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球自转速率年代际周期分量的时变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日长的年均值序列计算了1800~2002年间地球自转速率的年代际周期分量的参数,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主要的年代际周期分量随时间的变化,发现它们均具有时变的特征。文章认为,在研究地球自转与地球物理现象和自然灾害现象的关系时,应特别注意地球自转变化的周期分量的时变性。  相似文献   

2.
地球自转不规则变化的加速段与苏皖及其附近地区中强地震的相关性较好。用周期图分析的拟合曲线外推至 2 0 2 0年 ,可见这次地球自转不规则变化加速段将持续到 2 0 0 4年左右。因此 ,苏皖及其附近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将持续到 2 0 0 4~ 2 0 0 5年左右。根据美国NEOS提供的数据 ,目前地球自转确在加速段。  相似文献   

3.
天文因素与中国大陆大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面分析了20世纪发生于中国大陆的7.0级以上大地震与天文因素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中国大陆71%的大地震发生于月亮轨道(白道)与赤道交角变小的阶段,这说明月亮轨道运行至这一位置时将会是中国地震的活跃期.太阳活动及地球自转亦均与中国大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太阳活动的谷年普遍都有大地震发生;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大地震多,20世纪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段发生的大地震占72%.经互相关分析发现,中国大陆大震活动滞后于太阳黑子相对数峰年约6年,滞后于地球自转最快年约12年.文中最后根据目前月亮白赤交角的变化,以及太阳活动与地球自转预测中国大陆下一个大地震活动幕可能开始于2006年,并有可能延续至2015年.在此期间内,中国大陆将会有多个M≥7.0的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地震的天文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全面分析了1900~1996年发生在中国的7.0级以上大地震的天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世纪106次7.0级以上大地震中,71%发生于月亮轨道(白道)与赤道交角变小阶段,62%以上发生于月亮升交点黄经位于350°~210°期间。这说明月亮轨道运行至此将会是中国地震活跃期。中国人地震的发生与太阳活动及地球自转密切相关,太阳活动谷年普遍都有大地震发生;地球自转速度加快则大地震多,本世纪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段发生的大震占72%。文中最后还对未来两年的大震趋势提出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热带海洋、大气的相互作用,着重描述了它们与地球自转年际速率变化的关系和物理过程的联系,以及用天文观测的日长变化资料预测ENSO事件的方法和尝试.  相似文献   

6.
云南近期3次中强震的天文背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澄江地震至丘北地震间云南发生的3次中强震时的天体位置、地球自转与太阳活动等天文背景,分析结果表明,尽管这3次地震的震级都较小,但都发生在震中所受引潮力变化较大时刻和太阳活动局部下降时段。  相似文献   

7.
<正> 不少人认为,强震活动可能与太阳活动及地球自转等环境因子有关。因此,强震活动也可能呈现-定的时间-纬度及时间-经度分布特性。最典型的例子是存在着沿纬度变化方向迁移的地震活动波,如D-波等。本文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时-经-纬分布特性,并将初步研究结果试用于强震危险性估计。  相似文献   

8.
吴佳翼等研究华北地震同日本地震的相关性 ,提出日本地震活动的 3个区 :日本海沟地震活动区(A区 )、日本海西部的深源地震区 (B区 )和日本浅源地震区 (C区 )如果相继发生地震活动 ,则中国华北地区 (D区 )将发生 6级以上响应地震。作者用 1 979年以来江苏及其黄海的 3个 6级震例 ,说明D区应扩大到江苏及其附近地区 ,并对历史地震进行检验。如果把D区改为大华北东部范围 ,在地球自转减速段 ,响应震将发生在华北东部 35°N~ 39°N地区 ;在地球自转加速段 ,响应震将发生在 φN≤ 35°或 φN>39°的地区。江苏及南黄海 6级响应地震发生的时间 ,可以用东北深震区与黄海地震带的相关性来估计  相似文献   

9.
对全球1900~1980年6级及以上地震,分级别统计了其时间(年、月、日及月龄)和地域(经纬度)的频度,及相应的能量分布.指出其结果具一定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在地震频度与能量的谱分析,及频度与地球自转的相关性等方面,尚可作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1900—l980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的频度和能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全球1900-1980年6级及以上地震,分级别统计了其时间(年、月、日及月龄)和地域(经纬度)的频度,及相应的能量分布。指出其结果具一定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在地震频度与能量的谱分析,及频度与地球自转的相关性等方面,尚可作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希腊神话故事《奥德赛》里的英雄俄底修斯在海岛上遇到独眼巨人,到《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许多故事都描述了这样一种生命——巨人。所有这些故事以及一些关于巨人的考古发现,不禁让人们思考:地球上是否真的有巨人存在?泰国 PP 岛惊现“巨人”遗骸“印度洋海啸让远古巨人浮出水面,人们在泰国 PP 岛发现身高3.1米的远古巨人遗骸!”前不久,泰国《旅行导报》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2.
自然界有一条法则——存在就是合理。一切动植物存在于地球上就有其合理性。一种生命既然能存在,就有其道理,因为今天地球上充满了生机的自然界是大约经过45亿年的演化而成的。组成自然界的每一物种,无论人类对它的评价是美丽还是丑陋、是高贵还是低贱,都是经过了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过程,都是生存斗争的优胜者,同时也都是地球生态平衡的维护者。至今尚能在自然界争得一席之地,那是由于它的合理、它的存在符合自然界的生存真理。存在就是合理,自然存在的现象就是合理的现象,假如人类去干涉它,企图改变自然现象,就违背了自然界的客观  相似文献   

13.
善待细菌     
小得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也是有生命的,它们属于地球生物中的一个大类——微生物。细菌虽小,也是地球生物链里一个重要的大家族,它和人类一样是地球的主人,应该平起平坐。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人类,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照样生活自如,因为能替代人类在生物链里发挥作用的其他生物实在太多了,在生物链里,人类只不过是动物大家族中的一员而已。可是缺少了细菌,这地球生物链便完全乱了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将彻底遭殃。因为地球生物圈由最基本的三大环节组成,它们是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  相似文献   

14.
马志飞 《民防苑》2009,(4):33-35
地球——我们美丽的蓝色家园,却不是一个完美的星球,除了高低起伏的山岳湖海之外,还有一条纵贯非洲大地南北的断层陷落带,被人称之为“地球脸上最美丽的伤疤”,说它美丽,是因为陷落带穿越的地方山水景观奇特、怪石嶙峋、草原广袤、植被茂盛、动物众多,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吸引着众多的学者和探险家。其实这也是地球脸上最大的“伤疤”,它就是东非大裂谷。  相似文献   

15.
厄尔尼诺灾害的地球动力学解释以及与地质科学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毅 《灾害学》1992,7(3):84-87
本文从地质力学的理论基础出发,详细地叙述了对厄尔尼诺这一大尺度气象灾害的机制所作的探讨。指出对于地球上任何大尺度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探讨、研究时,都不应忽视地球自转的作用和影响。本文还将海气相互作用与构造体系进行了联系并对全世界地质学与环境生态学界普遍关注的全球海平面变化问题表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地震的时、空、强特征进行研究,并与地球旋转运动进行对比,发现它们之间有这样一些相关规律:1.中国和欧洲地区的地震活动具有相同的年变化,并与地球自转加速度同步;2.全球M≥8级大震的月频分布曲线与日长(△P)曲线一致,但频度曲线超前一个月;3.南北半球M≥7级地震活动的逐月时序迭加具有高低潮的反向呼应关系;4.地震沿纬度分布状态表明,在北纬35°处和赤道偏南的纬度带上是两个地震活动高峰带.认为日地距离的变化使地球处于周期性的太阳引力场中,是地震活动出现规律性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参考消息》1996年7月24日第7版有一则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震学家宋晓东博士和保尔·理查兹博士一起,首次利用地震波测量了地球固态铁质内核,发现它的旋转速度比地球本身的旋转速度快,内核跟地球朝同一方向旋转,内核赤道每年比位于赤道的地壳多旋转19.31公里,内核在地球完成相对转动一  相似文献   

18.
晓泉 《防灾博览》2002,(2):40-40
树木在4亿年前减少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把地球变成了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但现在,由于石化燃料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一过程正在颠倒。 在苏格兰爱丁堡参加关于地球进化体系大会的科学家,在对地球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后指出,树木是创造我们今天丰富资源的真正能工巧匠。因此,科学家们指出,人们应对滥伐森林现象和它对世界气候造成的影响引起注意。因为工厂和汽车不断向周围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破坏了树木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耶鲁大学专家说,大约在3.8亿年前,地球上只覆盖着斑斑点点的极少的苔藓、地衣和其他一些小植物。然而随着生态的演变,大型维管植物一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地球环境。那时  相似文献   

19.
海底惊魂     
《民防苑》2006,(6)
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以东约35公里的太平洋洋面上,有座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的石灰岩小岛,这就是美洲著名的度假胜地科苏梅尔岛。这一天是2005年3月26日,也是来自美国加州的32岁的路易斯·马丁和他26岁的妻子黛安娜在岛上旅游度假的第4天。自从4天前马丁夫妇从海上来到科苏梅尔岛,  相似文献   

20.
《民防苑》2006,(2)
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印尼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发生地球40年来最强烈的地震,并引发了雷霆万钧的海啸,灾难殃及东南亚和南亚数十个国家。对那些在海啸中消失于尘寰的生命,人们在心痛缅怀的同时,也为一对首次到泰国普吉岛旅游的香港夫妇生死相守的故事深深感动。这对夫妇叫高伟和梁惠,丈夫是香港人,妻子的老家在浙江淳安。在灾难面前,他们互相扶持,依靠床垫及浮木,不仅经受住了滔天巨浪的生死考验,还无私地搭救了数名遇险游客,最终在印度洋漂浮6个小时后获救。浪漫遇险,夫妇被咆哮印度洋吞噬高伟和梁惠是在一次旅行登山中认识的。面对被崎岖的山路搞得气喘吁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