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江苏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以往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成果存在众多的缺陷,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计算分析了其1978—1995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①江苏省的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大于土地资源,是江苏省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②从1982年开始,江苏省的综合承载力超过实际人口数量,进入相对富余状态;③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地区差异较明显,南部地区处于富余状态,而北部地区处于超载状态;④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江苏省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长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1,自引:6,他引:41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计算1988-1998年长江流域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1)长江流域人口承载力从1988年到1998年一直处于超载状态,经济资源成为长江流域的主要承载资源;(2)相对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明显,上海、江苏2省市承载力一直处于富余状态,浙江从1993年起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和川渝承载力一直处于超载状态;中上游地区自然资源是主要的承载资源,下游地区资源是主要的承载资源;(3)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下游地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是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山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计算1986-2002年山东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表明:①相对资源承载力从1986-2002一直处于富余状态.经济资源承载力的提高是相对资源承载力快速提高的原因;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处于富余状态。②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区域差异拉大及其资源相对不足是山东省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③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稳定相对资源承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山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阐述了承载力的起源、演化与发展以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对生态承载力的不同概念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评价。并比较其优劣;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对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今后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地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主要讨论了贵阳市研究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状况,利用GIS和RS技术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地形地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建立“空间属性一体化”数据库。构建了一套适合区域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求算出贵阳市各个地区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分值,最后将贵阳市的土地承载力划分为3个类型区:一是低承载力区(Y〈0.2),有花溪区、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二是中等承载力区(0.2〈Y〈0.5)。属于这种类型区的有4个地区,主要包括乌当区、白云区;三是高承载力区(Y〉0.5),主要有南明区、云岩区和小河区。这3个类型区分别代表土地承载力演替从低层次的均衡发展阶段到较高层次的不均衡发展阶段再到高层次的系统协调均衡发展阶段。结果表明,贵阳市目前的土地资源处于紧张状态,但不同的地区又有所差异,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地域性,最后对当地土地利用政策制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发展与资源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依赖关系,这种实际存在的关系并不像目前流行的知识经济所设想的那样,可以通过开发技术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可持续发展不是不消耗资源。不是使发展完全摆脱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和依赖,而是要将发展保持在资源环境可承载能力的限度以内。又不能使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总体分析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表明:①生态空间严重不足,全国大范围出现生态赤字,但把不可再生资源计算在内的生态承载力还有巨大空间;②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人口数量规模在水资源人口承载能力范围之内。但一些地区表现出水资源人口严重超载:③我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略有剩余,保持长期稳定的温饱具有自然资源保障基础:④我国能源矿产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石油矿产长期短缺已成定局。石油能源承载能力明显不足;⑤总体上我国人口和经济发展还没有超出自然资源的承载力限度,但部分地区和部分自然资源严重超载。因此。对于目前我国资源环境的总体状况,我们既不能过分乐观也不能过分悲观的估计。总体上我国人口和经济规模还没有超越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限度。  相似文献   

7.
环境承载力理论在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承载力分析是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之一。对环境承载力的合理分析,能够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准确地评估区域规划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在环境承载力定义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定的指标体系,结合发展变量与限制变量之间关系的描述,研究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利用强度,由此提出了一种更为直观的环境综合承载力量化方法——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并将其应用到广州市南沙国际汽车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为该规划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该方法能够准确反映区域规划对环境的影响,为区域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扩展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相对资源承载力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对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2点扩展:1将已有研究的3维、4维模型扩展为一个包含人口资源、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环境资源、社会资源5个子系统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2在自然资源子系统中土地资源基础上,加入了水资源和能源资源两个重要指标。其次以新疆为研究区,应用扩展后的模型分别选取中国、西北5省、西部12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10省区四个参照区,分析了新疆1978-2011年相对资源承载力演化过程和2011年的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状况。结果显示:1新疆总体处于人口承载相对富余的状态;2以2001年和2009年为两个拐点,可将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变化大体分为稳步上升期、动荡期和陡峭上升期三个阶段;3自然资源是新疆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42011年,在西北5省中,新疆综合承载力位于第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明显;在西部12省,新疆综合承载力位于第7,社会资源略有优势;新疆综合资源承载力仅相当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10省市综合承载力的5.83%,只有自然资源承载力高于10省市平均水平。表明新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富余是以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的消耗为前提的,因此新疆在可持续发展中更需重视环境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提升。通过实证分析,扩展后的模型能够比较真实反映各研究区域承载力的变动情况,为承载力定量化分析及其承载力贡献因素差异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基于地理学综合研究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连接社会系统、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纽带,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联系、又彼此相对独立的矛盾统一体的关键所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方向。综合性与区域性、人地关系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理论框架。本文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尽的综述。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经近百年发展,从最初的单一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甚至农业资源承载力发展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以及生态环境承载力。近几十年,生态足迹、虚拟水、能值分析等综合研究理论与方法兴起,极大地推动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定量化和模式化。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基础、学科范式和方法体系尚需继续完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尺度效应、关键阈值、变化机制等)亟待解答;基础研究需要与实践应用加强联系等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主张从地理学综合视角重新审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今后研究的优先主题。通过建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地理学综合研究范式,能够拓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有助于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水平。本研究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应围绕以下优先主题开展:(1)资源环境承载力关键要素的变化及驱动机制;(2)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3)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监测与预警;(4)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国土功能区划与管控;(5)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恢复与提升途径。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江津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重庆市江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本底和土地利用特点,从承载强度、承载效益、承载潜力3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江津区2007~2016年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引入障碍度模型得出各乡镇土地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2007~2016年期间,江津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小,土地资源承载力仍然偏低,各乡镇土地资源承载状态均未达到良好状态,仍需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差距近年有所减小,空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2)各子系统对承载力的贡献大小不一,承载强度贡献最大,承载潜力次之,承载效益贡献最小,承载效益是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关键;(3)江津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林地占比、人均生态用地、环保投资指数、人均耕地面积、水域占比、水土流失率、未利用地占比、单位农用地产出,各乡镇障碍因素差别较大;(4)障碍因素不同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主要城区和工业园区所在地应适当控制人口数量,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应大力实施耕地休耕和退耕还林政策,促进农民生计方式转变;经济发展受生态保护限制的地区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武汉城市圈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可承载的人口数量和GDP作为承载力的表征指标,分别运用单位GDP综合用水量评判法和河流一维水质模型及湖库均匀混合模型计算武汉城市圈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力,并用承载度来评价水资源及水环境的承载状态。结果表明:2012、2020和2030年武汉城市圈水资源承载力都处于合理承载状态,但是其水环境承载力处于轻度超载状态。可见,水环境承载力对武汉城市圈的用水限制更为严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污水处理技术的进步,水环境状况虽然会有所好转,但与水资源数量这一因素相比,水环境仍是制约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环境承载力的度量及其应用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本文在环境容量的基础上探讨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模型,并进一步讨论了可持续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及其应用,最后研究了环境承载力及其变量的外延意义。  相似文献   

13.
There is no universally-accepted definition of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TCC).Numerical TCC focuses on use level and is considered as"a magic number"of the saturation point for tourism.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why numerical tourism capacity is inadequate.Alternatively,tourism capacity can be defined in terms of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which shifts the focus from"how much use is too much"to"how much change is acceptable".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improved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carrying capacity for the tourism city based on approaches used in US national parks,which consider the impact of human use on a city's economic,environmental/resource,and socio-cultural conditions.Based on the basic data of indicator values and relevant standards,the framework monitors the current indicators and predicts future indicator values; it can also be used to assess and predict TCC.  相似文献   

14.
新疆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全面了解新疆各区域水资源对人口的承载力以及实际存在的人口压力状况。对于深刻认识干旱区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制定有针对性的分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对新疆不同区域的水资源人口承载密度指数以及人口承载压力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区域对比分析,得到了一些基本结论:①不能一概而论机械照搬联合国关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人口密度的临界标准。各地应该有适合当时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技术水平的人口承载密度标准,而且这些标准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②新疆当前平均的水资源人口承载密度是11人左右,大于联合国制定的干旱区人口密度临界标准,但小于半干旱区临界值。整个北疆的人口承载标准是23—26人/km^2,南疆的人口承载密度介于7.3~8人/km^2之间。各个地州之间也有较大差异。③目前新疆总体上看已经略微超载,人口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比较大。而人口压力最大的地区在南疆塔里木盆地以南三个地州,人口严重超载。④从干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来说。必须对生态用水予以充分考虑。才能在承载量研究中兼顾资源与环境对人口的双重约束。  相似文献   

15.
With population growth and increasing pressure on land resources, land carrying capacity (LCC) and food safety have been attracting great attention worldwide. From the point of man-grain relationship and by establishing LCC and land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LCCI) models, this article firstly analyzes the 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of LCC of China from 1949 to 2005 at county, provincial and national levels. Choosing 2005 as a representative year, this article then evaluates the LCC of 264 pastoral regions (semipastoral regions), 663 urban regions and 592 poverty stricken regions of the coun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from 1949 to 2005, with the increase of grain production, the LCC of China has been improved conspicuously, but due to the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the production can only maintain a low level grain consumption; (2) over the past 25 years (1980-2005), the number of population overloading provinces decreased from 23 to 15 and the mangrain relationship has been improved gradually, but there were more overloading provinces than surplus provinces in China; (3) at county level, there were 1572 overloading counties in 1980 accounting for 68.26% of the total counties of the country and where were 649 million people lived, while in 1990, 2000 and 2005, the number of overloading counties were 1066, 1133 and 1087 respectively, which shows that the man-grain relationship has been improved obviously during the past 25 years; as for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surplus counties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agriculture developed regions, such as Northeast Plain, North China Plain,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Plain, and overloading counties were mainly located in regions with poor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low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such as Northwest China, Tibetan Plateau and Loess Plateau and economically developed urban regions, such as Beijing, Tianjin and Shanghai; (4) animal husbandry improved greatly the LCC of pastoral and semi-pastoral regions, while urban regions were overloading for increasing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more than half of poverty stricken regions were overloading due to critica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oor economic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6.
承载力: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载力的概念来自于生态学领域。随着该概念应用范围的拓展,尤其在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中的应用,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的争议,不仅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对其提出质疑,而且生态经济学家和主流经济学家也在一些与之相关的观点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本文试图从承载力的起源、内涵的演变、存在的缺陷和定量的测度等方面对其进行刻划,同时揭示了国际上有关承载力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