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河南省产业发展轨迹以及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计算了1980年以来该省产业结构演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得出河南省产业转型轨迹与产业转型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轨迹在变化趋势上存在着一致性、产业转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滞后于产业转型等结论,并提出一些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河南省经济持续发展的长效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城市群与产业转型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城市群和产业转型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揭示流域尺度城市群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对指导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此,本文聚焦“城市群和产业转型发展”,联合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大学、河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从生态保护、资源配置、动态演化、空间结构、整合调控等视角,探讨黄河流域城市群与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议题,以求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核心观点如下:识别水资源、城市群和产业发展的关系是促进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协同、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并进的关键;分析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复杂耦合与动力演化机制对于实现流域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揭示黄河流域典型城市群和产业空间演变机理,构建城市群与产业转型发展空间一体化目标与模式,是促进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全球化和能源革命导致贸易不确定性增加、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复杂、“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构建背景下,黄河流域“城市群和产业转型发展”亟需更全面的整合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3.
"五水共治"是实现工业化朝创新、环保趋势发展的必经途径,治水过程与经济转型过程相辅相成,景宁县以提升工业化水平,改善城建环境为目标,近年来着力把控治水与经济转型相结合的途径,在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效益提升、实现集约发展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以期能加快县城现代化产业建设,促进"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4.
对德兴市发展循环型旅游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矿业城市探索转型之路的大背景下,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对中国“铜都”德兴市发展旅游产业的转型时机、资源环境和文化背景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德国鲁尔区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发展循环型旅游业进行比较与借鉴,就发展循环型旅游产业的模式、机制和内在驱动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然后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紧密结合德兴市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通过“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再生旅游资源”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构建区域循环型旅游产业链。为德兴市在当前条件下发展循环型旅游产业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常态下推进生态保护的基本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保护》2015,43(1)
"十三五"期间,是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生态保护面临重大转型、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时期。本文紧密结合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加快、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期待日益迫切的形势需要,按照"优化结构、调控过程、提升功能、确保质量"的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思维,对新常态下的生态保护工作推进路径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6.
把长江经济带建成我国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对我国大江大河流域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实践意义。新发展理念是长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的原则导向,基于当前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的压倒性任务,应重点加快污染防治攻坚、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绿色产业转型、生态环境安全防控四个方面的优先示范突破;在路径选择上,应围绕顶层制度试点、绿色动能支撑、政策工具创新等方面大胆推进先行先试。  相似文献   

7.
黄美丽 《福建环境》2003,20(4):62-63
通过对县城环境规划编制工作的总结,提出县城环境规划编制过程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县城近郊环境污染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县城近郊环境污染日愈严峻 ,污染防治工作已刻不容缓。本文概述了县城近郊环境污染的严重情况 ,提出了防治的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9.
摘要: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因素,但现如今,居住条件的恶化,环境污染,人际关系冷漠等正在蔓延,尤其是县城环境保护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严重制约了县城的持续发展,因而县城环境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县城环境保‘护入手,阐述了县城环境保护的现状,并结合县城实际情况,提出了县城环境保护的改善措施,以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我国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和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产业的绿色转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的提出,为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中,树立县级环保部门执法权威,避免地方保护主义,推动县域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对厘清权责、加快企业转型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应对垂直管理可能面对的挑战,应加强联动、为企业转型提供支持、提高公众参与质量。  相似文献   

11.
张俊帆  王成超 《环境》2023,(1):78-8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论述为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科学指引,为应对生态环境质量与产业持续兴旺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中国方案。从定位、原则、方向、内容和方式五个方面学习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佛山市形成了“破解土地制约瓶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产业升级”“构建绿色发展格局,筑牢生态屏障”等实践路径。对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傅京燕  刘玉丽 《环境保护》2020,48(12):24-29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产业绿色转型需要大量社会资本支持,发行绿色债券能有效缓解企业绿色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融资难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发展绿色金融。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债券发行量持续上涨,绿色金融标准也逐步发展,同时香港市场也为绿色债券发行商带来便利,湾区具备发行绿色债券的政策和市场基础。但湾区在交易所信息披露(无专设绿色债券板块)、绿色债券标准不统一、募集投向较为集中、绿色债券指数起步晚等方面还需改善。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绿色债券助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的思路: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合作机制,并提高信息披露力度,构建统一的绿色标准,鼓励更具针对性的产业投向,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从而实现产业与金融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我国为乡村振兴所提出的建设田园综合体的重要举措,解析了田园综合体的理论内涵,总结了国内外田园综合体发展历程及我国田园综合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顶层规划不合理,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不完善,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充分的问题,并从生态融合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合理生态布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实行产业生态化的田园综合体建设路径,以期为我国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4.
基于长三角地区钢铁行业发展案例研究,本文小结了该地区钢铁行业产业升级的路径依赖,阐述了环境约束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提出了提升环境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县城是一个县文明进步和社会活动的主要舞台。今天居住在县城里的居民在享受物质文明所带来的方便与舒适的同时,也饱尝了许许多多的困扰,比如建筑密度大,采光通风欠佳;自然植被退化,扬尘增多;开敞空间减少,缺乏休息场所等等。总之,在许多方面,人们对自己亲手建设起来的县城居住环境还不尽满意。因此,重新审视原来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在今后县城的扩展与改造中,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关系,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法则进行建设,使县城成为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的中心和策源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处于复杂多样性的特殊时期,决定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一方面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同时更应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应当对立法进行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重新调整司法与执法过程,让公众参与到我国生态环境的法制建设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当前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特点和发展状况,对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现状和发展问题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为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领域的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背景下城市工业用地的转型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而工业用地的规模控制、布局调整、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既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重要实践任务,又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举措。本文在评估我国工业用地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对造成工业用地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工业用地的生态化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9.
林志鸿 《环境》2012,(Z2):19-19
本文针对县城环境噪声管理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相应提出了几点治理县城环境噪声污染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县城环境噪声管理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相应提出了几点治理县城环境噪声污染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