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鄢广奎  赵兵 《四川环境》2019,(4):105-112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化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进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以位于西南丘陵地区的广安市小井乡为研究区,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对丘陵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由9个生态源、18个生态节点和19条生态廊道组成的“点—线—面”结合的丘陵区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划分出生态核心区、生态缓冲区、农业耕作区、人类活动区共4个生态功能区,并提出相应的生态安全管控措施,以期为区域制定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风险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丘陵地区开展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划定松潘县生态保护红线,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引导县域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将良好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竞争发展优势,实现县域经济提质升位和城市转型升级,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研究在水源涵养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水土保持功能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松潘县域实际,构建了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并初步刻画了松潘县生态保护红线。松潘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8 042.79km~2,占国土面积的98.68%。其中禁止开发红线1 374.53km~2,占松潘国土面积的16.46%;生态功能重要性红线5 866.60km~2,占国土面积的70.25%;其它类型红线801.66km~2,占国土面积的9.60%。松潘县非红线区主要位于岷江河谷两岸的人口和城镇集中发展区。  相似文献   

3.
区域尺度减排增汇目标实现亟需城市协同治理和空间多要素统筹。本研究将城市尺度的减排增汇潜力评价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进行有效衔接,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建立“城市尺度减排增汇潜力评价——栅格尺度生态安全格局重要性评价——区域国土空间生态源地识别与廊道判定”的多尺度融合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宣城、淮安、马鞍山、镇江减排增汇潜力较大,在区域分工中需承担更多减排增汇责任。(2)以减排增汇潜力评价结果作为空间修正依据进而识别出南京都市圈重要生态基底,主要分布于南部大片林地和大型湖泊、北部林草混合片区和大型湖泊,以及横穿都市圈中部的长江。(3)在都市圈内识别生态源地和廊道,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生态保护和修复空间载体。  相似文献   

4.
三塘湖油田生态环境保护指导思想为:"分区保护、分类防治、分级管理"。文章通过分析干旱荒漠区生态功能的划分,根据三塘湖油田开发区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环境功能重要性与敏感性的空间分异规律,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计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中区域绿地概念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生态源"与"锚固点",目前被视为提升人类福祉的重要环节。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梳理国内外具有区域绿地类型特征的生态用地起源与形成脉络。根据我国区域绿地所处的发展阶段,分析今后我国区域绿地的发展方向,从三个方面探讨区域绿地深层发展方向:①依据区域绿地类型划分保护的优先级,建立完善的保护政策;②深化研究区域绿地空间形态与功能的耦合协调机制,促进区域绿地最优效能发挥;③统筹多类型的区域绿地,维系区域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研究以蒲江县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估和生态敏感性评估,通过识别县域生态保护关键区域,划定蒲江县生态保护红线区,以期为四川省盆地丘陵地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思路和方法。划定蒲江县生态保护红线区总面积92.85km~2(扣除重复面积),占蒲江县国土总面积的16.00%,分为6类,分别是自然保护区红线区、风景名胜区红线区、饮用水源保护红线区、生态服务功能重要红线区、生态敏感红线区和生态公益林红线区。  相似文献   

7.
根据干旱荒漠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资源状况的总体特征,明确其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环境功能重要性与敏感性的空间分异规律,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油田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河北省为例,研究了以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转移支付范围的关联性,将现有生态转移支付县(市、区)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占比情况进行空间分类研究,提出超过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平均值水平的区域应纳入生态转移支付范围。结合河北省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情况,对占比高的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应将15个县(市、区)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戈羽 《中国环保产业》2003,(8):21-21,23
提出中小城市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中,应重视环境保护、构建循环经济和大力发展环保相关产业。  相似文献   

10.
甘肃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区域之一,却承担着保障全国生态安全的重任,其生态安全屏障的构建对于全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并深入开展综合调查,在摸清甘肃主要生态功能区在国家生态安全中所承载的本源性屏障功能的前提下,基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视角对甘肃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制度性障碍及制度化诉求进行实证研究。同时,从制度构建与创新,保障机制构建与完善两方面研究了甘肃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制度化保障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绿色视野》2009,(3):5-5
西藏高原是我国乃至亚洲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家明确将西藏纳入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区域,从“十一五”开始,国家将陆续投入200多亿元资金,通过保护与建设3个生态安全屏障区,构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切实保护雪域高原的碧水蓝天。  相似文献   

12.
有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举措.以万源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不同角度的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估方法,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遥感(Remote Sensing,和RS)技术,开展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以及生物多样性等三类生态系...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中小城市的生活垃圾优化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我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特点,提出适宜于我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区域优化、长期优化和综合优化处理基本原则,并以此确定我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优化管理程序,为我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提供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位于吉林省西部典型生态脆弱区的大安市为研究区域,运用MCR模型构建最小累积阻力面,并提取生态廊道和节点,从而分析和判别吉林省大安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安全格局。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范围内共提取生态廊道56条,总长度为165. 77km,生态节点53个。从空间分布上看,研究区北部生态廊道和节点数量相对较少,南部分布集中。②不同安全水平区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低安全水平区为2255. 59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6. 23%;较低安全水平区为1287. 35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 39%;中等安全水平区和高等安全水平区分别为959. 15km~2和376. 82km~2,这两类区域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9. 66%和7. 72%。③合理安排人类生产活动,优化区域生态廊道网络连接,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矿区的生态安全对维护区域经济与区域环境的和谐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省义马煤矿为代表,从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基于P-S-R框架的矿区生态安全预警评价体系,并以2005—2013年河南省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情景预测方法对矿区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与评价,并对矿区生态安全的未来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预警;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挖掘矿区生态安全动态演化过程中的驱动因素,以期为矿区政府制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政策提供有力的参考和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探讨"多规合一"的空间优化布局体系。在分析生态文明与"多规合一"关系、姜堰区城乡空间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发展与保护协调、布局与功能配套、集约与生态并重等方面指出生态文明对"多规"空间布局的要求,进而提出生态导向的"多规合一"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评价、发展趋势与区域协调等方面分析空间发展条件,进而确定空间管控分区和要素布局体系,以及其他规划与"多规合一"空间的衔接。以姜堰区为例,探索可持续的城乡空间格局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生态底线控制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矿产资源的开采虽然使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但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景观安全格局破坏。以资源型城市武安市为研究区,基于"源—汇"理论和最小阻力模型,确定武安市的"生态源"和"干扰源",构建综合阻力面,提取重要生态廊道,分析其景观安全格局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源"集中分布在武安市西部自然保护区,中东部分布较少且连通性差;(2)矿产资源开采区的生态阻力值较大,交通建设对生态过程扩展起阻碍作用;(3)生态廊道网络布局特征明显,南、北氵名河连贯东西,南北方向因生产建设干扰强烈出现断层;(4)矿区周围生态用地破碎严重,应将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矿区规划相结合,整体上保护资源型城市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区生态用地破碎化演变及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资源破碎化现象逐步加深,严重威胁着区域生态安全、土地利用格局和人类生存环境。通过构建景观破碎度评价模型,研究了我国东北典型山区长白山区1995—2015年的生态用地破碎化程度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长白山区20年间生态用地破碎化程度降低,破碎化区域缩小,生态景观格局趋于安全。②各用地类型之间转换频繁,林地主要向草地转化。③20年来生态用地面积逐年缩小,内部类型变化幅度大于生态用地本身。④除了人类活动,城市扩张、耕地复垦等土地利用政策也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新疆主要中小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其宜居水平进行客观性评价,并进一步探讨其宜居建设的制约因素.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沿海中小城市宜居水平整体高于新疆中小城市,新疆中小城市的社会和谐度、经济富裕度、生活便宜度、环境安全度水平距离沿海中小城市仍有一定差距;资源承载度是国内中小城市提高宜居水平共同的制约因素,这个因素对于新疆干旱区中小城市的制约性更加突出.除此之外,新疆中小城市宜居建设的制约性在如下几个方面体现尤为明显: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城市文化薄弱;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城市安全工作需要加强;环境安全度水平有待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高,体系不够完善;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及绿化水平不高等.  相似文献   

20.
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控制线是生态空间保护的两条主线,两线既有差别又紧密联系。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的格局和数量底线,生态控制线是控制城市开发边界和保障生态安全划定的生态用地控制线。地市是两线划定的适宜尺度,本文在总结高、中、低不同开发强度城市两线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从两线联系与差异角度进行协调必要性分析。两线在概念内涵、法律地位、划定内容、技术方法、管控要求上的差异既是衔接的重点又是衔接的难点。然后,从空间、内容与管控等角度提出两线协调的思路,空间协调解决工作底图不统一、话语权不对等问题,内容协调解决生态用地保护目标不一致问题,管控协调解决部门管理准入条件不一致问题。最后,从工作机制角度,提出促进两线衔接的若干建议以及未来两线重点完善的内容和主要方向,为地市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