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我国能源与环境面临的双重压力,介绍了生物质发电的国内外发展状况;重点阐述了作为生物质发电主流的秸秆发电技术的原理及其产业化发展的概况,对各种秸秆发电技术的特点及其优势、效益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生物质发电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的分类、特征化、量化处理的方法,对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燃煤发电的全过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收集两者的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建立两者全生命周期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清单,得到相应的资源消耗系数和环境影响潜值.综合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燃煤发电全生命周期评价结果,从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角度来看,与传统燃煤发电相比,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当前,节能减排是改善环境状况热点问题.噪声治理技术至今大部分只能满足减排要求.所以,利用能量转换技术将噪声变废为宝,是一条较为可行的途径,随着压电材料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电路与储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噪声发电技术必然能在噪声污染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韩国已经研究出噪声电池,通过在对国内外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噪声能量特性、声电转换材料以及充能电路进行分析,探讨了利用噪声发电的可行性,并提出球面发电单元阵列的构想.为交通干线和机场降噪及节能减排提供科技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推进我国光伏产业国内市场发展,国家连续出台政策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尤其是在推进家庭光伏发电,实现自发电并网方面,从服务承诺、价格补贴等多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但由于处于发展初期,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仍依然需要国家和各地政府从加快掌握光伏发电的关键材料和技术、降低建设成本、简化并网手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王浩  韩秋喜  贺悦科  张建民 《环境工程》2012,(Z2):461-464,469
随着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之间矛盾的加剧,使得人类需要寻找一些相对比较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源由于其数量巨大,环境污染小,并具有可再生性,成为目前比较好的选择之一。生物质能发电是生物质能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介绍了生物质能的特点及利用转化方式,重点讲述了直接燃烧发电技术、气化发电技术以及生物质燃料电池技术,最后根据我国国情指出了生物质能利用的主要问题及几点建议。对我国生物质能发电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光伏发电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解决用电需求、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其项目自身在建设和运营期间的环境影响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在探讨了光伏发电项目环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就光伏发电项目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分布式发电是与集中发电相对应的分散式发电方式,具有能源利用率高、环境负担小、电力耗损少、用电安全性高等优势,但出于技术限制和法律制度缺失,分布式发电并没有在我国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我国分布式发电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基本法、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通过对丹麦、美国、日本的分布式发电法律制度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分布式发电政策法律在法律体系、经济激励手段、并网规范及上网费用等方面存在问题,为促进我国分布式发电的长远发展提出建议:修订《电力法》,修改其与分布式发电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完善分布式发电设备生产和服务的法律制度;制定统一的并网规范和上网费用标准;综合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分布式发电的发展;切实保障个人用户和家庭用户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对荒漠生物质气化发电进行LCA评价,建立评价模型,在评价过程中选用了燃煤发电系统为参照。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利用过程没有CO2的排放,整个发电周期中仅原料的生产、运输以及预处理过程消耗能量导致CO2排放,因此生物质气化发电方案的排放量远远小于燃煤方案,减排量达到了87%-94%。生物质发电与燃煤发电相比,对环境污染降低程度的总指数为3.68。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大大削减了化石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能够缓解能源危机。  相似文献   

9.
据悉巴西蔗糖产业联盟主席马科斯.扬克日前说,作为全球最大的甘蔗生产国。巴西在通过燃烧甘蔗渣发电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能源紧张的趋势越来越严重,相关研究部门及人员都在探寻新型能源生产方法,进而缓解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瓦斯发电技术是近年来一项新兴起的技术,通过瓦斯发电技术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充分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瓦斯发电技术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联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旨在于通过此次研究,推动瓦斯发电技术的不断进步,最终使煤矿瓦斯实现零排放和零污染。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天津海豚炭黑有限公司现有两台额定蒸发量为15t/h的发电锅炉,即3#发电锅炉和4#发电锅炉,所使用的燃料为炭黑生产炉产生的尾气。3#发电锅炉是以5#生产炉的尾气作为燃料,4#发电锅炉是以6#生产炉的尾气作为燃料(见图1)。随着5#、6#炭黑生产炉设备的日益老化,当其中一条生产线因  相似文献   

12.
城市垃圾焚烧化处理是一种综合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方法。垃圾焚烧和余热发电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但是在垃圾焚烧发电的过程中,会产生三废排放,这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城市垃圾焚烧处理过程中采取的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对荒漠生物质气化发电进行LCA评价,建立评价模型,在评价过程中选用了燃煤发电系统为参照.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利用过程没有CO2的排放,整个发电周期中仅原料的生产、运输以及预处理过程消耗能量导致CO2排放,因此生物质气化发电方案的排放量远远小于燃煤方案,减排量达到了87%-94%.生物质发电与燃煤发电相比,对环境污染降低程度的总指数为3.68.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大大削减了化石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能够缓解能源危机.  相似文献   

14.
在“双碳”背景下,以太阳能、风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再次驶入快车道。太阳能光热发电作为太阳能重要的利用方向,因具有发电持续稳定、储能技术成熟,对电网友好性等优势,正逐渐被人们认可,但与光伏发电相比,现阶段其产业链整体发展较为缓慢。文章选取了甘肃省已投运的光热电站、部分光伏电站进行技术经济性比较,构建了单位投资、单位占地面积等评价指标,从技术和政策两方面梳理了制约光热发电产业发展的因素,从企业和政府层面提出下一步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天津滨海电力公司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拥有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生产装置的综合性发电企业,年用水量达到40万立方米。在天津这样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尤其是主要支柱产业高度集中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用水大户,做好企业的节水管理工作对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河南某酒精生产企业为例,研究玉米发酵酒精废水厌氧处理产沼气发电系统工艺可行性和环境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经"两级厌氧+好氧+深度处理"污水处理工艺处理后,COD浓度从40 607 mg/L可降到100mg/L以下,出水能够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酒精废水二级标准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 19923-2005)回用水水质的要求;厌氧产生沼气净化后,采用内燃式发电机组燃烧发电,日均发电量为45.1万kwh,经济收益明显;理论上沼气发电系统每年可节标煤53 578.8 t,减少40 719.9 t二氧化碳排放,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三种典型的污泥发电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泥发电是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泥合理开发利用的技术措施之一,是污泥实行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良好方法,本文介绍了3种典型的污泥发电工艺:污泥焚烧发电;污泥厌氧消化产生沼气、通过燃气轮机组发电;污泥厌氧消化产生沼气、进而通过改质制造氢气,经燃料电池发电。对污泥合理利用的规范化、科学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中 《环境保护》2002,(7):40-41
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垃圾梵烧发电厂运行状况的分析研究,指出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利用垃圾焚烧发电,在环保安全、设备运行成本和投资回报等各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盲目上马可能导致二次污染,且由于运行成本高,导致可能进一步加大政府的财政负担,对银行的资金安全也会造成威胁。因此,提出谨慎审批此类项目对目前我国在垃圾焚烧发电这一领域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谢卫平 《环境科技》2007,20(4):53-56
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余热发电,是水泥生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种选择模式.介绍了江苏恒来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水泥窑配套20 MW纯低温余热发电工程的设计方案、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该工程正常运行后的效益分析表明纯低温余热发电装置目前在我国水泥企业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建设绿色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为绿色建筑提供运行动力是降低建筑运行能耗的有效技术之一。本文介绍了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形式,就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