当前新形势下汽车尾气排放的现状及危害,探讨了排放污染的控制技术及措施,对汽车行业尾气控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对兰州市主城区机动车保有量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就兰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并对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物进行了对比;阐述了机动车尾气是造成兰州市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预防、控制和处理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方法,对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控制措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合理减缓、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汽车数量也在逐年上升,由此而引发的污染危害问题日渐突出。近年来,社会在逐步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理念,而汽车尾气的排放却与这种新观念背道而驰。针对这样的现象,党和政府越来越关注城市空气的污染和尾气的排放。为了保证空气环境,减小尾气对人体的危害,社会各界一定要找出治理汽车尾气污染的有效对策,从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