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延松 《中国环境管理》2003,22(6):22-23,25
针对辽宁省植被尤其是森林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森林结构、天然林等方面的现状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利用数码相片对冬小麦生物量的试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码相片属于地面遥感资料的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实地调查中.然而,目前利用数码相片对植被生物量进行推算的研究很少.利用数码相片提取小麦生长期的小麦覆盖度,结合地面实测叶面积指数(LA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小麦生物量,分析小麦覆盖度与LAI,NDVI,生物量与小麦覆盖度、LAI,NDVI各自的相关系数,建立各自合适的回归模型推算冬小麦的生物量.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期,小麦覆盖度与LAI,NDVI的相关系数R2分别达到0.765,0.896,生物量与小麦覆盖度、LAI,NDVI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74,0.876,0.712,生物量与其小麦覆盖度、LAI,NDVI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效果更好,系数R2达0.891.结果说明,在不破坏植被生长状态的情况下,基于数码相片可有效地推算小麦的生物量,这为大面积实地测量和遥感监测作物长势及其生物量估算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广西发展造纸速生桉树人工林基地与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广西大面积发展造纸桉树速生丰产人工林基地建设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从发展林业、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广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波 《新疆环境保护》2004,26(Z1):116-120
伊犁地区林牧区生态系统的保水功能受到畜牧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已明显下降,尤其是山地天然林资源的生态总体质量和生态功能都同步处于下降趋势。伊犁地区的生态建设重点应放在山地天然林分布区。保护和大力发展山地天然林资源是伊犁地区生态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大力营造山地人工林,是目前条件下保护和发展山地森林资源的最有效手段。每年营造山地人工林不少于0 3×104hm2,才能够基本保持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在资源总量和生态效能上的稳定,才能够基本维持伊犁地区以往良好的生态形象。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继续启动实施天山、阿尔泰山百万亩山林再造工程。  相似文献   

5.
岩石边坡TBS植被护坡绿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环保产业》2003,(8):44-44
由四川省励自生态与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西南交通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开发、四川省环保局推荐的岩石边坡TBS植被护坡绿化技术适用于年降雨量大于等于600mm、非高寒地区、连续干旱时间少于、等于50天、不同地质、水文及气候条件的岩石边坡。主要技术内容一、基本原理:植被护坡是单独用活的植物或植物与土木工程措施或有生命的植物材料相结合,以减轻工程坡面的不稳定性和侵蚀的技术。TBS技术是使用经改进的混凝土喷射机将拌和均匀的厚层基材混合物按设计厚度喷射到岩石坡面上,通过植被根系的力学加固和地上生物量的水文效应达到护坡和改…  相似文献   

6.
绿色和平 《绿叶》2013,(3):90-100
绿色和平一直持续关注和研究云南天然林的保护,我们的调查显示,云南森林质量不容乐观。为此,我们呼吁云南省政府和全省各级林业部门加强对原生林保护规划,并提出以下建议:划定生态红线以保护珍贵的原生林;完善低产林改造政策并停止将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严格控制征占用天然林林地。  相似文献   

7.
植被变化监测与预测是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的重要手段。基于2003~2018年MODIS EVI遥感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拟合研究区EVI的动态变化速率,结合t检验方法判定EVI变化显著性,应用Hurst指数模型预测乌蒙山地区植被未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15年植被总体趋于改善,变率为0. 004 9/yr,变化趋势曲线呈“双峰单谷”型,空间上呈“东北部高,中部、西南部低”的格局;(2)乌蒙山地区EVI极显著改善区域比重为61. 98%,显著改善和不显著改善区域约占全区面积的1/3,退化区域比重为5. 64%;(3)研究区植被以持续变化序列为主,占比约为59. 5%,持续退化约为0. 6%,反持续性改善约为25. 13%,反持续改善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等地,持续退化主要零星分布在城市区域;(4)研究区植被治理需加强监测,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因地制宜地探索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结合植被未来发展趋势,需要统筹推进国土空间优化。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认识乌蒙山地区植被的时空演化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有利于该区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植被变化。  相似文献   

8.
以位居草原化荒漠区的达尔其和桑合油区为对象,分析了内蒙探区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占地和污染物两大因素的影响程度、可逆性及时效性,提出了预防管理、工程治理、植被恢复和施工期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并进行了6a的跟踪监测。结果显示:丰富度、盖度、生物量等生态指标随恢复年限呈增长趋势;在植物品质分析中,铅、砷含量自然恢复曲线与背景恢复曲线基本吻合,证明所用原辅物料中没有加入铅、砷等有毒有害材料;因固化作用,人工恢复植被中铅、砷含量分别低于背景值13%和18%。表明人工恢复措施可加快生态恢复效应,3~4a可恢复至背景值。  相似文献   

9.
对山海关滨海盐生植物及盐生植被景观和群落配置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参考历史文献,发现山海关滨海湿地共有盐生种子植物26科44属51种。结合山海关海岸带的气候、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地覆盖和利用的现状,选择乔、灌木类盐生植物3种,藤本类盐生植物1种,中生草本盐生植物5种,旱生草本盐生植物2种,湿生植物4种,共计15种作为滨海地区盐碱地改良和植被恢复的野生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和土壤剖面分析方法,以四川彭州为典型案例,对栽植17年的人工柳杉、杉木、水杉、桦木、桤木、喜树林的碳聚积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生物量积累规律为:柳杉>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每公顷柳杉、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的生物量分别为172t、162t、157t、126t、124t、111t.柳杉的生物量比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增加5.81%、8.72%、26.7%、27.9%、35.5%;不同树种的林分碳贮量为柳杉>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柳杉、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林分的碳贮量分别为86.0、81.0、7&5、63.0、62.0、55.5tC/hm2,表明柳杉比其它树种具有更强的生长能力和固碳能力;林下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规律为:0~10cm>10~30cm>30~50cm>50~70cm,土壤有机碳集中分布于0~50cm土层内;不同树种林下土壤的碳贮量均高于同期的林分碳贮量,表明土壤碳库是林分碳库的补充和延续,且具有更大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