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赤潮,又称红海潮,它是一种灾害性海洋污染现象。据有关资料记载,人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领教过赤潮的危害。每当赤潮来临时,海面上就如同铺上一层红色、褐色或粉红色的毯子,从外观上看似非常美丽,但对海洋生物来说,却是一场灭顶之灾,从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佛罗里达沿岸海域几乎每年都有赤潮发生,其中较严重的一次是发生在1946年的裸甲藻赤潮,当时造成了鱼类、虾类、蟹类、贝类的大量死亡,就连海龟、海豚也不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珠江口水域赤潮生物种类繁多,达98种(其中有些是有毒或有害种类),是发生赤潮的潜因。本文列举了发生在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赤潮事件和危害,阐述了1998年春季珠江口发生的大规模、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大的密氏裸甲藻赤潮事件,结果表明:赤潮生物密度平均为36×106个/dm3(063×106~76×106个/dm3),造成经济损失35亿元,其中香港30亿元、广东05亿元  相似文献   

3.
收集了渤海海域自1952年有赤潮发生记录以来长达65a的相关资料,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了该海域赤潮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渤海赤潮发生最频繁的区域为渤海湾北部、辽东湾西部和东部的海域;渤海共发生赤潮189次,其中影响面积超过1000km2的有21次;2000年以后,赤潮发生频率在明显增加;在6、7和8月份赤潮发生次数最多,分别占总次数的26%、22%和21%;由夜光藻、中肋骨条藻和原甲藻引发的赤潮次数分别为65、11和10次;发生在渤海湾西部、辽东湾西部以及黄河口海域的赤潮对海洋生态危害最大.首次以可视化的方法全方位展现和认识了渤海海域65a来赤潮发生的范围、分布与特点,实现了对该地区发生赤潮信息的整合与处理.这一方法对其他海域赤潮研究亦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辉  刘洋 《内蒙古环境科学》2011,(9):141-142,204
本文介绍了香港地区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危害、香港地区早期和近期的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分析了香港标准变化的原因及效果。严格的标准导致香港地区污染减排明显,为大陆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赤潮生物毒素及其对鱼类的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70年代以来,海洋污染日趋严重,赤潮发生的次数也随之增加,特别是日本和美国。赤潮的发生,对水产资源危害极大。1971-1973年日本发生一次赤潮,使养殖的(鱼师)和对虾大量死亡(1)。1968年英国沿岸玉筋鱼和裸玉筋鱼因摄入原膝沟藻(protoganyculax ta-mermensis)引起大量死亡(2)。美国佛罗里达沿岸赤潮期间,赤潮生物毒素杀死大量的鲶、鲻和鳗等(3)。White(4)曾报道,1976年和1979年加拿大芬迪湾的大西洋鲱鱼(Clu-  相似文献   

6.
国外赤潮调查研究概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大量富含氮、磷等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入海洋,使某些水体交换差的河口、海湾区营养盐含量过高,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统称为赤潮。现已查明,世界上有150多种浮游生物能形成赤潮,多数为甲藻。赤潮除对渔业危害很大外,还可危及人类健康。因此,世界上普遍重视赤潮的研究,在发生的海域进行大量调查,并对其发生机制、防治、预测预报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概况简述如下。 一、国外赤潮发生与危害概况近20年来,世界各地发生赤潮的事件剧增。如美国的佛罗里达沿岸,1916—1948年间只  相似文献   

7.
北部湾海域赤潮演变趋势及防控思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北部湾赤潮呈发生频次在增加、持续时间在变长、有害赤潮种类在增加、规模和范围在扩大、赤潮影响和危害在加大的演变趋势。文章通过分析赤潮演变趋势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北部湾赤潮防控的思路:一是加强北部湾入海流域及沿海地区污染防治和近岸海域环境保护;二是加强赤潮预警监控体系建设;三是加强赤潮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提升赤潮科学研究能力;四是相关部门加大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和赤潮问题的关注,多方面防范赤潮危害。  相似文献   

8.
海水养殖区溶解有机氮对有害藻水华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近年来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网箱养鱼的规模和密度越来越大,由于饵料的利用率比较低,再加上鱼类自身的代谢产物等种种原因,导致养殖水域的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养殖水体中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相当高.我们就近海鱼类网箱养殖,综述国内外关于养殖型赤潮的研究,论述其对水环境的影响以及不同氮营养盐与赤潮发生的关系,尤其是养殖区中溶解性有机氮对赤潮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国际上关于DON在有害藻水华(HABs)中所起作用方面已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目前我国对溶解有机氮研究较少,对于赤潮形成机理方面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DON的作用,从而完善赤潮形成机制,进一步作好赤潮的预防与防治.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赤潮状况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有关文献及研究资料,简要介绍了近年来辽宁省赤潮发生状况,论述了发生赤潮的原因及危害.根据辽宁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辽宁省的赤潮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收集了1972~2009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9°25'~32°00'N、124°00'E以西)所记载的赤潮事件,基于GIS软件平台,系统分析赤潮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绘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分布图.分析表明:①近40年来,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发生多达174次,暴发面积〉1 000 km2的有25次.赤潮发生核心区集中在...  相似文献   

11.
舟山海域一次具齿原甲藻赤潮初探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报道了2000年5月浙江舟山海域发生一次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antatum)赤潮跟踪调查的结果。阐明了本次赤潮发生的基本特征,并对赤潮发生期间的各项外界因子(环境因子,理化因子)进行了比较分析,对赤潮的成因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发生在2006年8月11~15日胶州湾赤潮从鼎盛到结束过程中现场定点取样海水中所含有的六种生化成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赤潮从鼎盛到结束,海水中总脂含量平均降低了74.25%,是赤潮鼎盛时期的25.75%;而氨基多糖含量平均降低到赤潮鼎盛时期的54.3%;胡萝卜素含量平均降低到53.6%;氨基酸含量平均降低到46%;碳水化合物含量平均降低到72.3%;COD平均降低到46.4%;酚含量平均降低到55.2%,减少了近一半。相关数据为进一步了解、评价赤潮危害、赤潮过后海域"荒漠化"、环境营养的被掠夺性摄取以及生态系统破坏"度"的研究提供了一次现场实证。  相似文献   

13.
有效选择重点监控区并对其进行长期监测是赤潮预警系统建立的关键。本文研究海南岛近岸海域赤潮发生历史记录,分析不同区域赤潮发生频次、规模、危害程度及原因种毒性,提取赤潮发生的综合信息,评价区域赤潮的严重程度;同时分析近岸海域的营养盐状况及水体的扩散能力,评价水体的富营养程度;利用GIS手段,判断海南岛近岸海域赤潮易发程度,即识别赤潮高发区、赤潮易发区及潜在赤潮发生区。再结合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有效划定了赤潮重点监控区,赤潮防控区及赤潮预警区。进一步结合现场大面调查数据对重点监控区进行分级,提高了赤潮的有效监控和预警。  相似文献   

14.
我国赤潮的预测与控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赤潮越来越频繁,对水域环境,海水养殖业和人体健康等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赤潮的研究现状,在分析赤潮的危害和发生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赤潮的预测方法及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赤潮发生的原因、危害及发生情况,通过对海洋污染状况的分析,论述了从治理陆源污染源入手,削减氮、磷排放量,防治海洋赤潮的途径及措施。  相似文献   

16.
X552(X)3(X) 217赤潮灾害的发展趋势、防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缪锦来(青岛海洋大学生命学院)…//安全与环境学报/北京理工大学一2(X)2,2(3)一40一43 环图X一142 近年来,中国沿海有害赤潮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爆发频率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新赤潮藻种不断出现,赤潮对沿海经济的危害程度日益增加,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赤潮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全球性海洋灾害,如何科学地进行赤潮研究和减灾,有效地进行赤潮防治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简要回顾了近年的赤潮灾害发生概况,对未来一年赤潮灾害的发生趋势作了预测,并着重强调了当…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50—2020年的赤潮公报等数据,采用GIS方法分析了中国近岸海域赤潮的时空分布规律与赤潮优势种演变.结果表明,过去70年中国近岸海域赤潮事件共发生1701次,累计赤潮面积超过25万km2,整体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赤潮高发期主要在4—8月,其中5月赤潮发生次数最多,累计面积最大.赤潮发生月份由南到北呈季节性变化趋势,南部海域赤潮发生月份要早于北方.赤潮事件主要以180 km2以内的小面积赤潮为主,大部分在11 d以内.赤潮高发区集中在河口、海湾、港湾及污染排放量较大的海域.诱发赤潮次数较多的赤潮优势种包括夜光藻、中肋骨条藻、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等.其中,夜光藻、中肋骨条藻和米氏凯伦藻在中国近岸海域均有分布,而东海原甲藻均发生在东海海域.夜光藻和中肋骨条藻一年四季均具备生长条件,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则在5—6月最为频繁.海水水质状况分析表明,中国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次数与海水水质污染程度密切相关;赤潮优势种的发生月份也与温度和盐度相关,赤潮优势种的季节性生长和空间分布可直接影响中国近岸海域的赤潮发生规模.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杭州湾海区两次赤潮的调查与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82年8月20日,24日两天分别发生在普陀山东北海面(30°05′N、122°35′E)和长江口余山以东海面(31°30′N、122°35′的两次赤潮进行了调查与初步研究。认为这两次赤潮都发生在高温、低盐海域,赤潮生物为夜光虫(Noctiiuta miliars)和少量铠角虫(Ceratium)。研究表明,赤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长江洪水期径流携带丰富的营养盐,造成了夜光虫的大量繁殖。另外,河口区的高温、低盐和两次强台风的影响都能加速赤潮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用欧氏距离系数预报舟山海域赤潮发生指数等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选取1996~2007年72个赤潮发生个例为一组样本,另外选取2004年4~9月之间前后3 d之内都没有赤潮发生的92个个例为另一组样本,对赤潮发生前3 d的气压、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风向、降水、日照、云量等要素及某些要素3 d的累积值、以及增温的天数、降压的天数等共30个物理量做t统计量分析,并应用欧氏距离系数进行聚类,依此来判别赤潮发生的可能性。在对2008年舟山12次赤潮进行试报中,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本文整理了2001-2019年近20年福建沿海231次赤潮事件,通过统计方法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赤潮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时间和区域特点,赤潮主要发生在4-7月,高发期为5-6月,位置集中在宁德、福州、平潭和厦门沿海区域;主要赤潮生物种类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角毛藻(Chaetoceros sp.)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以甲藻类赤潮为主;灾害性赤潮均为甲藻类赤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多的是米氏凯伦藻赤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福建沿海赤潮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