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污染源管理是环境监管的重点,信息化是提高污染源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阐述污染源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污染源管理信息来源及信息化发展中的不足,提出加强基层环保部门污染源监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为污染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2008年1月-9月,陕西汉中市环保局围绕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努力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全市工业污染防治不断迈上新台阶。通过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日常监管,选择30家重点工业污染源企业作为市级监管的重点,加强现场监察和监测频次,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以金属冶炼、化工、建材、酿造等行业为重点,全市共抓了92家企业的污染源治理,下达市级重点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项目15个,完成汉中钢铁、八一锌业金属冶炼废气治理,  相似文献   

3.
连云港市首次污染源普查数据处理及二次开发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开展连云港市污染源普查工作,全面掌握了各类污染源情况,包括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等,采集到大量的污染源普查数据。在实践中,我们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对污染源普查数据进行处理后利用G IS技术中具有支持空间数据的获取、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及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的功能开发连云港市污染源电子地图。这些污染源普查数据的二次开发应用,对新时期环保工作、编制环保规划、优化经济结构、制定环境政策、加强环境监管、实施污染源动态管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等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工业污染源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晓梅 《环境保护科学》2002,28(3):42-43,48
建立工业污染源地理信息系统 ,对加强工业污染源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系统的构成、功能和技术特点等方面的研究 ,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构建"国家重点污染源监控数字工程体系"是我国污染源监控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建立国家环境监管体系,加强环境监管能力的具体体现.本文论述了国家重点污染源监控数字工程体系的总体目标,及其所包含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管理平台和业务应用系统、数字模拟和决策支持五个部分.提出了打破组织机构的限制,从总局整体污染源监控管理的需求出发以及面向管理、面向用户的两点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全面提升污染源管理能力,改善企业排污环境,指出了排污许可证与固定污染源监测管理衔接存在的问题:排污许可证与固定污染源监测管理衔接缺乏法规支撑,固定污染源监测不足以支撑排污许可执法,污染源监测能力和管理不匹配,第三方污染源监测单位管理能力无法满足排污许可标准,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监管体系不完善.提出了排污许可证与固定污...  相似文献   

7.
污染源管理软件的纵向设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富江 《环境保护科学》2002,28(5):36-38,43
通过对现有污染源数据库管理软件的结构分析 ,本文提出了一个实现对工业污染源按年度纵向动态管理的数据库结构设计和程序设计方法。解决了因企业合并、重组、更名等因素对污染源管理软件产生的纵向管理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重点工业污染源动态数据调查及建库工作之我见滨州地区环境监测站陈永娥重点工业污染源动态数据调查及其建库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环境监测进一步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深入。随着环境监测工作的不断改革和深化,重点工业污染源动态数据调查及其建库工作必将逐步...  相似文献   

9.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是强化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当前在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运行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在管理制度、设施建设、监控系统本身、日常监管、第三方运营等。建议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设施建设、加强日常监管、提高在线监测设备品质,用以保障在线监测数据准确。  相似文献   

10.
污染源排放量及其变化趋势是重要的环境管理基础信息,是国家和地方准确预判生态环境形势、高效开展生态环境管理决策和实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等的重要依据.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作为我国工业源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的主要方法之一,过去30年来为工业领域污染减排和环境监管等提供了重要支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产排污系数研究和应用现状,梳理了我国3次较大规模的产排污系数制修订历程,并从制定方法、覆盖度、核算方法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对工业生产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变化,我国3次制修订的产排污系数也在同步变化和升级,在产排污系数的覆盖度、适用性等方面不断提升.对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产排污系数广泛应用于环境管理制度与技术支撑、节能减排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环境科学相关研究等方面,为上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但由于我国产排污系数仍存在缺乏动态更新机制等原因,导致其时效性不足,适用性有待持续提升,亟需将系数制定的方法标准化,制定过程中的定量化方法也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研究提出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后评估方法,有计划开展系数后评估;建立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标准体系框架,实现核算体系标准化;完善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核算技术体系,开展系数的动态更新;加强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为排污许可、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等多套工业污染源数据统一和融合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沈阳市工业污染源指标化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沈阳市工业污染源构成基础上,根据沈阳市水系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提出了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指标化控制目标.通过污水治理技术经济分析,探讨实现工业污染源环境目标管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甘南县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状况及治理情况,对甘南县工业污染源的管理和污染物的消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2008年1月开始,江苏省境内污染源进入全面普查阶段,普查对象为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其它产生、排放污染物的设施。  相似文献   

14.
南京市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是一套软、硬件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集数据采集、数据传榆、数据应用、有机反控、信息发布的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系统利用GPRS无线网络实现现场数据实时采集,主站基于Web Service结构,利用GIS系统进行界面展现.系统集水、气、声等污染因子的监控于一体,支持南京市污染源管理业务的全过程,提高了环境监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提升环境监察的水平与针对性,强化了对污染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白惠峰 《环境保护》2007,(4B):65-68
采用信息技术实现工业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并形成有效的监控网络,将各个监测数据可靠地传送至监管部门的污染源监控中心,是环境监测在新时期发展的方向。太原中绿环保技术有限公司采用信息技术为太原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站所研制开发和安装的工业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通过近年来的运行证明,该系统运行稳定,数据传输及时、可靠,实现了对重点大气污染源和工业废水污染源的连续在线监测,为及时了解和控制污染物排放提供了科学、便利的条件,加强了环境监管力度,提高了监督效率。该系统受到表彰,在2004年被认定为“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为实现太原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企业达标升级、蓝天、碧水、生态、净化”五大环保工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鞍山市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水污染物排放的数据结果,对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全市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等排放水污染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水污染物主要排放污染源,指出鞍山市水污染方面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农业源、生活源对水污染物排放贡献比较大,工业源水污染物排放贡献也不可忽视。并针对生活源污水治理、农业源的污染治理、流域污水治理、工业企业废水治理等方面提出合理对策建议,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沈阳地区工业源高度集中,工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以及管理不善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沈阳地区工业污染物的排放现状并通过评价揭示出区域污染源系统与行业、企业污染源的关系和主要污染因子的排放特性、规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工业排放源与大气污染的相关性并提出了工业废气污染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某地区工业废气污染源为研究对象,对废气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主要污染源排放量、主要减排因子二氧化硫减排量等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了废气污染源监测数据的综合评价方法,以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朱谦 《环境保护》2014,(13):18-22
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的公开,能够使公众在知情的基础上有效地参与环境监督活动,促使排污单位主动进行环境治理,提升环境监管机构的监管效率和能力。我国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制度,经过零星立法、初步确立、系统推进到立法提升几个阶段发展,目前已经正式建立起来。今后,还需要在制度的体系化、信息公开的能力提升、环境信息数据库建设以及法律的监督制约细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污染源监测是环保部门了解企业生产活动中污染排放情况的重要途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数据的传输质量关系着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文章介绍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作用,分析了系统数据交换的主要要求,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数据传输交换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