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农田砷污染是我国中南、西南稻作区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水稻淹水种植条件下,土壤砷的溶解度较高,其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较大,水稻根系易吸收并向地上部转移砷。而在非淹水富氧条件下,土壤砷的移动性、生物有效性及稻米砷累积量显著降低。本文在综述水分管理影响水稻砷吸收基础上,提出:砷污染稻作区可通过水改旱、发展旱稻种植,显著降低土壤砷的生物有效性;在非淹水种植、降低土壤砷活性基础上,可通过筛选砷低吸收基因型旱稻,进一步控制水稻砷吸收和稻米砷累积,实现砷污染稻作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与水危机缓解的双赢。目前,关于旱稻对砷的胁迫响应及对砷的吸收、转运与代谢研究鲜见报道,无疑,相关工作值得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2.
矿山选厂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杨秀刚玉泉岭铁矿,邯郸056301)尾矿是矿山选矿过程排放出来的废弃物。为了防止废弃物流失、污染环境、破坏农田,矿山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修筑尾矿库和输送设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维护和管理,而且有些矿山受到当地地形或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3.
以广东某村庄为实例,介绍了农村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方法。对该村庄菜地、基本农田、曾经污灌农田和怀疑受污染的农田土壤进行了12个样品砷、镉、钴、铬、铜、汞、镍、铅、硒、锌等元素全量和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含量监测,并分别采取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了该村土壤污染状况。该村土壤中铜、镉、砷、硒、锌和铅超过GB 15618—1995二级标准和环保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评价标准,主要以铜、镉和砷污染为主,其超标率分别为75.0%、58.3%和58.3%;重污染土壤样品数占总监测样品数的41.7%,受中度污染的土壤样品数占25.0%,受轻度污染土壤样品数占8.3%,处于警戒水平的土壤样品占25.0%。不同类型土壤污染程度各异,其中曾经污灌的土壤和怀疑受污染的土壤铜、镉、砷、锌、硒、铅含量较高,基本农田土壤次之,菜地最低。  相似文献   

4.
于凯 《矿山环保》2003,(5):8-11
尾矿库作为选矿生产的重要设施,虽然解决了尾矿外排污染环境的问题,但随之带来的废弃尾矿库、干坡段、坝体的扬尘问题也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解决尾矿库扬尘污染,采用资源再利用、多管放矿、植被、喷淋、喷表面覆盖剂等对策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5.
<正>由北京宜为凯姆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EHC~-M/Daramend~-M重金属稳定化技术,适用于重金属污染场地、河道底泥、农田的重金属(如镉、铬、铅、砷等)污染和大多数含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CVOCs)污染修复。主要技术内容一、基本原理EHC~-M是可注射的,适用于饱和层的重金属稳定  相似文献   

6.
《环境教育》2010,(6):7-7
<正>浙江省诸暨市次坞镇新徐坞杨村一些无证矿多年疯狂私挖乱采,破坏林木、尾矿扬尘污染环境,危害当地生态环境,汛期雨季也给附近村民带来安全隐患。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发展地方经济是  相似文献   

7.
方遒 《绿色视野》2013,(4):61-62
据报载,环保部公布的上世纪90年代末的数据就表明:中国是全球土壤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受污染的耕地合计1.5亿亩,占中国耕地总量十分之一以上。工厂排放的废水通过浇灌污染农田,重金属(镉、汞、砷之类)在土壤中富集并通过植物根系进入作物的根、茎、叶和果实,最终又通过粮食和蔬菜进入人体。重金属在人体中经过几十年富集后,威胁健康。  相似文献   

8.
采用污染指数法对冶炼厂周边的土壤及稻谷进行重金属(Zn、D、Cu、Pb、Cd和As)污染评价,结果显示冶炼厂周边土壤中除重金属铅、铬和砷外,其他重金属都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六种重金属平均综合污染指数达到2.89;对于稻谷样本中重金属含量,锌和铬含量满足评价标准要求,铜、铅、镉和砷含量超标,其超标倍数范围分别为4.68~6.35、5.45~36.75、0.05~1.5和1.59—5.67。说明冶炼厂周边土壤及稻谷已受到重金属不同程度上的污染。而重金属污染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冶炼厂周边的土壤中存在多种重金属不同程度、不同组合的复合污染类型,农田生态系统存在复合污染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金艳  徐晔  王娟  陈军 《四川环境》2014,(3):162-166
土壤砷污染修复是世界性的难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本文阐述了土壤砷污染的现状、危害及其来源,探讨土壤砷污染的传统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及特点的同时,重点阐述了纳米材料修复技术,尤其是纳米铁技术,并对土壤砷污染修复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生活垃圾的处置一直以填埋为主,垃圾填埋承载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尤其是垃圾填埋产生的渗滤液会对地下水造成砷、汞污染。为了解北京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砷、汞污染水平,在北京市5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布设采样点,采集36个地下水样品,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分析了地下水砷、汞含量特征。结果表明,36个地下水样品砷浓度范围0.41~4.82μg/L,汞浓度范围0.024~0.121μg/L,北京市典型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样品不存在砷、汞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1.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是湘江流域居民的重要饮用水的水源地,也是不同污水的汇聚地。资料表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湘江流域内的水体、土壤和农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严重污染,其中镉和砷的污染较为突出。与湘江流域内其他江段相比,衡阳水口山段和株洲清水塘段受到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不仅严重影响了流域内居民的正常生活供水,而且还造成了流域内居民重金属中毒、鱼类资源大幅度减少、大量的农田被荒弃等,甚至造成相当地域的鱼类、粮食和蔬菜不能食用。  相似文献   

12.
案情回放2003年3月底,某市环保局接到A村村民投诉,B铜矿在其尾沙库清淤时,因副坝龙井冒顶漏沙,致使尾沙进入A村农田,请求市环保局予以处理,并要求B矿清除农田里尾沙,给予赔偿。该市环保局派员调查后得知,B矿3月16 ̄28日对尾沙库进行清淤作业。清淤期间,尾沙排入副坝,为了清淤方便,B矿自行停用了两台返沙泵,导致后来发生副坝龙井冒顶漏沙时,漏出的尾沙未能泵回尾沙库而流入下游约10余亩农田,并污染了附近相思河水质。经对外排尾沙废水监测,水中铜离子超标14.9倍。依据上述事实,该市环保局依法作出决定,责令B矿停止尾沙外排,清除农田尾沙,…  相似文献   

13.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6,16(3):29-29
美国乔治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从土壤中去除砷的方法。乔治亚州的科学家们称:砷污染是一个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科学家们表示:土壤中累积的砷大部分都固定在植物的根系中,这使得对其进行安全处置非常困难。如今,遗传学家Richard Meagher所领导的该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将砷从植物根系中转移到叶子中的方法。这对于清理数千个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砷污染场地是个很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砷污染危害及其治理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合分析了砷的污染途径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并对砷污染的治理方法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砷污染治理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一、硫酸生产的三废和污染途径水磨河砷污染主要来源于乌鲁木齐化工厂和天山化工厂的接触法硫酸生产,生产设备和工艺相同。砷由三废中排出:情况是当生产正常时尾气中无砷,但生产不正常时炉气中的砷穿过生产线进入尾气排放于空中,但此种情况甚少发生,因此对环境影响甚小,废渣“红灰”中含砷,由于红灰大都用于水  相似文献   

16.
农田面源污染是洱海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利用在洱海北部地区收集的实地调研数据,从化肥施用与流失和秸秆利用情况,分析了该地区的农田面源污染现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农田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大蒜田与玉米田的氮磷流失,以及大蒜秸秆与玉米秸秆的焚烧或丢弃。从补偿对象与主体、补偿标准、补偿环节与方式、配套政策四个方面,探讨了农田面源污染控制的补偿政策,并结合在洱海北部地区的实地调研资料,分析了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两种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采纳的补偿政策案例;提出政府应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指导、教育培训、"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治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构建农田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和实用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现状及国内重金属污染治理存在的不足,并对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饮用水中砷去除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莉  王业耀  孟凡生 《四川环境》2008,27(1):87-90,101
自从1996年孟加拉国和印度报道慢性砷中毒事件以来,饮用水砷污染和砷中毒问题就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综述了饮用水中砷的去除方法,包括混凝/沉淀、吸附、离子交换技术等,对各种除砷技术进行了总结和比较。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田氮污染现状之严峻,已经引起多方的关注。本文从农田氮素的污染现状及其危害出发,对农田氮素的污染成因进行分析,并综合施肥、灌溉、耕作和种植制度等多方面的研究,提出利用合理施肥、水氮耦合、保护性耕作及施用氮抑制剂等措施解决农田氮素污染。  相似文献   

20.
土壤-植物系统中磷和砷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静  方萍 《四川环境》2010,29(6):118-121
砷元素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施磷已成为植物修复砷污染土壤过程中必要强化措施之一。土壤-植物系统中磷和砷的相互作用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研究表明:磷和砷在土壤中往往是共生的,但又存在竞争吸附关系;磷和砷在不同植物中的相互作用关系主要有拮抗效应和协同效应;有必要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磷和砷表达基理进行深入研究,获得对砷具有超积累能力的植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