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土壤修复"产业,我国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其工作过程和技术路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调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壤修复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修复技术。土壤修复的前期工作是场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首先从场地土壤环境质量(污染)调查开始,通过土壤样品采集、分析测试、结果分析和环境现状评价,进行场地土壤污染风险识别,包括污染因子、污染程度、修复因子的识别;通过污染风险评价,确定修复目标值、场地修复范围和修复量;通过试验筛选修复技术和修复工艺,确定修复方案和修复工程设计;对修复工程设计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行政审查;环保审查通过,实施修复工程。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结果分析和评价、修复技术和修复工程成为"土壤修复"产业的工作核心。市场上应用的修复技术路线主要是隔离/封闭技术、稳定/固化技术、淋洗技术。 相似文献
4.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种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旨在归纳总结目前国内外对污染场地的修复的各种技术。认为场地修复通常包括污染土修复和含水层净化等2个方面。污染土常见的处理技术目前大致可归纳为6类,即微生物修复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物理分离技术、固化/安定化技术、高温处理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等。而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方法主要有5项:注气法、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两相蒸气提取法、原位氧化法、原位反应墙技术等。 相似文献
5.
6.
7.
某化工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南方某典型化工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场地调查确定了研究区的主要污染物为六六六、苯、氯苯和二氯丙烷,并进一步分析了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分布特征。污染物在土壤中浓度主要以生产车间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小,浓度梯度较大;在垂向上已穿透潜水层,浓度峰值出现在潜水层的中下部。污染物在潜水层中的分布呈现出和土壤中相似的特征,并表现出向南迁移的趋势。污染物在承压水层中的浓度峰值点与土壤和潜水重合,受区域地下水流向的控制,呈现明显向北迁移的趋势。由于地表较厚亚黏土的存在,增强了承压水的防污性能,污染物主要被截留于亚黏土中。 相似文献
8.
9.
10.
概述了目前国内外石油污染土壤常用的修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综述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特别是生物修复技术的优越性,并针对国内外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研发污染土壤综合修复技术、完善修复工程设计、加大新型功能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力度、加强分子生态学技术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4项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13.
近年来,纳米零价铁(nZVⅠ)凭借其反应活性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石油污染场地修复研究。文章结合国内外研究情况,针对氯代烃污染物的修复机理作了阐述,分析了nZVⅠ的制备方式、改性优化等方面内容,重点阐述了nZVⅠ在原位修复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应用研究现状。电爆炸法作为一种低成本、可批量 生产的方法,同时通过固体负载、表面修饰等改性手段开发新型nZVⅠ材料,是nZVⅠ工程应用的有效手段。鉴于nZVⅠ及其改性材料具有成本低、扰动小、用途广等特点,该类材料在石油污染场地风险控制及修复治理中有较大的研究潜力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工业企业搬迁遗留大量污染场地的问题日益突显,污染场地的风险评估是建设用地开发再利用重要环节。概念模型作为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工作的关键要素,在整合和概化场地基本信息、明晰“源-径-汇”关系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了概念模型近年来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概念模型构建流程尚未形成规范体系、对实际污染场地描述不够全面和准确的不足之处,最后对概念模型的未来发展给出了建议,以期为此后工作中开发和完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概念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袁小英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4):11-13,18
我国污染场地再利用的开发活动日渐增多,伴随场地的再利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环境事件也愈加频繁。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相关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与监管制度都欠缺的情况下,针对污染场地再利用环境风险管理的项目规划的失当、环境风险评估指标的缺失及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障碍,应加强区域环评与单项建设项目环评的协调,落实场地监管主体、层级及各自的监管职责,形成环境损害赔偿机制,从而健全场地环境风险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