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朱天宇  孙明 《灾害学》2015,(2):215-219
近年来,对"居民满意度"的评价研究愈发重视,社区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场所,关于社区公共安全评价也尤为重要。建立定量化城市社区公共安全规划体系是促进社区公共安全发展的重要有效措施之一。根据社区公共安全承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选取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运用鱼骨图分析法建立社区公共安全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选取的14个社区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上下限值,结合统计软件SPSS,采用主成份分析法(PCA),找出影响社区公共安全规划的主要影响因子。同时对选取的社区进行公共安全承载力排序,通过定量化分析提出公共安全规划与管理对策,为提高社区公共安全承载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做细做实。近年来,我们强调减灾宣传要"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各地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部门创造了多种形式,来努力做好减灾宣教工作。这些形式都围绕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让职工、学生、居民等公众了解地震灾害是怎么一回事,在地震发生时能够知道如何应对。我们一般笼统地讲"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在这里我们来了解一下,宣传和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应用可拓学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淑清  董华  张吉光 《灾害学》2006,21(3):64-68
可拓学研究可提供解决矛盾问题的规律与方法。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目的是要解决灾害和事故的不可避免性与使灾害和事故损失最小化之间的矛盾。运用物元理论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特点进行形式化表述,分析其发散性、可扩性、相关性和共轭性等,有利于寻找城市公共安全的基本矛盾,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设提供依据。在城市公共安全体系构建研究中引入可拓理论,有利于规划组建完善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4.
孙明  王绍玉  闫建新 《灾害学》2015,(1):115-119
将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引入到农村公共安全研究中,根据农村公共安全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选取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0个,基于鱼骨图分析法建立村镇公共安全体系。结合统计软件SPSS,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村镇公共安全体系进行排序,找出影响村镇公共安全水平的重要因子,为改善村庄公共安全风险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结果表明:一分区各村公共安全承载能力差异较大,且基础设施承载因子和土地承载因子是影响村庄公共安全承载能力最重要因子,加大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有效利用闲置土地,可以较好地提高村镇公共安全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5.
孙明  王绍玉 《灾害学》2015,(2):124-127
基于鱼骨图法,引入环境承载力指标构建小城镇公共安全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法(PCA),结合统计软件SPSS对宾县17个乡镇的公共安全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价,找出影响公共安全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因子,计算出各乡镇公共安全承载能力的综合评价值,得到不同乡镇的公共安全承载能力排序。结果表明:各乡镇公共安全承载能力差异较大,且基础设施承载因子和土地承载因子是影响乡镇公共安全承载能力最重要的因子,加大公共安全和生态基础设施的投入、有效利用闲置土地,可以较好地提高城镇公共安全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6.
上海高校的减灾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开展减灾教育,是贯彻执行防震减灾法、人民防空法、消防法、防洪法、防汛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普法教育的重要举措;我国减灾委国内的工作任务,包括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从事防灾抗灾救灾人员的素质等内容;在国家减灾规划(1998—2010)中,把“减灾教育要将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面向社会提高全民减灾知识水平”作为减灾指导方针之一,把“开展不同层次的减灾专业教育”作为减灾重要行动之一,国  相似文献   

7.
民族中学     
《防灾博览》2014,(3):F0002-F0002,1
正青海省海北州西海民族学校以"面向家乡学母语(藏语)、面向全国学汉语、面向世界学英语"为目标,在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外还开设藏文课程,坚持以"和"为特色,以"稳"为宗旨的办学思路,把提高教学质量、抓好学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作为主要任务,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了以防震减灾为主要内容的丰富多彩的宦传教育工作,营造了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城市管理与安全管理的综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寻求科学、合理、高效的创新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重要课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分析影响城市公共安全因素及灾害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公共安全管理理论及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城市公共安全综合管理体系,并从网络化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文化层面及法制层面等多个层面具体阐述了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议与对策,以期因地制宜地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实施以来,全面提升了农村、牧区校舍和农居抗震设防能力。内蒙古自治区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方面颇有特色,为同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澄迈县防震减灾工作严格遵循"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逐步提高防震减灾服务经济建设和公共安全的能力,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防震减灾能力明显增强,澄迈县连续8年荣获全国县级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澄迈县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环北部湾城市群的县,毗邻省会海口市。采访中了解到县  相似文献   

11.
<正>在2010年6月7日召开的中科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胡锦涛主席就当前重点推进的科技发展工作提出八点意见,共涉及"安全持续"、"安全农业"、"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等关键词,其中第八点是:"大力发展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科学技术,提高对传统和非传统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监测、预警、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学城建设的蓬勃开展,大学城公共安全已成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又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阐述了公共安全评价的研究现状,同时,参照当前国际上成熟的公共安全评价框架,基于脆弱性(风险)与(减灾)能力两个维度,初步建立了大学城公共安全评价指标的内容体系。并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对公共安全评价流程和结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论证。结合具体的评价结果,针对大学城脆弱性风险防范和减灾能力建设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以供大学城公共安全规划建设和发展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其目的是要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  相似文献   

14.
<正>2010年4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在于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及中国综合公共安全管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国政府将公共安全事件分为4大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众卫生和社会安全。中国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包括在中央一级成立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以及针对上述4类公共安全问题相应组建的以管理自然灾害为主的国家减灾委员会;以管理事故灾难为主的国家安全生产委员会;以管理公共卫生为主的中国爱卫会和以管理社会治安为主的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在地方政府一级,一般与中央有关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机构相对应,也相应组建了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和上述4类的公共安全管理的委员会。此外,国家出台了各类公共安全管理的应急预案,并针对一些主要的公共安全因素,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定和决定。由此可以认为,中国公共安全的管理体制是“以中央为主,中央与地方政府相互配合”。中国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在灾前、灾中与灾后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至今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就某一种公共安全因素承担全部的备灾、应急与恢复和重建任务。国家的公共安全管理战略一直是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2003年SARS事件后,各级政府重视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文章提出了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即灾区政府、企业、社区在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减灾全过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模式的指导下,针对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与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进中国各级政府综合公共安全管理的对策:一是加大公共安全信息的及时公开力度,建立国家和地方公共安全信息共享体系;二是建立公共安全管理的纵向、横向与综合协调机制,全面提高各级政府的综合公共安全管理能力;三是从源头上降低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建立发展规划的“风险”评价制度;四是鼓励非政府组织在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中发挥作用,建立社区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五是大力提高减灾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建设区域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期间中国重大地震灾害预测预警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地震灾害曾经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地震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提高地震灾害预测预警科学技术水平、加强房屋的抗震能力和地震应急能力、强化救灾物资储备基本建设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应对重大地震灾害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7.
《灾害学》1998,(2)
今年世界减灾日是10月14日,主题是"防灾与媒体",口号是"预防从信息开始"。为什么把信息和媒体做为今年世界减灾日的主题?把媒体做为今年世界减灾日的主题,是希望媒体成为推动防灾工作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发挥社会的现代化功能,就必须依赖于信息的准确、快速交换。在受自然灾害威胁的社会,两者的关系更加紧密。在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时,信息的准确、快速传输对于各级决策非常重要。要减少灭害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全球防灾意识的高低,以及对信息的应用和传输能力。从这种意义上说,信息处理(包括信息收集、产…  相似文献   

18.
《民防苑》2011,(3)
上海作为一个拥有2300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遇到了诸多严峻的城市公共安全挑战。一旦城市安全出了问题,城市发展也就失去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将面临严重威胁。为保持城市良好的发展势头,努力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9.
2005年6月16日,我国首家利用高科技手段和多种互动技术展示公共安全教育的“海淀公共安全馆”在北京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20.
通过编辑实践并用实例阐述了编辑人员素质在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作为科技期刊编辑,除了要有一定的专业学历,较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外,还必须要有由衷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本门类科学技术工作的一部分,进而激发起对编辑工作的热情,办好手中期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