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先秦时期,既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又是我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奠基时期,在这灿烂的传统文化基石里,处处闪烁着生态文化的光辉。现对其中的生态文化观进行初步提炼、分析,寻求古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原则、立场与观点,以期对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启示。自然崇拜大自然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又因其不可抗拒的伟力、极端的严  相似文献   

2.
《绿叶》2020,(Z1)
正传统生态哲学的研究进展最近几年,我做过这样一些工作。一个是写了一本专门研究河流的书——《河流的文化生命》,这本书对于我们整个国家的河流管理机构,包括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治河理念的改进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精神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两个部分;其特征有三:轻视物质文明,产生于落后生产力时期的农业文明,集中于对第一大历史形态的思考。以此形成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三点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环境哲学价值论,强调整体性思维,讲求相可联系、相互作用,这与中国哲学恰好吻合。环境哲学不仅认为人具有很高的价值,还认为生命和自然界也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生态素质作为以生态世界观和生态方法论为核心、以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为观照、以生态思维方式和生态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人的内化物,它必然体现当今乃至未来人类素质的主体内容和发展的主导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态哲学的研究应全面强化在有效提升人的生态素质方面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6.
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观念导致人们把开采演化成为掠夺,严重打乱了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是目前威胁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源于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本的对待自然界的生态伦理观。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新的视角出发对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探索,甚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行探讨。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人们惊奇地发现,东方的伦理思想、宗教、哲学中包含有大量有关生态的伦理、哲学思想,其中尤其以道家、道教为甚。  相似文献   

7.
景观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文化、环境和社会议题密切关联。同时,景观还是社会福利的一个关键性要素,对它的保护与改进是经济活动和我们职责的重要方面。这样一种空间认知,为我们提供了创建可持续景观的基础,而应对这一挑战性难题的深层根基在于生态哲学。本文试图将哲学理解与现实空间管理结合起来,对这一刚出现不久概念的相关方面——景观和景观可持续性——做出系统阐释。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依靠原有的生产方式带动社会发展已难以为继,人们逐步意识到将生态要素纳入传统生产范畴的重要性。生产活动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生态生产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从生态哲学视角考察,学术界对生态生产研究通过三方面展开:生态生产概念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充与完善的过程;与传统生产理论相比,生态生产具有独特的优势;生态生产的推进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的共同努力。生态生产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生态哲学的结合是新的探索点,在生态生产关系、生态生产建构指数与测度的研究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9.
基于人的自私性的生态哲学分析——论生态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对生态问题的哲学思考,从人性角度分析了该问题,承认该问题的出现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反映,进一步提出它与人的自私性有关,正是人性中自私的成分在资本、科技等帮助下扩张而伤害了自然。因此可努力挖掘人性更和谐的成分,加以培养,达成社会共识,以指导人们的实践,也作为预防和处理生态问题的根本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天人关系,是自古以来人们思考的一个哲学基本问题。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答案有两个,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天人分裂",这是根本对立的两种自然观。生态意识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具体要求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修复自然、再造自然。工匠精神与生态意识相关,工匠精神蕴含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1.
王行坤 《绿叶》2014,(10):47-52
生态思想家蒂莫西·莫顿在《生态思想》中认为,人类彻底以人的形式改造了自然,世界已然终结。我们需要"往大处着想"去思考人与人以及人与非人存在的关系,人与非人存在处于同一个共生网络之中,共享着一个世界,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在这个意义上,不存在一个与人对立的大写的自然。莫顿通过对自然的去自然化,想象了一种新的生态学——黑暗生态学。他所做的是对"自然的资本主义人性"进行去自然化,号召一种更关注他者、包容他者的康德式伦理学。然而,为了提出一种真正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的生态观,黑暗生态学或许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在经济与政治制度上进行更为艰难的思考。从这个意义来说,生态思想依然处于来临之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环保理念是中国思想宝库中的精髓。可从宏观、微观两个层次来总结、归纳。从宏观上看,古人提出了先天地而后万物说;阴阳两仪说;天人合一说;“五行”说。从微观上看,古人提出了惜用说;上天警罚说;人性顺从天性说;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护人文环境并重说。这些理念,在强调经济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值得我们深入挖掘,认真领会,努力实践。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现象,从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时候起就已存在了。随着文明的演进与科学的发展,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生态学(EcoLogy)也在上一世纪产生。它虽然比人类所建立的其他学科来的晚,但却显得很有生气,发展得很迅速。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环境退化愈益严重,生态学中渗入了人类的自我忧患意识,于是,一个以人为核心内容,强调人的因素的生态学分支——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便应运而生了。人类生态  相似文献   

14.
刘荣昆 《四川环境》2009,28(1):124-126
傣族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傣族的宗教中,更是反映出重视生态环境的观念,认为万物有灵,加以祭祀,对一些植物进行崇拜,专门辟有神林“龙山林”。这些宗教观念对维护傣族地区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乌鲁木齐市的经济社会和城市规划建设现状,研究与构建乌鲁木齐城市生态框架,整治城市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健全气流通道,协调水利,并通过绿色通道及“绿楔”、“绿脉”形成通畅的气流,恢复城市外部范围生物的正常输入和市中心区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使城市动植物群落之间相适宜,把乌鲁木齐市建成空气清新、景观秀丽、环境宜人的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儒家以仁德出发"亲亲,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儒家的"天人合一"辩证思想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宇宙万物和谐共生,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蒙学是对历代少年儿童伦理品德教育的总称。中国的传统蒙学,不仅是一种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一种自发的生态伦理教育。传统蒙学的生态伦理教育方法,可以概括为培养“精神家园”。中国传统蒙学把一个有着林野、山泽、和风、明月、荆扉、柴门、茅檐、瓦舍、榆柳、桑麻、桃林、菊  相似文献   

18.
一、运河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研讨运河地区的生态保护必须明确当前运河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现状。运河跨越4省两市,分析运河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难免挂一漏万,本文拟对济宁市的生态环境状况作一剖析,以期收到“解剖麻雀”之效。 1、水环境受到污染。由于历史原因,济宁市的经济结构中化工、酿造、造纸、火力发电等重污染行业占有较大比重,结构性污染比较突出。虽然在1997年治理淮河污染和2000年开展的“一控双达标”工作中,全市539家工业污染企业完成了治理任务,实现了达标排放,但由于部分企业达标排放不稳定,城市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目前全市每年有7861万吨生活污水和12984万吨工业废水汇集入河,加上连年降雨偏少,造成境内部分河流和南四湖个别水域污染严重。据环保部门监测  相似文献   

19.
李涛 《新疆环境保护》2011,33(4):20-23,28
从均衡因子、产量因子和评价结果等方面分析了生态足迹模型在市域生态承载力评价中的不足.以乌鲁木齐市为例,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了改进,通过情景预测,提出提高市域生态承载力的建议和措施,并对生态足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罗康隆  杨庭硕 《绿叶》2010,(11):53-58
民间传统知识是一种长期积累的经验智慧,它具有现代知识不可替代的特性,我们的生态建设需要从中汲取资源。由于民间传统知识本身的各种特征,使得它在直接针对特定环境的生态维护的同时,既能最有效地维护所在地区生态环境,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维护成本,并且还可以长期有效、持续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民间传统知识的多样性使其之间构成了一种制衡格局,从而有利于分散人类社会对地球资源的压力,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