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系统研究同位素年龄结果表明,中国东南中生代火山岩盖层下普遍存在着前寒武系古老地层,变质杂岩最大年龄约为1900Ma,属早元古界晚期——中元古界早期。双溪坞组“底部”的英安质霏细斑岩的年龄,与上墅组的同位素年龄接近。象山石浦的硅质岩“天窗时代”应属震旦系地层,可与“灯影灰岩”对比。同位素年龄还揭示,华南地区有加里东旋回和印支旋回热事件的信息。基底杂岩的Nd同位素表明,前加里东期变质岩,大多数属大洋火山——硅质建造。它们表现出大的富集因子,和高的~(143)Nd/~(144)Nd.因此,不能说凡是有古老基底杂岩存在,就与克拉通或古陆等同。在中国东南板块内基底杂岩大多数在加里东造山褶皱期之前都处于活动“地槽”期,真正形成大陆地壳是在加里东期之后。Nd同位素资料还证明,不同微板块构造区地幔表现出明显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4.
浙东山门火山构造洼地的燕山晚期火山—侵入杂岩由I型和A型组成,它们在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上有着明显差异,分别来源于不同的母岩浆。本区下白垩统朝川组(K_1 C)的火山岩为玄武岩—流纹岩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与燕山晚期的侵入岩都是在拉张构造环境下,同空间、大致同旋回形成的。但来源于各自独立的岩浆房,而且熔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5.
北武夷铜钹山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岩石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北武夷东部山前铜钹山出露一套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具高硅、富碱、过铝、铁镁含量低及富Rb、Th、Ce、LREE,贫Nb、Hf、Yb、Y,δEu变化较大等特点。区内花岗岩类与酸性中酸性火山岩在时间、空间和成岩物质来源具一致性,主要形成于晚燕山造山后期构造回返的类裂谷拉张环境中。该套杂岩是由于壳幔作用促使钙碱性岩浆活动的残留源区再次部分熔融,并有幔源物质混入其中,产生高钾钙碱性和橄榄安粗质花岗岩浆结晶分异形成。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燕山期中酸性-酸性火山-侵入杂岩大家公认为具有偏碱性到碱性特点,但对富碱原因即碱质来石源则存在不同意见,大多数人认为壳幔亮混源,碱质来源于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也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另一种意见强调富碱是由于岩浆侵位或分异过程中受到蒸发岩(特别是膏盐层)的混染与同化。笔者根据长江中下游有关岩体的大量岩石化学分析数据.分地区、分岩体、也按时代对其K2O、Na2O、CaO、MgO与SiO2的相关性作了直观性对比分析,事实表现出Na2O对SiO2几乎完全没有相关性,Na2O对SiO2可以说是独立变化的;K2O与MgO对SiO2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而CaO-SiO2则具有明显的直线性相关。据此提出:除了原始岩浆具有的碱质外,在岩浆分导过程中不时地有外来碱质加入,这些外来的碱质主要由中、下三叠统中的膏盐层提供。文中根据岩浆硫的δ34S值偏高、膏盐层主要矿物的自由能在高温下熔融及分解温度与低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石膏矿山的矿泉水中K+、Na+、C1+、SO32-等的浓度,以及斜长石的环带构造方面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7.
江西相山火山盆地位于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带的最西端,具有明显的东西向构造域与北东向构造域叠加特征,其在扬子东南缘(浙赣段)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定流纹英安岩和边缘相碎斑熔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研究其岩石地球化学、地质构造特征,认为相山火山盆地东西向构造与北东向构造的强烈转换时间为133.87±0.76 Ma至132.01±0.7 Ma之间,可代表扬子东南缘(浙赣段)中生代构造体制强烈转换时期。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南沿海与西南日本白垩纪-古近纪火山-侵入岩带的地球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中国东南沿海和西南日本两条白垩纪-古近纪火山-侵入岩带的地球动力学特征。两条火山-侵入岩带的下火山岩系岩石经受了左旋走滑的韧性剪切变形而形成片理或片麻理构造。中国东南沿海火山-侵入活动的起始时间、动力变形和结束时间都早于日本约30Ma。西南日本高镁安山岩和埃达克岩(120~105Ma)是在大面积白垩纪岩浆作用的起始阶段由大洋俯冲板片在高温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的。火山-侵入活动的结束标志中国东南沿海岩浆岩带是板内环境的晶洞A型花岗岩和以流纹岩为主的双峰式火山岩;在西南日本岩浆岩带是年轻地壳挤压重熔的S型过铝质石榴石/白云母细粒花岗岩和流纹岩,不存在类似华南的壳源S型花岗岩,中国东南沿海没有代表洋壳俯冲的弧岩浆岩。两条火山-侵入岩带的源区都以幔源为主并有前寒武纪再旋回地壳物质加入,它们的Sr-Nd同位素组成表明:随时间推移,中国东南沿海火山-侵入岩中幔源组分增加,而西南日本则相反。华南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开始(170±5Ma)是在古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背景下,大陆岩石圈减薄,陆内深断裂再活化的结果。东亚大陆边缘在晚中生代(120Ma)进入古太平洋板块正向俯冲构造体系,但不同地段的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9.
10.
亚洲东南地区在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中朝板块之间有天山(北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带;在塔里木-中朝板块与杨子板块之间有秦岭-大别褶皱带(东部);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有赣(东北)-浙(西)-皖(南)对冲带。东部沿海地区北北东向滨太平洋板块则横切以上近东西向和北东向诸板块,展现出太平洋西海岸最新板块的格局。各板块对接带上发育开阔和长期发展的火山-侵入岩带。不同类型的火山-侵入岩有不同的矿产:金(铜铅锌)多与中-基性火山-侵入岩有关;铜铅锌、锡(钨);铁多与中-酸性火山-侵入岩有关;铜镍多与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中国东南沿海与西南日本内带中生代火山活动时代与旋回对比意见,阐述两带火山喷发与侵入活动时序和交替式演变。两带火山活动时差呈现超前、滞后式迁移性。两带内部火山活动又显示垂直与平行火山岩带的双向迁移性。 相似文献
12.
13.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6)
明初,漳州、泉州地区商业的发展水平不高、市场规模小,正统年间的盐政制度变革改变了这种状况。正统八年(1443),泉州盐课改折,食盐由官营转变为自由运销,新盐政的运作与市场发生密切关系,直接促进了漳泉地区商业的繁荣,具体体现在:灶户买米纳课,打通了东南沿海近海商路,扩大了泉州沿海地区与江浙、潮粤等地之间的商品交易网络;食盐的自由流通带动了九龙江、晋江流域沿海食盐和山区特产之间的贸易模式形成;随着商业活动的频繁,泉州地区出现灶户普遍经商、追逐财富深入人心的局面;同时也使得漳泉山区特产商品化和区域内部市镇的兴起。盐政变革带动下的漳泉商业繁荣,最终在16世纪西方国家与中国贸易之后,为漳泉地区迅速融入更为广阔的海外贸易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中国东南沿海高钾钙碱性—双峰式火山岩带中已勘查大中型矿床成矿环境的共性:矿床所处区域构造的部位、成岩与成矿时代、矿床与岩浆成因类型、火山构造及其基底构造控矿性、矿床与爆发角砾岩、矿床与矿化类型叠加与共生、矿化与蚀变的分带往、矿床定位深度与剥蚀深度。作者认为这八点可作为找寻与评价大(中)型矿床的地质准则。通过火山地质与矿床地质统一的研究提出本区晚中生代以火山为中心地热体系的成矿模式。并就三个方面作类比:①与现代火山地热体系成矿作用类比;②以紫金山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与世界同类型矿床作比较;③与环太平洋其他火山岩带同类型矿床模式作类比.通过建立本区的模式与类比获得进一步找矿中值得重视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农村新业态发展是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海南省琼北火山地区传统村落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资源丰富、形态特异,然而传统古村落发展较为缓慢,产业单一、业态发育不足,农民增收困难。在乡村振兴、国际旅游岛建设及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等战略实施的宏观背景下,琼北火山传统村落迎来农业深度发展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机遇。本文以海口永兴镇美孝村为例,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广泛采集村民的新业态发展意愿和建议,构建了美孝村新业态发展框架模型,因地制宜提出尊重农户意愿的新业态发展类型,以期为美孝村经济社会转型和琼北火山地区传统村落的新业态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6.
秸杆焚烧污染问题的成本-效益分析——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一个秸杆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的国家,每年都有大量秸杆被白白烧掉。秸杆焚烧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还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文章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农户的秸杆焚烧问题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并运用该方法对河南省信阳市的秸杆处置情况进行实证描述,得出了“焚烧秸杆,是农户在通常的秸杆处置方法处置成本过高情况下不得已的选择;劳动力机会成本越来越高,是秸杆处置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而运输距离遥远导致运输成本过高,是秸杆只能就地焚烧的又一重要原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以滇西北高寒草甸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格局-质量-功能框架开展其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特征评价,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各因子对生态系统脆弱性变化的空间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滇西北高寒草甸区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数(EVI)格局由北向南递减.2000~2020年迪庆北部地区的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数呈增加趋势,生态脆弱性性指数最高增加了0.30,中南部绝大部分地区呈下降趋势.影响因子对生态系统脆弱性敏感性显著,气候因子对迪庆北部和南部地区的生态系统脆弱性敏感,经济(GDP)、人口(POP)等因子是导致区域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数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泾惠渠灌区的地下水动态特征,探讨面积-高程积分在地下水动态分析中的可行性,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计算了灌区地下水面积-高程积分数据,绘制了不同时期的地下水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分析了灌区地下水水位与储存量动态特征。结果显示:1978?—?2012年,泾惠渠灌区地下水面积-高程积分值为0.46、0.44、0.38、0.39,表明地下水水位与储存量整体呈下降趋势;1991?—?2012年,410.00?—?446.19 m水位区间面积由1978年的2.54下降为0,342.51?—?360.00 m水位区间面积多年持续增加,中等水位区间存在演化差异性,反映出不同时期地下水开发强度具有空间变异性;以1978年为基准,至2012年地下水储存量减少约7.08×10~8 m~3;降水、地表水引水量、人工开采是影响泾惠渠灌区地下水动态的重要因素,补排失衡是引起灌区地下水储存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可以表征地下水水位空间结构特征和储存量的变化情况,利用面积-高程积分值能够近似估算地下水储存量变化量,证明了面积-高程积分在地下水动态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闽东南长乐—南澳构造带沿线出露大面积白垩纪花岗岩岩基,普遍存在岩浆混合现象,肖厝侵入岩是其中的代表性岩体。野外观察和化学分析表明,肖厝侵入岩由二长花岗岩和辉长闪长岩、以及该两种混合端员岩浆混合形成的闪长质-花岗闪长质-花岗质过渡岩类组成;岩石总体富碱、富LREE和LILE、贫HFSE;A/CNK=0.82~1.05,属准铝质-微过铝质钙碱性系列,部分受流体交代的岩石A/CNK值可升高至1.69;岩浆混合过程中发生了元素的选择性富集/亏损和同位素组成的均一化,(87 Sr/86 Sr)i为0.7055~0.7061,εNd(t)为-1.9~-3.0。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肖厝侵入岩的岩浆混合开始于约136Ma,于121Ma时初始侵位于下地壳。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了肖厝侵入岩的成岩机制,提出岩体侵位早于长乐—南澳构造带的变质变形作用,两者不存在成因上的联系;118~100Ma时该构造带曾发生过深层次地壳逆冲推覆,使形成于中—下地壳的韧性剪切带和肖厝侵入岩共同快速上升至地表。 相似文献
20.
河水-地下水交互作用对河流水质净化、流域水生态健康和河岸土地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州市流溪河为研究对象,实时监测河水和河岸带地下水基本理化指标并采集水样和土样进行水体主离子、氮形态、金属离子浓度、氘(δD)氧(δ~(18)O)同位素和土壤渗透系数(K)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以河水侧向补给地下水为主,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范围在距河岸10 m内;距河岸1 m处地下水溶解氧(DO)浓度、电导率(EC)和氧化还原电位(ORP)变化明显,变异系数(n=7)分别为30.9%、42.0%和44.4%.河水和河岸带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均为HCO_3-Ca型,受碳酸盐岩风化控制.河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初期,河岸带含水层向还原环境转化(ORP平均下降92.25 mV),非饱和带Mn氧化物发生还原性溶解,地下水中Mn~(2+)浓度逐渐增加并达最大值(0.52 mg·L~(-1));基于δD、δ~(18)O和Cl~-浓度的混合模型估算的河水对距河岸5 m处地下水的贡献率分别为10.4%、11.6%和11.5%,表明监测断面河水-地下水交互边界约在距河岸5 m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