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云南酸控区土壤重金属释放特征及潜在风险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研究了云南省酸雨控制区3种土壤重金属Pb、Zn、Cu在模拟酸雨淋溶作用下的释放特征,并进行了酸雨淋溶前后的潜在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在模拟酸雨作用下很快溶出,约30 h后趋于平稳,3种重金属Pb、Zn、Cu最大累计释放量分别为102.32、52.19和70.54 mg/kg.不同pH下重金属的溶出趋势基本相同,重金...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模拟降雨条件下德兴铜矿尾砂重金属的淋出规律及释放特征,采用4种不同酸度的淋溶液模拟降雨进行为期60 d的动态淋溶试验。结果表明:尾砂淋出液pH值呈现先降低后小幅波动的变化趋势,且4种酸度淋溶液间的差异较小;电导率呈现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且pH=4处理组的淋出液电导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处理;各重金属的累积淋出量均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且淋溶液酸度越低重金属累积淋出量越高,此外Cd和Hg的累积淋出率较高,长期酸雨可能导致潜在的环境污染。采用动力学方程拟合发现,双常数速率方程可以更好地描述Cu和Zn的释放过程,修正的Elovich方程则更适合描述Pb、Cd、As和Hg的释放过程,这表明模拟酸雨淋溶作用下尾砂重金属的释放是一个由多因素综合控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在酸雨条件下改性壳聚糖对多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作用机理及环境影响,文章以环氧氯丙烷改性壳聚糖-生物炭复合材料(ECS-B)和原壳聚糖作为稳定剂,通过土柱淋溶实验探讨在模拟酸雨条件下淋出液pH、电导率(EC)和重金属(Cu、Pb、Zn和Cd)含量及形态变化特征,提出了淋溶条件下重金属的累积释放模型。研究表明,相对于对照组,加入ECS-B稳定剂淋出液pH最大升高了1.32;EC最高可达对照组的1.75倍;Cu、Pb、Zn和Cd累积含量明显降低,相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82.35%、71.47%、61.88%、90.44%;淋溶前后,各重金属残渣态最高为对照组的2.59倍。土壤中重金属的释放是受多种扩散机制控制的复杂反应过程,ECS-B稳定剂通过增加土壤盐基离子、表面络合、沉淀和离子交换等作用可以抑制酸雨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淋溶,有效减少其生态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4.
电镀污泥是电镀工业中重金属的"汇",在降水的作用下可能向环境释放大量的重金属.本文通过连续浸出实验和动力学拟合探究了电镀污泥中重金属的溶出特性,并分析了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吸附、迁移转化及淋出行为.结果表明,在淋溶初期,重金属从电镀污泥中大量释放,且土壤中Cr (Ⅵ)、Ni的淋出浓度分别高达0.102、0.222 mg·L-1.淋溶后,表层土壤中Ni、Cu的总量及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含量均显著增加;由于专性吸附作用,Cu的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含量也大量增加,Cu在土壤中的吸附率高达89.32%~97.67%,降低了其从土壤中的淋出风险.Cr、Ni、Cu更易在红壤中发生吸附并转化为稳定的有机结合态,降低了重金属的潜在迁移性;相应地,电镀污泥中释放的Cr、Ni、Cu在栗钙土中具有较高的淋出风险.  相似文献   

5.
PM10中重金属的分布及其在模拟酸雨中的释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方法(SEM-ED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分析和测定了佛山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及其中重金属的赋存状态和质量分布.同时研究了模拟酸雨淋溶条件下PM10中重金属Cu、Pb、Zn和Cd的释放过程.结果表明,颗粒物在大气中存在的形态各异,主要以簇状集合体形式存在.PM10日平均浓度为0.19 mg/m3,与国家二级标准(0.15 mg/m3)相比,超标率为79%.PM10中含有一定量的Zn、Pb、Cu和Cd,其中Zn、Pb的含量要高于Cd和Cu.模拟酸雨淋溶实验显示,PM10中Cu、Pb、Zn、Cd均有不同程度的释放,Cd和Zn的释放率明显高于Cu和Pb,且释放速率较快;pH值是影响4种重金属释放的主要因素,随模拟淋溶液pH值降低,重金属的释放强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中国岩溶山区每年都要产生大量的工业固体废弃物,这些工业固体废弃物在堆存过程中,主要由于降水的淋溶作用,引起了二次水污染现象,对地表地下水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必须对此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杨士  刘祖文  龙焙  毕永顺  林苑  左华伟 《环境科学》2022,43(3):1567-1576
以脐橙皮渣和天然石墨为原料,采用改进Hummer-共热解法制备了生物炭负载氧化石墨烯(BGO)材料,利用土壤钝化实验考察了 BGO复合材料对稀土矿区土壤重金属形态的影响,土柱淋溶实验探讨了淋滤液重金属含量变化特征以及土壤重金属垂向迁移规律,确定了淋溶条件下重金属的累积释放模型.结果表明,添加BGO复合材料提高了土壤pH...  相似文献   

8.
文章研究对饮用水源地水水质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采集水源地土壤进行浸泡释放实验和模拟酸雨的淋溶实验,结果表明在充分搅拌释放条件下,释放污染物对于水质影响不大;而淋溶实验表明各元素释放强度依次为:Mn>Ni>Cu>Pb>As>Hg;Mn和Ni的淋出液浓度超过了地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pH为3.0和5.6的酸雨对于硫铁矿区重金属的溶出和迁移均是有利条件,pH为5.6的酸雨对于钨矿区重金属的溶出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9.
PM10中重金属的分布及其在模拟酸雨中的释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方法(SEM-ED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分析和测定了佛山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及其中重金属的赋存状态和质量分布.同时研究了模拟酸雨淋溶条件下PM10中重金属Cu、Pb、Zn和Cd的释放过程.结果表明,颗粒物在大气中存在的形态各异,主要以簇状集合体形式存在.PM10日平均浓度为0.19 mg/m3,与国家二级标准(0.15 mg/m3)相比,超标率为79%.PM10中含有一定量的Zn、Pb、Cu和Cd,其中Zn、Pb的含量要高于Cd和Cu.模拟酸雨淋溶实验显示,PM10中Cu、Pb、Zn、Cd均有不同程度的释放,Cd和Zn的释放率明显高于Cu和Pb,且释放速率较快;pH值是影响4种重金属释放的主要因素,随模拟淋溶液pH值降低,重金属的释放强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煤矸石与粉煤灰淋溶渗出液对水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煤矸石与粉煤灰淋溶渗出液pH值将会稳定在煤矸石和粉煤灰本身pH值附近,淋溶渗出液的重金属离子含量及酸碱度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不会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试验还表明煤矸石和粉煤灰对淋溶水中高含量的重金属有一定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吸附动力学方程和质量守恒方程出发,导得静态试验中,重金属离子的泥沙吸附量和水相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计算公式,进而导出重金属离子的泥沙平衡吸附量和水相平衡浓度随泥沙吸附特性、水相初始浓度(泥沙初始吸附量)和泥沙浓度变化的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泥沙浓度不影响吸附特性参数如饱和吸附量b,解吸与吸附速率系数之比k及吸附速率系数k_1,而水相初始浓度对k_1有较大影响;对平衡吸附量而言,泥沙浓度和水相初始浓度均有较大影响,并可从质量守恒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2.
研究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A.f)对铅锌硫化矿尾矿重金属离子的生物浸出和重金属形态变化有助于了解生物浸出作用的过程变化.通过考察生物浸出体系中不同的矿浆浓度对pH值和浸出尾矿重金属的影响,探究生物浸出过程的重金属形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生物浸出作用对pH值和尾矿重金属的浸出影响巨大,随着矿浆浓度的增加,pH值下降速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重金属浸出率也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佳的生物浸出矿浆浓度为50 g·L~(-1),Fe和Zn的最佳浸出率分别为85.45%和97.85%.重金属形态分析表明,生物浸出作用对尾矿重金属形态变化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浸出时间的延长,重金属形态逐渐改变,首先易迁移的重金属被生物浸出,然后稳定的重金属也逐渐被生物浸出.  相似文献   

13.
用反模型化方法研究在流化床焚烧模拟废物过程中重金属 (HM)释放的动力学特性 .该方法包含了出口气体中的HM浓度变化规律 (实验数据 )和一个反应器尺度的模型 .在实验尺度的流化床焚烧反应器内对掺混了金属的模拟废物进行了热处理 ,对一种从废物中得到的并掺混有重金属 (Cd ,Pb和Zn)的物质进行了焚烧处理 ,用来模拟城市固体废弃物焚烧过程中的HM释放过程 .在反应器的气体出口安装了在线分析系统 ,该在线分析系统通过用ICP OES连续测量出口气体中的HM相对浓度变化规律能够全面的跟踪金属的挥发过程 .此外 ,还运用并发展了鼓泡床模型 ,应用此模型根据出口气体中的HM浓度和时间关系计算出HM挥发率 .利用反模型化方法可以通过在线分析的结果确定出颗粒尺寸的HM挥发动力学特性 .  相似文献   

14.
固体添加剂对污泥焚烧过程中重金属迁移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敬勇  孙水裕  陈涛 《环境科学》2013,34(3):1166-1173
利用高温固定管式炉研究了4种固体添加剂(CaO、Al2O3、粉煤灰和高岭土)对污泥焚烧过程中6种重金属(Pb、Cd、Cu、Cr、Ni、Zn)在底渣中的迁移行为与固化残留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焚烧过程中4种固体添加剂(CaO、Al2O3、粉煤灰和高岭土)的加入有利于重金属固定并且残留在焚烧底渣中,并且随着固体添加剂添加比例的增多,重金属的残留率也逐渐增加.焚烧温度对固体添加剂吸附重金属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其中重金属自身熔点、沸点及重金属在污泥中的赋存形态是决定其挥发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固体添加剂对不同重金属迁移的抑制效果有很大差异,从控制重金属挥发角度来看,固体添加剂高岭土和CaO要优于其他固体添加剂.固体添加剂活性中心与重金属化合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取决于这些活性位的分布及重金属的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15.
以湘江石峰大桥至马家河大桥区段的湘江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该区段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Cu、Pb、Zn、Cd、Cr、Mn、As和Hg的含量和赋存形态.结果表明,Cd和As的平均含量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三级标准限值,Mn平均含量超过我国土壤元素背景值(583mg/kg).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风险,表明5个采样点中有4个采样点潜在生态危害综合指数均超过600,属于很强生态危害程度.最后通过连续实验研究了不同流速、不同pH值对沉积物中Cu、Zn、Cd以及Mn释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水流速度、降低上覆水体pH值均可促进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实验还发现4种重金属的释放通量都比较小,其中释放通量最大的Mn为7.50 μg/(g·d),沉积物中重金属向水环境的释放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Increasing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air pollution control (APC) residues in China recently due to the rising proportion of waste incineration and the hazard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ues, among which heavy metal leaching toxic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Leaching behavior and potential risk of Pb and Zn in the APC residues from a Shanghai 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incinerator 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leaching test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using a geochemical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 MINTEQA2. Results showed that, extractant species and liquid to solid (L/S) ratio predominantly controlled the leaching toxicity of Pb and Zn, while ionic strength, vibration method and leaching time had less effect on the metals release. Leachate/final pH determined the metal leaching behavior, which changed the speci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the extraction system. The equilibrium aqueous speciation, precipitation-dissolution of Pb and Zn was investigated according to the model computation, which was well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淮河淮南段河道沉积物中的三种重金属元素(Cr,Zn,Cu)在特定条件下的模拟淋溶响应,并同时研究了淮河淮南段河道沉积物底泥的特性及与重金属溶出性质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废物水泥窑共处置产品中重金属的释放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欧盟固体中无机组分有效量测试方法(EA NEN7371)和块状材料中无机组分的扩散实验方法(EA NEN7375),研究了模拟混凝土样品中重金属(Cr、Ni、As、Cd和Pb)的释放特性.结果表明,混凝土中重金属的有效释放量低于总量;不同重金属的有效释放量与总量比值差异较大.扩散控制是混凝土中Cr、Ni和Cd释放的主要机理,释放曲线与斜率为0.5的直线拟合较佳,且不同区间浸出量曲线的斜率均在0.35~0.65范围内;As在释放前期有延滞现象,但中后期仍以扩散控制为主;Pb的释放为溶解控制,受浸取液的pH值影响较大.重金属扩散系数负对数值按Pb相似文献   

19.
不同来源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释放行为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重金属来源的不同把重金属污染土壤分为2类:外源重金属污染土壤和内源重金属污染土壤,后者重金属来自成土母质.2类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在不同颗粒中的分布有很大差异:外源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主要分布于细颗粒中,重金属具有明显的向细颗粒富集的特点;而内源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重金属颗粒分异特征相对不明显.提取试验表明,内源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重金属主要以残余态形式存在,较为稳定,释放较缓慢,内源重金属污染土壤颗粒磨细程度对土壤重金属释放的影响明显高于外源重金属污染土壤.pH对外源和内源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溶出均有较大影响.连续淋溶试验表明,外源重金属污染土壤释放重金属的强度虽然较高,但其释放持续时间较短;而内源重金属污染土壤释放重金属的强度较低,但其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