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中国人好吃。因而吃的讲究极多。自古以来。有关吃的外观、内容乃至礼仪、细节都有说法。而烹调技术、口味之类的食谱、馔经,更是汗牛充栋。连孔圣人都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甚至关心到作料,强调“不撤姜食”。可见“民以食为天”,吃在中国人心目中所占的分量。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牧草生态试验场土壤呼吸测定数据,分析了刈割前后3年生和6年生苜蓿、白三叶及小黑麦4种人工草地土壤呼吸日变化特征及刈割对草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刈割前不同牧草地的土壤呼吸强度差异明显,依次为3年生苜蓿>6年生苜蓿>白三叶>小黑麦,刈割后不同牧草地的土壤呼吸强度相差不大,土壤呼吸速率在3.0~3.5 μmol CO2·m-2·s-1之间;②刈割前不同牧草地的土壤呼吸日变化不相同,6年生苜蓿与小黑麦草地刈割前土壤呼吸速率由9:00开始逐渐增强,在12:00~16:00之间持续较高,以后逐渐下降,3年生苜蓿与白三叶草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在9:00~12:00之间逐渐升高,12:00到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③与刈割前相比,4个处理牧草刈割10 d后其草地的土壤呼吸速率下降了30%~40%;④刈割前后Q10值在1~2.32之间,平均值为1.37,刈割前平均值为1.63,刈割后平均值降为1.10。  相似文献   

3.
鸟儿那婀娜多姿的体态,艳丽多彩的羽毛,婉转动听的歌喉,不仅给大自然平添声色,也给人们以美的享受。缘于此,许多名人对鸟一往情深,或养鸟或赋诗,或到林中观赏,无不倾注爱心。晋代诗人陶渊明,既是菊痴,又是鸟迷。有诗云:“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群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他在宅前屋后种了许多树木,让鸟也像人一样有个窝才感到安心。唐代诗人白居易有感于双燕育雏的艰辛,写出了有名的《燕诗示刘叟》:“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  相似文献   

4.
吴静男 《环境》2004,(3):32
周同宾是一个很独特的作家:他把农村中诸多什物--土地、骡马、石磨、钉锅、油坊、铁轮车、荒滩、灶神、车连菜……中积淀的农人感情,做成一件件文字的文物展示给当代读者.我很喜欢他的文字.比如,在<骡马、牛驴及其他>一文中,作者将发生在骡马、牛驴、猪羊、狗猫、鸡鸭鹅身上的村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写出了这样的结句:"家禽家畜的生存状态,紧紧连着庄稼人的生存状态.家禽家畜的命运,紧紧连着庄稼人的命运,甚至连着国家的命运."我读周同宾的文章时,正是禽流感在亚洲各国肆虐的时候.这就形成了一种反差:作家在他的文章中说农畜多么辛苦劳累,说农禽多么缺食少暖,但他没有提及禽流感这样的大灾.想想成千上万只现代家禽被扑杀、坑埋的场景,忽然觉察到古典家畜禽们,有一种过去的人们没有看重的幸福.  相似文献   

5.
《环境》1998,(8)
顺德从何而来?请教常人,十中有九无能知晓,唯有查阅《顺德县志》。载云:“顺德为南海分县,割三都之膏腴,建立疆井,固东南壮县也。”一行短字,囊括了历史,道尽了沧桑。顺德的过去并不显赫,而顺德的今天则无尽辉煌。从“三都之壤”到806平方公里的辖地;从“不事远贾,惟种树、豢鸭”到工业发达、商贸开花;从“岁入万余贯”到工农业总产值550亿,顺德的变化可谓天翻  相似文献   

6.
黄国宝 《福建环境》1996,13(6):25-26
人类与环境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协同发展的规律。但是,这种规律并不被人们所普遍认识,以致人类与环境之间“战事”不断,且大有“升级”趋势。究其人与环境对立的根源,在于人类要从周围环境中索取大量的物质资源,消耗巨量的自然资源,要以自然生命为食,大力杀死、消灭动物和植物,以满足人类生  相似文献   

7.
于永军 《环境》2001,(10):39
真叹服京城人的吃派:吃名,吃贵,如今又吃开了残忍。新华社5月19日晚报专电报道:近日,京城有一道名谓“三叫”的特色菜,特火爆。吃法是:把10只粉嘟嘟的尚且趴在盘子里蠕动着的小老鼠,外带一碟什么酱端上宴桌,食客用筷子夹住一只小老鼠,只听“吱”的一声;再往酱碟里一蘸,又听“吱”的一声;再送入口中一咬,可怜的小东西再发出“吱”的一  相似文献   

8.
黄瓜味甘性凉,入脾、胃、大肠经,有清热解毒、利水减肥之功。古籍《日用本草》载它:“除胸中热,解烦渴,利水道。”,《滇南本草》述它:“解疮癣热毒,消烦渴。”黄瓜所含营养素少,仅含少量的糖,维生素B 2和C等物,但含有降脂降糖作用的丙醇二酸,故最适宜于肥胖者减肥、糖尿病人降糖食用。夏日常烹食黄瓜,或用鲜瓜切片调适量白糖、米醋作凉拌生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国人到德国去玩,在海滨买了两条好看的红尾鲫鱼,准备带回去“烹小鲜”,但渔大却取出一枚小木槌对准鱼头重击数下,直到两条鱼都一命呜呼了,才拾起鱼装入袋中交给这个中国人。据说这是德国人的一种传统食鱼习俗,目的是为了尽量减轻鱼儿“临终”的痛苦。此后不久这个中国人又去市场买鱼并提出要求:买条活草鱼提回家,摊主沉呤片刻答应了,但要求他去对面药  相似文献   

10.
《世界环境》2006,(6):84-85
从地缘因素来说,中国、日本、韩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割不断”的渊源关系。中日韩不论从文化、习俗甚至是人的外部相貌来说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有研究甚至表明,日本和韩国的文字也都源自中国汉字。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中医十分重视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调节生活规律,适应四时气候之变化,能有效地保养身体,防御疾病的侵害。《饮膳正要》曰:“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爽,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金匮要略》也指出:“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春季是大地回暖、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又  相似文献   

12.
5月下旬,两条与“非典”有关的消息让人振奋:一是全国“非典”病例呈总体下降趋势,在党中央、国务院强有力的统一部署下,依靠奋斗于各条战线人们的努力,控制住了病毒的流窜,局面日渐缓和;二是寻找病毒来源的工作已取得了初步进展,研究人员从果子狸等动物身上发现了其踪影。有媒体评论,这场史所罕见的灾害,是对政府、对社会、对民众、对法治、对科学的一次磨砺。正如泰国总理他信所言,所谓危机,包括两层意思,有“危难”,更是“机遇”。既然“危难”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那么我们就不能不把握住重新审视自身行为的“机遇”。多难兴邦。“这场危机…  相似文献   

13.
那一天,我在河边散步,突然听到从河里传来了鱼、虾、蟹那伤心、沮丧、无奈的声音……“哎!……”“喂,大头虾们,大闸蟹们为何哎声叹气啊?”鲈鱼不解地问。“哎!鲈鱼,难道你没有看见那黑漆漆的油污和那恶臭的废物吗?难道你对现在生活环境没有感到不满吗?”虾儿们生气地说。大闸蟹也沮丧地说:“这里原来是一片干净清澈的地方,但人类污染了这个地方,我们面对这个肮  相似文献   

14.
每当看到警句栏里“不懂莫逞能 ,事故不上门 ;小心无大错 ,粗心铸大过”的安全警句时 ,那声骇人的爆炸巨响如同长鸣的警钟 ,又萦绕在我的耳边久久回响 ,使我感到悔恨后怕、羞愧难当。那是一次盐酸贮槽检修 ,由于拆卸锈蚀严重的螺栓影响了检修进度 ,我未按规定办理动火许可证 ,就叫来焊工熊师傅气割人孔盖。在割第一个螺栓时 ,熊师傅听到槽内有异常响声 ,不敢贸然行事 ,就让我去叫厂里的安全员来现场看看。在去安全科的途中 ,我遇见了中心化验室的工程师老齐 ,他告诉我 :“盐酸那东西烧都烧不着 ,咋可能会炸呢 ?”于是 ,我转回工地将齐工的话…  相似文献   

15.
法律像一面放大镜,把看似简单的环境问题的复杂脉络凸现在人们面前,环境则又像一件裁剪漂亮的衣服,能穿上它的人却不多。为油烟、“坦克车”、六种泵的投诉 2000年 6月13号,家住北京南站洋桥北里小区的韩晨老先生,第二次拨通了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的热线电话。10天前第一次打这个电话是投诉楼下临街的那一家烧烤店日夜冒黑烟,还有每天都要延续到半夜的食客的喧闹,用韩老的话说“让人觉得暗无天日。”这次是“汇报情况”:“经过不屈不挠的努力,环保局罚了这家烧烤店的钱,而且让它停业整改。” 像韩老这样,不愿意继…  相似文献   

16.
清河日志     
单力 《环境》2005,(1):38-39
那人一大早站在岸边,看着我在船上忙碌。干我们这活,忙乎整天都没人说句话,好不容易遇上个不嫌脏乱差的,我就陪他耗上了。他扔给我一支烟,我邀他上了船。他不避脏乱,于是我们聊了起来。来人聊到了“博”。我说我不懂什么是“博”。那人吡牙裂嘴双手急切地比划了半天。我说那不是日记嘛,这么费劲?那人笑了,说没错那就是“BLOG”。  相似文献   

17.
也说费与税     
前几年,笔者曾经拜读省级某大报“七嘴八舌”栏内一篇名为“话说税与费”的短文。今天又拜读了《聊城价格》期刊总第95期“说长道短”栏登载的署名黄艺的“别让费《挤》了税”。两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论点,那就是:税是皇粮国税,纳税人生、须缴纳,而“费”则都在“乱收费”之列。税非常重要,税收是国家发展经济的基石,笔者无任何异议。本文仅就依法征收排污费问题谈点看法,与黄文商榷。黄文说:‘”其实税5费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从征收主体看,税收是税务部门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法律法规,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征收的,纳税人必须依法缴纳…  相似文献   

18.
金秋板栗香     
许家和 《环境》2001,(10):26
栗子,又称栗、板栗、栗果。鲜栗每年面世于金秋时令,干栗四季皆可购得。因果容玲珑,壳褐肉黄,味香质糯,久贮耐藏,享有“干果之王”的雅誉。中国是栗子的故乡。解放后,从陕西半坡村新石器遗址出土文物中发现有栗,足见我国先民栽食栗子至少有5000年之遥。中国首部典籍《黄帝内经》把栗、枣、李、杏、桃列称为“五果”,说“五果为助”,食之能助人健  相似文献   

19.
一位公差两广归来的先生,不无炫耀地告曰:此行不虚。不只眼福大饱,就连口福也大大的不浅。吃过穿山甲,嚼这娃娃鱼,啃过云豹肉,更有一道名菜叫作“砸猴脑”。吃法是把一只活猴子用铁链锁着固定到筵席,酒酣间,当场砸开猴子的头颅,用汤匙舀热脑浆喝,每舀一勺,猴子便惨叫一声,煞是有气氛,一场筵席竟花去了上万元。言者眉飞色舞,那神态似乎  相似文献   

20.
有一种痛苦,极难耐也极难熬。这就是无法睡觉或睡不好觉。试想:明明想睡却偏偏睡不成,那无奈,那恼火,岂不是足以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 怪不得古代有“睡方”一说——想来也有趣,药方子中居然有叫“睡方”的,且“睡方”较之“仙方”更迷人,《老老恒言》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