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定位试验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荒坡地种植龙须草对土壤理化性状、草地小气候环境和水土流失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种植龙须草能降低土壤容重 ,提高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 ,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性能 ,增加土壤贮水量 ,降低土温 ,减少水土流失 ,提高土壤肥力 ,可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龙须草对我国南方紫色土小生境的改良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文军  邹冬生 《生态环境》2006,15(1):124-128
龙须草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先锋植物,为了探讨龙须草对我国南方紫色土地区的生境改良作用,在20度的紫色土荒坡地上设置了光坡地、自然草地、龙须草地、龙-林复合地四个处理,分别调查水土流失状况、土壤结构、土壤营养、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结果表明:与紫色土光坡地和自然野生草地相比,龙须草地和龙林复合地的水土流失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土壤结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状况、土壤营养状况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四个处理中龙-林复合处理的小生境改良作用最好,这说明在原有水保林下种植龙须草可获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南方紫色土地区种植龙须草不仅有利于当地生态恢复的实施,而且对生态恢复成果的保持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广西喀斯特和红壤地区桉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喀斯特地区种植桉林是恢复和改善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及推进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但其生态环境影响也是广泛关注的科学问题。选择广西桂林、扶绥两处地点,对比分析了红壤和喀斯特土壤种植桉树对土壤结构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喀斯特地区桉林土壤容重略大于红壤、毛管孔隙度不发达,非毛管孔隙度较发达,总孔隙度小于红壤;(2)喀斯特地区桉林土壤非毛管含水量显著低于红壤,但饱和含水量基本相当;(3)喀斯特桉林土壤的全量养分多高于红壤,而一些速效养分低于红壤,尤其是钾的含量显著偏低;(4)喀斯特桉林土壤的pH值和有机质含量高于红壤。研究表明喀斯特地区种植桉树人工林并未引起土壤结构的破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显著降低,相反在某些方面喀斯特地区种植桉树相对于红壤还有其优势。最后,结合研究结论,该文还就喀斯特地区和红壤地区桉树人工林管理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天然次生林人工更新后对土壤物理性质及碳贮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林被人工林取代后对土壤水文物珲性质及土壤碳贮量有重要的影响.文章以海南天然次生林人工更新为尾细桉(Eucalyptus urophylla×E.tereticornis)和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林前后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人工植被更新对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和土壤碳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更新为桉树、马占相思人工林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减小,0~80 cm土壤的最大贮水量、毛管贮水量和非毛管贮水量降低,桉树和马占相思人工林最大贮水量分别降低19.8 mm和43.3mm,桉树人工林0~40cm土壤碳贮量降低6.77t·hm-2,马占相思人工林的增加14.68t·hm-2.  相似文献   

5.
杨树刺槐混交林沙地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研究了刺槐与杨树混交林后沙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变化的状况,结果表明,刺槐与杨树混交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得到了改善,表现在土壤最大持水量增加,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得以提高,土壤有效持水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刺槐与杨树混交后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得到提高,并由此而改善了混交林土壤的渗透性能,表4参7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荒漠河岸林植物群落演替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路  王海珍  彭杰  陈家利  庞明 《生态环境》2010,19(12):2808-2814
选择塔里木荒漠河岸林内典型、有代表性的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对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在演替方向和土壤剖面上表现出较强的规律性。演替后、中期表层土壤(0~20 cm)粘粒质量分数比初期分别减少了1.28%、64.29%、土壤砂粒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3.08%、17.23%,土壤明显变粗沙化。群落演替能明显增大土壤容重与非毛管孔隙度,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孔隙比、土壤水分质量分数、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演替后、中期表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比初期分别增大了33.78%、36.087%,土壤水分质量分数分别降低了85.57%、97.77%,演替后期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分别比初期降低了40.28%、9.27%,导致土壤固相率减小,气相率增大,土壤持水供水能力与抗风蚀性能减弱。土壤有机质、全氮与碱解氮、全磷与速效磷、全钾与速效钾、盐分质量分数随群落演替呈降低趋势。演替后期表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磷与速效钾质量分数分别比初期降低了38.68%、60.71%、23.58%、66.93%,其土壤理化性质退化最显著。地下水位下降是引起荒漠河岸林植物群落逆向演替的驱动力。当前随人类干扰强度增强(水土资源开发),塔里木荒漠河岸林土壤结构与土壤生态功能随之受到破坏与衰退,而保持合理的生态水位则是维持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稳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枣麦间作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枣麦间作区土壤水分、温度、孔隙度、养分、微生物区系等土壤生态环境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枣麦间作利于保水、保土,夏季可降低表土温度,可使土壤容重减小、孔隙度增加,土壤有机质、氮素等养分含量提高,并能促进微生物的增殖,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说明这一种植方式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对枣麦间作区土壤水分、温度、孔隙度、养分、微生物区系等土壤生态环境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枣麦间作利于保水、保土,夏季可降低表土温度,可使土壤容重减小、孔隙度增加,土壤有机质、氮素等养分含量提高,并能促进微生物的增殖,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说明这一种植方式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为改善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现状,以当地柏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目标树经营1年后,3种不同目标树密度(100、150、200株/hm~2)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林分相比,目标树经营初期,3种不同目标树密度下灌木层植物多样性各指数显著增加(P0.05),喜光植物增多,林地内出现多种生活型,草本层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降低(P 0.05);土壤pH与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P 0.05),非毛管孔隙度、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机质显著增高(P 0.05);氮和磷是植物的主要限制因子,植物各多样性指数与全氮、全磷、有效磷密切相关,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速效钾含量与草本层各多样性指数最为密切.本研究表明,目标树经营初期能够增加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提高草本层物种丰富度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因子与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密切相关.(图3表6参37)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绿化植物废弃物对城市林地土壤的培肥作用,测定和比较了不同绿化植物废弃物覆盖量(0、1 500、3 000、4 500、6 000、7 500 kg·hm~(-2))及覆盖年限(1、2、3、4、5年)处理下城市林地土壤微生物和养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绿化植物废弃物覆盖能够降低土壤密度,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增加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并且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覆盖量越大,其增加的幅度越大;绿化植物废弃物覆盖降低了土壤p H值,土壤p H值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而降低,覆盖量越大,其降低的幅度越大。在7 500 kg·hm~(-2)覆盖量范围内,覆盖能显著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且随着覆盖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覆盖量越大,其增加的幅度越大。在绿化植物废弃物覆盖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较养分的变化更为敏感,能有效评价绿化植物废弃物覆盖对土地的改良效果。覆盖后土壤微生物周转速率加快,周期缩短,转移量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循环和保持。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随覆盖用量增加而增加,而土壤p H值、容重和毛管孔隙度随覆盖用量增加而降低。相关分析表明,覆盖后土壤p H值和容重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性的贡献值为负,而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特性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1.
为向半干旱区芒果园土壤管理制度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以攀枝花‘凯特’芒果果园为研究对象,设置紫云英生草刈割覆盖模式(雨季生草、旱季刈割覆盖)和地布覆盖模式2个处理,以清耕为对照(CK),于覆盖后第2年测定0-60cm土壤pH、容重、孔隙度、含水量、持水量、贮水量、入渗速率与有机质、速效养分等性状,分析两种地面覆盖模式对芒果叶片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及果实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种覆盖模式均降低了芒果园土壤pH值、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及毛管孔隙度,紫云英生草刈割覆盖还提高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及土壤通气度、降低容重,影响主要集中在0-40cm土层.(2)两种覆盖模式均提高了土壤持水量及贮水量,紫云英生草刈割覆盖优于地布覆盖,0-60 cm土壤最大、毛管、非毛管、田间持水量及吸持贮水量分别较清耕提高27.81%、31.65%、15.16%、10.38%、9.98%,且土壤合理灌溉定额较清耕降低3.80 mm.(3)紫云英生草刈割覆盖区0-60 cm土壤初渗速率、平均渗透速率、稳渗速率和渗透系数较清耕提高18.87%-36.86%,而地布覆盖区土壤入渗性能则无明显提高.(4)地布覆盖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与清耕无明显差异,而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较清耕提高31.84%、14.43%;紫云英生草刈割覆盖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较清耕提高74.48%、56.60%、84.20%、21.59%.(5)两种地面覆盖模式均提高了芒果叶片叶绿素含量及比叶重,提高了芒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固酸比,紫云英生草刈割覆盖模式还降低了芒果可滴定酸含量、提高了芒果单果重.可见,两种地面覆盖模式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强土壤肥力、提高果实品质方面均有良效,攀枝花半干旱区芒果园采用紫云英生草刈割覆盖模式效果更佳.(图3表3参49)  相似文献   

12.
川中丘陵区高密度柏木防护林存在林分结构单一、土壤地力退化、生物多样性低等问题.为揭示桤木-柏木带状改造对土壤碳、氮、磷分配格局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采用典型样地法分析桤-柏带状混交林和柏木纯林0-20 cm(M1)和20-40 cm(M2)土壤物理性质、有机碳(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经桤-柏带状改造后,M1和M2土层OC分别增加46.80%和77.01%,TP分别降低67.98%和60.20%,TN无显著变化,土壤C:N、C:P和N:P比值以及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土壤自然含水量和最大持水量均显著增加;随着土层加深,桤-柏混交林的土壤OC、TN、C:P、N:P和最大持水量显著降低,C:N和容重显著升高,TP无显著性变化,柏木纯林的土壤OC、TN和TP显著降低,C:N:P化学计量比、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量和最大持水量无显著变化;同时,桤-柏带状改造还减弱了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对碳氮磷含量和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加剧了表层土壤磷的限制.因此,桤-柏带状改造能够有效改善柏木纯林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强柏木林土壤涵养水源的功能;在后期的经营过程中,建议在桤木—柏木混交林中补施磷肥以缓解土壤磷元素缺乏现象.(图4表3参50)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改良剂对铅锌尾矿污染土壤中龙须草生长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剂处理土壤生长的龙须草长势明显优于对照,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增产效果均〉100%。4种改良剂缓解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对龙须草毒害作用的大小顺序为钙镁磷肥〉碳酸钙〉有机肥〉海泡石。4种改良剂在不同处理浓度下对龙须草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趋势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其中随着碳酸钙处理浓度的增加,龙须草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他3种改良剂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龙须草生物量呈上升趋势,而叶绿素含量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选取重大洪涝灾害干扰下受损自然恢复3种不同林地(毛竹林、杉木林、次生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以未受损林地为对照,测定不同林型土壤基本性状指标(包括土壤颗粒组成在内的物理性质、主要养分含量),并运用分形理论计算了分形维数D值,探讨分形维数与土壤基本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3种不同林型土壤均以粉粒含量占比最大,分形维数在2.58-2.70之间,0-10 cm土层分形维数表现为毛竹林杉木林次生阔叶林,受损自然恢复林地未受损林地,其中次生阔叶林的受损自然恢复林地与未受损林地差异显著.(2)毛竹林与次生阔叶林土壤容重表现为受损自然恢复林地显著大于未受损林地,土壤含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与总孔隙度则相反,受损自然恢复与未受损杉木林间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较小;各林型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受损自然恢复林地显著低于未受损林地,总体恢复状况表现为杉木林次生阔叶林毛竹林.(3)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黏粒含量、土壤容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有机质、全氮、土壤含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及总毛管孔隙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分形维数能够客观地表征土壤的结构特征以及土壤养分肥力特征;受损恢复林地土壤条件还未达到未受损林地的水平,对恢复状况较差的毛竹林,可以适当地进行人工植树造林,优化群落结构,进而改善土壤条件,促进灾害干扰下受损植被的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15.
玉米套种“堆作甘薯”能充分利用光能,并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和提高三相比中的气相容积,同时使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和热扩散率降低,昼夜温差增大,因此能明显提高甘薯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6.
杉木采伐迹地改植尾巨桉后对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厚荚相思林和灌草坡自然恢复植被为对照,研究了尾巨桉人工林随着植被恢复过程对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尾巨桉林地在连续晴天和连续雨天情况下土壤(0~80 cm土层)平均含水率依次为18.33%~22.69%和22.29%~26.66%,分别比厚荚相思林和灌草坡减少1.0%~18.1%;(2)尾巨桉林地(0-1 m)平均土壤渗透速度为2.72~10.56mm·min-1,比灌草坡增加2.5%~7.1%,而比厚荚相思林减少6.5%~25.4%;(3)尾巨桉林地(0~1 m)平均土壤容重为1.219~1.499 g·cm3,比灌草坡下降0.6%~2.6%,而比厚荚相思林增大0.8%~2.5%;(4)尾巨桉林地((0~1 m)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依次为8.3%~12.8%、33.2%~36.0%和43.2%~46.0%,比灌草坡提高1.6%~2.4%,而比厚荚相思林降低1.5%~3.2%;(5)尾巨桉林地(0-1 m)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最小持水量依次为433.30 mm、347.44mm和253.14 mm,分别比灌草坡和厚荚相思林降低1.5%~3.3%;(6)尾巨桉林地(0~1 m)土壤有效贮水量为265.6mm,比灌草坡和厚荚相思林降低1.5%~3.3%.  相似文献   

17.
利用年限对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农牧交错带以小麦为对照,比较研究不同利用年限对退耕还草种植的老芒麦草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利用年限增加,在0~30cm范围内,老芒麦草地土壤体积质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利用第2年的老芒麦草地土壤体积质量最小、孔隙度最大,利用第3年的老芒麦草地土壤含水量最大。利用年限对0~120min内的老芒麦草地土壤渗透性影响不大。不同利用年限老芒麦草地首30min渗透率大小顺序为:第2年>第1年>第3年>第4年,利用第2年的老芒麦草地通过渗透截留降水的能力较强。一个生长季后,不同利用年限的老芒麦草地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和体积质量分别比小麦地平均提高3.86%、1.53%和降低6.07%。  相似文献   

18.
京杭运河淮安段水利防护林群落护堤防蚀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京杭运河淮安段水利防护林群落的护堤防蚀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防护林植被可以明显改善地表土壤物理性能,明显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不同植物群落对地表土壤的护堤防蚀效应明显不同.早熟禾群落和女贞群落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通气蓄水效应.有植被分布的地表土壤抗蚀性比裸地显著增强(P<0.05).相对而言,早熟禾群落土壤水稳性指数最大(0.892),其余依次为女贞群落(0.835)、梨树群落(0.791)、桃树群落(0.530)、水杉群落(0.397)和裸地(0.341).植物群落土壤的抗蚀性与植物根系生物量、根数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改良剂对铅锌尾矿污染土壤中龙须草生长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剂处理土壤生长的龙须草长势明显优于对照,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增产效果均>100%。4种改良剂缓解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对龙须草毒害作用的大小顺序为钙镁磷肥>碳酸钙>有机肥>海泡石。4种改良剂在不同处理浓度下对龙须草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趋势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其中随着碳酸钙处理浓度的增加,龙须草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他3种改良剂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龙须草生物量呈上升趋势,而叶绿素含量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以重庆市四面山4种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选取林冠截留率、林地土壤毛管孔隙度、林地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林地0~20 cm土壤抗冲刷系数为分析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4种森林群落的面源污染控制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4种森林群落中作为天然林的楠竹林灰关联度值最大为0.887 7,面源污染控制功能最好,其次是人工阔叶林(0.7794)和人工混交林(0.6992),人工针叶林(0.636 1)面源污染防控能力相对较弱.在人工林方面,阔叶林灰关联度值最大为0.7794,面源污染防控能力最好,其次是针阔混交林(0.699 2),针叶林灰关联度值最低为0.636 1,其面源污染防控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