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中国古代三大自然灾害之一,蝗灾一直受人类关注。对中国历史上的蝗灾,虽然20世纪前期就开始多学科知识结合研究,但往往因时间跨度太长而不细致,直到90年代之后才开始具体探讨某个朝代的蝗灾情况。对于唐代蝗灾的研究前人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还有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了解唐代蝗灾研究状况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全面蝗灾有很大意义,本文就唐代蝗灾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2.
在1941~1947年间,豫东泛区频繁发生的蝗灾具有数量多、范围广、危害大等明显特点.肆虐的蝗灾,不仅给豫东泛区的农业生产造成惨重的损失,而且引发了众多的饥荒.为防治蝗灾,当时的河南省政府制定了种种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对当今治理蝗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世界环境》2012,(4):93-93
联合国科学家日前发布了蝗灾警报。据研究,今年的蝗灾将会横扫北非至尼日尔及马里。报道称,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的蝗灾于今年5月中旬集中爆发,首批蝗虫已在尼日尔北部被看到,这个贫穷的国家眼下正经历着粮食危机。大规模蝗灾面临,小农户尤其脆弱,他们的整片作物都被蝗虫吃光。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针对1615—1619年我国发生的重大旱、蝗、涝等群发灾害,以蝗灾为主线,复原蝗灾事件的时空演化过程,解析其发生的气候背景和社会响应。结果表明:(1)蝗灾事件呈现五年的发生发展衰亡周期,县次波动明显,1616和1617年为峰值年份;(2)蝗灾以中、高等级发生为主,核心区域为黄淮海平原,热点地区为山东、河南、安徽等;空间上呈现“北密南疏”、“北方主导”的分布格局;(3)蝗与旱、涝的空间叠加显示,旱-蝗组合集中分布于黄淮海平原及其毗邻地区,涝-蝗组合则呈零星分布,旱蝗并发的频次高于涝蝗,旱蝗关系更紧密;(4)蝗灾频发与大发伴生饥荒、疫灾,体现了灾异的时空传递与承继,且次生灾害的出现存在滞后效应;(5)在寒冷期,蝗灾与温度呈现正相关,与降水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到1949年,是百年中国狄更斯学术史的第一时期。林纾在20世纪前十年的研究为中国狄更斯学术史打下了较好的基础。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狄更斯研究在广度与深度上都超过了前十年,但总体研究水平并不太高,这一时期中国狄更斯研究学术质量较高的文章主要来自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三四十年代中国狄更斯研究繁荣起来,狄更斯15部长篇小说中有9部有了中文译本,不少研究者写出了较高质量的论文,部分研究者已经具有独立研究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山东海洋污染与海洋环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源和环境问题困扰着当前的世界,人们正怀着对海洋的期待进入21世纪,而对承受着巨大经济与人口压力的山东,这种期待更为强烈。自1991年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海上山东”战略决策以来,山东省海洋经济蓬勃发展,但潜在问题很多,海洋环境的污染就是一个突出...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川东北地区的干旱、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范围广,灾情较严重,危害大。除自然因素外,各种社会因素对灾荒的严重程度也有直接影响。在军阀混战、赋税繁重、政治腐败、土匪横行的大背景下,政府防灾、救灾水平较为低下,民间赈灾杯水车薪,灾后恢复难度大。整体上防灾、救灾水平较低,人祸不亚于天灾。  相似文献   

8.
地震灾害是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破坏的自然灾害之一。根据《宋史》等书记载,对宋代320年间的地震灾害进行初步的统计和分析,以认识两宋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地震发生后,宋朝政府积极展开救灾与论政,以帮助灾区度过困难并总结治国方略得失,以增强政府抵御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地震灾害是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破坏的自然灾害之一。根据《宋史》等书记载,对宋代320年间的地震灾害进行初步的统计和分析,以认识两宋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地震发生后,宋朝政府积极展开救灾与论政,以帮助灾区度过困难并总结治国方略得失,以增强政府抵御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山西大同大学御东校区的220名大学生为被试,用UCLA孤独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大学四个年级进行测查,运用SPSS13.0进行数据的检验和相关分析。大学生孤独感与积极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孤独感在性别上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而在年级变量上无显著差异;在应对方式上,女生更多的采用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各个年级在自责应对方式上的得分有一定差异,在幻想应对方式上,高低年级之间均达到一定差异。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应当注意性别差异以及年级差异对孤独感等心理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可利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培训与引导来降低大学生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现代神话研究领域,黄石的《神话研究》、谢六逸的《神话学ABC》、茅盾的《中国神话研究ABC》和林惠祥的《神话论》等几本神话研究专书出版较早。它们各有学术亮点和创制,互有异同,亦有较好的互补性,当然也存有一些瑕疵和不足。作为我国现代神话研究的起手资料,目前在学术界的普及和阐释还不够,其学术价值还未得到应有的引鉴和彰显。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8):116-120
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取得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正式书面语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民国白话文教科书功不可没。它不仅从制度上确立了白话这一话语形式在教育领域的合法地位,更重要的在于奠定了白话的话语霸权地位,作为传播现代白话文的重要工具,它以自身独特的优势,不仅加快了国语的传播速度,扩大了国语的传播范围,而且也逐步规范了国语。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海洋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给出了山东省的基础条件、海洋灾害类型与基本特征以及历史灾害概况等,并对各类海洋灾害的发生频率、致灾因素及损失程度等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各类海洋灾害的发生频率、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均呈逐年增加趋势;在分析了现有海洋防灾减灾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的实际,从工程性和非工程性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关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最终实现。作为我国北方地区典型的经济快速发展的省份,山东省近些年农村经济也获得长足发展,但由于不合理生产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对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以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山东省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剖析了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Ecological footprint has been given much attention and widely praised as an effective heuristic and pedagogic device for presenting current total human resource use in a way that communicates easily to almost everyone since 1996 when Wackernagel and Rees proposed it as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 Ecological footprint has been improving on its calculation and still can be a benchmark to mea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re are still ongoing debates about specific methods for calculat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with the methodology developed by Wackernagel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及其生态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部地区空间广阔,资源丰富,但是以土地荒漠化为代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由此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阻碍了该区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并指出生态平衡失调是荒漠化产生的最终原因.在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荒漠化监测中的作用后,提出了防治土地荒漠化的生态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产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自身污染、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对景观环境质量的影响等,提出应在健全的法律法规指导下,建立完善的水产养殖环境管理系统,加强营养与饲料学研究,提高水产养殖饲料质量和投饵水平,同时强化环境工程技术在集约化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以减少污染排放,使水产养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黄土区果园和刺槐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园和刺槐是黄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两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对比分析二者土壤固碳功能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小流域综合治理条件下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在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综合治理的王东沟小流域,选取坡地上不同生长年限苹果园和刺槐林群落,测定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以及根系生物量和地表凋落物含量,研究不同治理措施下SOC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苹果园中SOC、TN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刺槐林中呈增加趋势.与农地(对照)相比,3年、8年、12年、18年苹果园SOC、TN含量分别降低了3.26%、10.54%、18.08%、22.55%和-8.08%、-0.48%、4.97%、16.91%,12年、18年、25年刺槐林SOC、TN含量分别增加了5.31%、32.36%、44.13%和2.49%、15.75%、24.22%;23年、8年、12年、18年苹果园细根生物量,分别为农地(对照)的25.97%、66.23%、85.71%和96.10%,凋落物量均为0 g·m-2,而12年、18年、25年刺槐林细根生物量相较农地(对照),分别增加了23.53%、79.41%、157.35%,凋落物输入量分别为194、298、433g·(m2·a)-1;3有机物输入差异是导致果园和刺槐生态系统土壤固碳功能差异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