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近年来国内外因天然气汞中毒、汞腐蚀、汞污染等事故频发的现象,在阐述天然气中汞的形成、特性、分布及危害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汞的控制指标,提出了固定床吸附脱汞、天然气冷却脱汞、使用防汞腐蚀涂层、定期检测和及时清除等治理措施,对气田企业含汞天然气污染防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汞污染对环境、人体健康影响严重,目前我国汞消耗量大,污染形势严峻。介绍了我国汞污染现状,并从立法、加强管理、提高企业主体意识、加大宣传等角度提出了防治对策。汞,化学符号Hg,俗称水银,是一种有毒的一价和二价重金属元素,常温下是银白色而有金属光泽的液体,是唯一的液体金属。汞在常温下即能蒸发而污染空气,且随温度升高,其蒸发量也增加。汞几乎不溶于水,而能溶于硝酸、硫酸和王水,但一般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汞可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提出了重金属的污染源以及铅、汞、镉等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并简要介绍了目前对其防治研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能源利用方式及大气污染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能源结构和利用方式的论述,以及能源燃烧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对环境影响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汞的不当使用和不当排放造成了环境严重污染并危及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汞污染排放的问题也不容乐观。环保部针对焚烧烟气汞在线监测设备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要求草案,为污染源汞在线监测设备提供了相应的技术要求,各类在线监测技术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目前焚烧烟气中汞的监测方法,并进行了讨论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燃煤电厂汞排放控制技术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燃煤电厂汞排放的危害及汞迁移转化的规律;对国内外燃煤电厂的汞排放浓度情况进行了比较;指出汞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燃烧前燃料脱汞、燃烧中脱汞和燃烧后烟气脱汞等方面;以美国运用较多的燃煤电厂炉前溴盐添加剂脱汞技术为案例进行分析,在煤里加入4ppm的溴,由于溴化添加剂产生的汞脱除率约64%,总汞控制率达80%,汞排放浓度约为2.6μg/m3;如果加入12ppm的溴,由于溴盐添加剂产生的汞脱除率约76%,总汞控制率可达88%,汞排放浓度约为1.56μg/m3。因此,溴盐添加剂脱汞技术对我国目前装备了SCR和湿法脱硫装置的燃煤电厂脱汞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含汞气田汞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  蒋洪 《油气田环境保护》2013,23(1):17-19,60,61
痕量组分汞可能出现在大多数天然气气藏中。汞及其化合物均是剧毒物质,在含汞天然气处理过程中可能危害操作人员健康、腐蚀管线设备以及污染环境。针对某气田含汞天然气处理工艺,分析汞在天然气处理过程中分布情况,评价汞对天然气处理工艺及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含汞气田汞污染的控制技术以及防护措施,对降低含汞气田开发风险、保护人身健康及防止环境污染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水库汞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汞污染是水库环境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概述了目前水库汞污染现状、汞的存在形态、汞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不足之处,以促进下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前沿动态     
《绿色视野》2011,(3):4-5
国际动态欧盟严格控制汞污染欧盟已经制定《欧洲汞共同战略》来全面控制汞污染,包括减少向大气排放汞,减少汞的使用和需求,淘汰用汞工艺,汞产品的管理、替代和回收处理等;针对汞的产品和用途颁布了14项法令。从2011年3月15日起,欧盟将全面禁止金属汞、汞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前汞污染日益严峻的趋势,分析了燃煤锅炉烟气其它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控制设施及其运行情况,结合所燃用的煤质情况,介绍了燃煤锅炉烟气汞减排各种经济实用的方法,以及选择汞排放控制措施的“抉择树”。根据燃煤锅炉烟气实际情况,确定可采用的汞减排控制技术,必要时采取活性炭喷射脱汞技术(ACI),最大限度地提高协同除汞效果。同时提出了应注重燃煤残留物中汞的二次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土壤中总汞含量及空间分布状况,采用地累积指数法评价了土壤中总汞的污染程度。结果表明,8个采样区域及72个采样点部分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汞污染,其中轻度污染和偏中度污染水平分别占45.83%和13.89%,未受污染点占40.28%。各个工业园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园区中部污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氟是煤中的有害元素,煤燃烧时,煤中氟被释放出来。本文叙述了煤在燃烧过程中,氟化物形态的转化、释放氟的规律、氟在大气环境中的迁移、扩散机理,为氟污染的评价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SWAT模型的湘江株洲段汞面源污染负荷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WAT模型模拟了湘江株洲段汞的面源污染负荷,结果表明,SWAT模型可对地表径流量、产流量、土壤侵蚀量进行较好的模拟。研究区汞面源污染负荷总量约为789.7kg/a,其中受污染土壤是面源负荷量的主要来源,占总污染负荷的91.38%。汞面源污染受区域降雨量引起的土壤侵蚀的影响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游船污染的特点及其污染现状,提出了防治游船污染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阐述了游船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介绍重庆地区土壤汞污染质量现状。采用土壤本底值加3倍标准差作为本区土壤污染值,对本区土壤汞污染进行评价。重庆地区土壤汞污染比较普遍,个别地方含量甚高,已分别达到0.687,0.477PPm。造成本区土壤含汞量增高,主要是我市环境污染本身对土址影响的结果。土壤测定值重复测定相对误差σ<20%,回收率在87.5—115%之间。对于一些所谓稳定的污染物质,如重金属汞,一旦进入土壤便会很快累积在土壤中,致使污染物质汞通过粮食、蔬菜、果树等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据有关文献介绍进入土壤中的汞,会具有高度的化学稳定性,可长期残留,影响作物生长,是食物的主要污染源。所以,在国内外汞对环境污染一直受到大家重视。因此,当前了解和研究我市土壤汞污染质量现状,评价本区环境质量和加强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谈燃煤加热炉的燃烧过程与减少烟尘污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煤的燃烧过程,提出怎样使某充分合理地燃烧,提高煤的热效率,减少烟尘对大气的污染,并介绍了如何去除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相似文献   

17.
生活垃圾的处置一直以填埋为主,垃圾填埋承载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尤其是垃圾填埋产生的渗滤液会对地下水造成砷、汞污染。为了解北京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砷、汞污染水平,在北京市5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布设采样点,采集36个地下水样品,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分析了地下水砷、汞含量特征。结果表明,36个地下水样品砷浓度范围0.41~4.82μg/L,汞浓度范围0.024~0.121μg/L,北京市典型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样品不存在砷、汞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国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环保产业》2008,(2):14-18
前言 "十五"期间,我国的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认真实施了国务院批准的<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修订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面开征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污费,对重污染的排放源实施了限期治理,新上火电项目大部分建设了脱硫设施并全部采用了低氮燃烧技术,淘汰关闭了一批小火电机组,"十五"规划重点火电脱硫项目基本建成或开工建设,这些措施使城市空气二氧化硫污染状况有所改善,酸雨恶化趋势得到了一定控制.  相似文献   

19.
煤电是我国汞污染的重要来源,旨在控制汞排放的《水俣公约》也将煤电列为重点管控源.因此,我国急需提出科学合理的策略以指导煤电汞减排工作.明确煤电汞排放的驱动因素以及预测未来趋势是制定污染控制政策的基础.鉴于此,本文以辽宁省为例,综合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环境学习曲线和情景分析模型,辨识了燃煤电厂汞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预测了未来十年的大气汞排放量.结果显示:2006—2017年排放从5009kg(-57.8%,79.1%)大幅下降至1419kg(-61.1%,80.2%),排放因子、煤炭消耗效率和电力行业结构是汞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而电力需求拉动了辽宁省大气汞排放.在基准情景下,燃煤电厂大气汞排放从2017年的1419kg下降至2030年的1243kg.在环境规划和严格控制情景下,2030年燃煤电厂大气汞排放分别下降了1200kg和1274kg.最后,本文针对辽宁省汞减排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①通过优化电厂污染物控制设施,提高洗煤比例等措施降低汞排放因子;②继续淘汰低效燃煤电厂,并推广节能技术以提高煤炭消耗效率;③推进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电.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目前研究最多的汞、铬、镉、铅和砷等重金属,详细分析了它们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价态变化、吸附与解吸附作用、吸附和共沉淀作用等动态过程;简要地阐述五种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给人体带来的危害;重点讨论了对水体重金属污染采取控制与消除土壤污染源、含重金属工业废水的排放和生物修复技术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