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人类的生物性去探索人类发展历史与环境的关系,揭示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源于其生物利益最大性。因此,要实现环境文明,应以“道法自然”为人类行为的起点,借鉴“中庸”思想,抑制生物利益最大性,提倡“制衡”思想和“家庭”观念,促进全人类的更广泛的公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人类的生物性去探索人类发展历史与环境的关系,揭示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源于其生物利益最大性.因此,要实现环境文明,应以"道法自然"为人类行为的起点,借鉴"中庸"思想,抑制生物利益最大性,提倡"制衡"思想和"家庭"观念,促进全人类的更广泛的公平.  相似文献   

3.
王羽  陆雍森 《重庆环境科学》2002,24(5):18-20,24
探讨了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主体范围问题,环境权利体系问题。与“人类中心论”认为道德只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同,“生态中心论”认为起码应把受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一部分自然物与人的关系作为环境道德调整的直接客体,人类与这部分自然物构成社会的扩展体-“共同体”,环境权利体系则试图把环境权利内容扩展至生物多样性,赋予生物物种生存权利,主体范围和权利内容扩展的目的是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4.
环境思想史和环境科学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主体与环境客体的相分导致明确环境概念的产生。人类产生过“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和“人类中心论”等环境思想。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的认识中产生“环境报复论”和“环境和谐论”等思想,推动了环境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环境科学发展了“环境质量学说”,正将注意力转向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上。环境科学仍处于发展与完善之中。  相似文献   

5.
陈泉生 《环境》1994,(7):15-16
现代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空前的繁荣,然而也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灾害,它不仅破坏整个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一灾害便是环境侵害,其情况之严重,已引起举世关注。“环境”一语,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种种因素的总和。在生化学上,将人类所处的环境分为地球环境(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环境(生物循环维生的因素)及人为环境。前二者又可统称为自然环境,后者则可称为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实施,对环境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它要求改变只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利益的传统利益观和仅以人的利益和需要为判断标准的传统正义观及价值观;使当代环境法立足于更广的领域和更客观的角度,坚持以“生态和人类共同利益”为中心,以“环境公平”和“环境安全”为价值取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不应接受“环境优先”观点,应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在立法中应承认环境侵害的价值性、采用刑事“容许性危险论”、推广民事救济“利益衡量”.  相似文献   

8.
2010年6月5日是第39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1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Many Species.One Planet.One Future”,即“多个物种,一个星球,一个未来”。主题呼应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维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和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大规模工业化思想已经不是时代的潮流,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实现经济利益、环境利益兼而有之的“双赢经济”,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首先,我向大家传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昨天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关于纪念世界环境日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讲话精神.他指出,40年前的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首次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向全世界发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从此保护环境成为人类的共同行动.  相似文献   

11.
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客体满足人类主体需要的属性,在这种意义上,环境价值就是指人类周围的一切事物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之需要的满足。它表现为维护人类生命的生态价值、作为生产前提的资源价值、科学研究的价值、人的享乐价值和审美价值等。总之,环境是否具有价值,环境中的哪些事物应该保护,都得视人的需要和利益而定。在这种环境价值观的误导下,保护环境的行为实质上就成了仅仅维护人类利益的行为,而完全忽视了环境中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境的保护。似乎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天地之间的所有东西都拱卫着人类的发展。而人类则可以按自己的好恶,任意决定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  相似文献   

12.
一、序言 1.全球对环境质量日益关注,OECD也是如此,OECD认为为人类利益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是要靠国家间合作才能达到的目标。OECD支持联合国关于人类环境会议的工作;包括联合国关于人类环境宣言制订的重要原则;1972年5月26日OECD委员会采纳了“关于国际环境政策经济方面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3.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促进持续发展李芝喜(西南林学院)1《21世纪议程》与自然保护区管理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有各国首脑参加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和《生物多样性公约》体现了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思想。此后,我国政府也制定了中国...  相似文献   

14.
环境利益本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忠辉 《环境》2003,(12):44-45
环境利益作为人类利益需求之一种,它的流变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利益需求的这两个特点。本文拟通过对环境利益在。民法一经济法一环境法”这一基本脉络中的表现的考察,阐述环境利益的历史流变,从而证明环境利益是一种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生态的日益失衡,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批判成为一种思潮,其中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生态危机罪魁祸首的观点成为定见之一。提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已经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融入了可持续发展观使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成为达到经济、社会、环境3者协调发展的思想支柱。  相似文献   

16.
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直接或是间接向环境排放种类繁多,数量难以计量的污染物,直接危害人类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危害之大是触目惊心的。因此,人类为保护自身利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从“先污染后治理”走上“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治  相似文献   

17.
环境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瑛  张金蓉 《福建环境》2002,19(6):47-48
由人类与环境组成的对一统一体 ,我们称之为“人类—环境”系统 ,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由于人类所处地位的特殊性 ,在“人类—环境”系统中 ,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具有共轭性并呈正相关。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反馈的作用相互依赖 ,互为因果 ,构成一个共轭体。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强烈 ,环境的反馈作用也越显著。人类作用呈正效应时(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恢复和改善 ) ,环境的反馈作用也呈正效应 (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 ;反之 ,人类将受到环境的报复 (负效应 )。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破坏。发生在 …  相似文献   

18.
日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 2001年“ 6.5”世界环境日主题,即“世间万物,生命之网”。这一主题希望通过现代技术、传统手段等各种方式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有关人士对这个主题解释说,地球上各种生命相互之间存在着种种客观联系,这种联系像一张大网将人类的生存发展同其它生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互联网等现代高科技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应该用来保护环境,增强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能力;世界各地的人们只有加强联系,才能有效地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生物多样性,支持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命系统。 2001年世界环境日主题…  相似文献   

19.
谢子超 《环境科技》2000,13(2):46-48
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回顾,分析工业文明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引发人们探讨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依存、对立与协调统一的过程,从不同角度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在生态上、文化上、社会上、经济上可持续发展的可承受性。用东方古老哲理思想整合西方文明所带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弊端,试求探索出一条“天人合一”、“东西合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关光琪 《环境》1996,(10):27-28
社会经济发展不应该损害人类生态环境,不应牺牲未来的利益。不应危害后代人的生存,必须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的道路。城市是一种社会环境,同时也做为一个生态系统而存在。在城市环境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人,人对城市环境的污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趋严重的。回顾历史,人类既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自然,向自然索取,又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给人类自身带来难以想像的后果。尤其是近代人们只是运用工业这样庞大的生产力去开发生物、土地、矿物资源,而很少注意生物、土地、矿物资源的生态极限及其保护,很少顾及人类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