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仪器简介DSG-1型地磁时号光源控制仪是专门为地震台站地磁观测系统而设计的配套仪器。长期以来,地磁观测使用的时号钟是由一般的家用机械闹钟加一对时号触点改装而成,但机械闹钟精度较低,而且需要每天(或几天)上一次发条,倘一疏忽,闹钟停走,这就影响了记录资料的连续性。另外,外加的时号触点,有时接触不良,反映在记录图上时号线模糊不清,这也会影响图纸的质量。时号灯点燃的时间虽可通过调节外加的时号触点来实现,但比较困难,不是接触时间过长,就是接触时间太短或不接触。本控制仪由于使用SYZ石英  相似文献   

2.
利用 GCTS 共振柱试验仪和循环三轴试验仪分别对砂土和黏土进行了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试验,研究了共振柱和动三轴试验得到的规准化动剪切模量比 G/Gmax和阻尼比 λ 随剪应变 γ 变化的规律,并考虑了土样类别以及深度对两种方法测得的 G/Gmax和 λ 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共振柱和动三轴两种试验得到的土体 G/Gmax和 λ 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且与土样的深度和类别无关,可将两种试验方法结合起来共同测定土体 10-6~10-2 应变范围内的 G/Gmax和 λ,从而为重大工程场地地震效应分析提供宽应变范围内的 G/Gmax和 λ 曲线。  相似文献   

3.
土体非线性性能对地表地震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频谱成分和强度的改变上。采用修正Matasovic本构模型描述土的动力非线性特性,利用专业软件DeepSoil对深厚场地的50个钻孔剖面土柱模型进行了场地地震反应分析。采用加速度反应谱卓越周期Tp、平均谱周期Tavg及加速度傅氏谱平均周期Tm表征地表地震动频谱特性;以Arias强度Ia和地表峰值加速度PGA表征地表地震动强度。结果表明:(1) 特定场地条件下,Tp不能反映土体非线性对地震动从基岩传播至地表时频谱成分变化的影响;Tavg和Tm在表征地震动频谱成分特性时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 基岩地震动高频丰富时,Tavg和Tm随着基岩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增大而呈现出线性增长的趋势;而基岩地震动低频较发育时,Tavg和Tm的增长趋势线存在明显的拐点;(3)PGA与Ia值随基岩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增大呈现出基本一致的非线性增长趋势,且其离散性均随基岩峰值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4.
黄土作为一种广泛分布在青海省境内的特殊土,长期承受冻融循环与地震荷载的双重影响,其地震易损性和水敏性的问题一直被广泛讨论。为寻求黄土在冻融循环和动荷载耦合作用下动力特性的变化规律,以西宁地区黄土为研究对象,施加正弦波形式的循环动荷载,开展动三轴试验,分析了围压、冻融循环次数和动剪应变幅值 γd对黄土的骨干曲线、动剪切模量 Gd、动剪切模量比 Gd/Gd max及阻尼比 λ 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黄土的骨干曲线在经历 6 次冻融循环后趋于稳定,可将骨干曲线的发展过程分为弹性阶段和弹塑性阶段;分别采用 Hardin?Drnevich 模型和改进的 Hardin?Drnevich 模型对动剪切模量曲线进行拟合,发现用改进的 Hardin?Drnevich 模型拟合动力参数效果较好;随着围压的降低,Gd/Gd max?γd关系曲线分布更为分散且有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随着 γd的增大,λ 不断增大,且土体在各围压条件下,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Gd/Gd maxλ 存在最大值和最小值。该研究初步掌握了青海地区黄土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动力学参数,研究成果可为寒区抗震设计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西部山区高地应力作用下深部硐室的稳定性问题,根据普氏压力拱理论,综合考虑深部硐室冒顶,片帮以及底鼓破坏,建立了高地应力下深部硐室底鼓破坏模式,基于极限分析上限法和非线性 Hoek?Brown 破坏准则,推导了该破坏模式下深部硐室的围岩压力理论公式,求解了该破坏模式下深部硐室围岩压力上限解,并将本文结果与数值模拟和已有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此外,通过该破坏模式研究了各参数对围岩压力和潜在破坏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初始地应力场参数中 σVλ 增大,深部地下硐室围岩压力 q 逐渐增大,硐室围岩潜在破坏面逐渐增大,其中 σV表现尤为显著;(2) Hoek?Brown 破坏准则参数中 GSIσcimi的增大对深部硐室围岩稳定性有明显的提高效应,而 D 增加则会降低硐室围岩的稳定性;(3)随着底部压力相关系数 μ 增加,深部地下硐室顶板和两帮的围岩压力表现为减小的趋势。研究成果可为深部硐室的支护设计提拱有效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2018年10月10日和11月3日,西藏自治区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金沙江右岸同一位置先后两次发生滑坡堵江灾害,滑坡体方量分别约为1 000×104 m3和283×104 m3,其中第一次滑坡为高位、高剪出口、高速滑坡,第二次滑坡则为第一次滑坡牵引区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在堵塞金沙江近2 d及9 d后,滑坡堰塞湖蓄水量达到峰值分别为2.9×108 m3和5.24×108 m3,并分别在自然泄流和人工开挖泄流槽两种方式下开始从堰塞体右岸垭口处过流,其中第二次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造成西藏、四川和云南3省(自治区)多处房屋、道路、桥梁和耕地受损,无人员伤亡。基于两次滑坡及溃决洪水受灾区现场勘测调查,并结合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了两次滑坡堰塞湖的处置及溃决洪水灾害情况,启示如下:越早进行人工干预,灾害越轻;为更好地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水电站应提高设计标准并充分发挥其收蓄洪水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甘洛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所处区域高山峡谷地貌特征显著,地质构造运动强烈且为强震影响区,泥石流灾害频发。甘洛县自勒沟分别于 1987 年和 2019 年发生两次特大泥石流,大量泥石流堆积物顺沟而下,堵塞 245 国道和尼日河,并对沟口凉红水电站及尼日河河岸成昆铁路造成严重威胁。对此,基于现场调查资料和无人机航拍数据,利用 Massflow 数值模拟方法,对该沟泥石流运动特征进行分析以及治理措施防治效果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若沟内现有物源再次爆发泥石流,最大泥深将达到 11.9 m,流速达到 11.7 m/s,流动强度达到 123.37 m2 /s,堆积物一次冲出量为 11.18×104 m3 ,堆积扇面积为 6.925×104 m2 。根据预测结果,采用合理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后,最大泥深下降为 8.5 m,流速下降为 9.1 m/s,而流动强度可下降 52.7%,为 58.32 m2 /s,堆积扇面积和一次冲出量分别为 1.406×104 m2 和 2.75×104 m3 ,分别下降 80% 和 75%。这表明,采用固源为主,拦挡、排导为辅的措施对自勒沟泥石流灾害进行治理,可取得较好治理效果,对保护沟口建筑及成昆铁路安全运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近断层地震作用下桥梁合理的最小搭接长度,防止落梁破坏,基于有限元软件 ANSYS 建立了连续刚构桥三维有限元模型;考虑了近断层和断层处地震动以及结构弹塑性特征对高墩连续梁桥最小搭接长度的影响;基于国内外抗震设计规范,分析了远场、近断层和断层处地震动下结构的最小搭接长度需求。针对该桥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各国抗震规范要求,中国和日本规范相对较保守,其搭接长度约为美国规范计算结果 2 倍和 1.5 倍;考虑近断层地震的最小搭接长度满足《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要求,而地表破裂的跨断层地震作用下最小搭接长度需求超出规范要求,跨断层桥梁应采用防落梁措施;搭接长度与桥梁结构设计参数(跨径,墩高和材料等)和地震动强度指标(PGA,断层错位,PGV PGV/PGA 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速度、厚度和致灾能量在时程、运程上的分布是揭示灾难性滑坡致灾的重要指标。水城滑坡是近年来降雨诱发的典型隐蔽性、突发性高速远程滑坡,利用 Massflow 模型以上述多个指标参数为研究核心揭示其致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滑坡运动的基底摩擦角和孔隙水压力系数分别为 20°和 0.4;滑坡历时约 60 s,最大前缘运动速度为 42 m/s,左右两侧前缘滑坡体堆积厚度分布分别呈现“双峰”和“单峰”特征,最大堆积厚度为 22 m;左右主滑方向上的最大动能分别为 1.75×106 J 和 8.5×105 J;房屋建筑区用时 8 s 完全被掩埋,建筑物监测点处最大冲击力估算值分别为 3 346 kPa 和 1 049 kPa,远大于山区农村房屋建筑所能承受的荷载极值。研究成果为灾难性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动力学效应分析提供参考,对滑坡灾变风险的定量评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关于建立自然灾害评估系统的总体构思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高庆华 《灾害学》1991,6(3):14-18
本文对建立自然灾害评估系统的总体构思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其中包括自然灾害评估指标系统;灾害评估的分类和程序;自然灾害评估的基础工作;自然灾害评估的主要手段;自然灾害评估系统的模式和灾害数据库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大量的事例和数据论证了人类活动也是当代的重要地质作用。人类为了生活和生产对地球表面物质的搬运和堆积作用的强度已经超过自然的作用;人类正在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人类活动产生了新的地球化学过程;使旧的物种绝灭,并产生新的物种;人类活动改变了水和大气物质循环的途径和物质成分;人类活动还促进或减弱物理地质作用,增加或减轻自然灾害。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为预测危岩崩塌灾害的发生,分别选取影响三种不同类型危岩稳定性的主要参数作为随机变量 X1~X5,基于模糊失效准则和可靠度理论建立了危岩模糊可靠度计算模型和方法。首先,根据危岩稳定系数的隶属函数表达式,引入新随机变量 X6,将稳定系数的隶属函数作为新随机变量 X6的概率分布函数,得到了随机变量 X6的概率分布形式。然后,针对三种不同类型危岩分别建立了危岩失稳模糊事件的等效功能函数和模糊可靠度计算模型。最后,采用改进的 Monte?Carlo 法计算了危岩失稳模糊事件的失效概率。对万州首立山 6 块单体危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危岩稳定系数从小至大变化,考虑模糊失效准则后危岩的失效概率增加幅度经历由小变大再变小的过程, 即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下的危岩模糊性较强,判断其真实稳定性状态较困难,实际工程中针对这类危岩仅采用经典可靠度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存在一定风险,需考虑模糊失效对危岩可靠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SF6设备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SF6气体分解产物的含量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为SF6设备的在线诊断分析提供可靠数据。结果表明:SF6气体分解产物的含量分析结果可作为设备故障分析和状态检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海床土体剪切波速(Vs )是确定海床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土?海洋工程结构体系动力分析所必须的一个基本的土动力参数。结合某伶仃洋跨海通道海床钻孔实测 Vs剖面,基于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分别采用线性模型、二次多项式模型、幂函数模型和对数函数模型对比分析了陆域土 Vs与深度 H 的经验关系式对该海域土 Vs的适用性, 得出结论如下:Vs?H 关系的二次多项式模型适用于该海域砂类土(粗砂、细砂、粉砂)Vs的预测,Vs均随 H 的增大而增大;现存的陆域土 Vs?H 关系不适用于该海域黏性土(粉质黏土夹砂、粉质黏土)Vs的预测。引入土的密度 ρ 作为另一变量,建立了基于双变量 Hρ 的海域黏性土 Vs的预测模型。此外,该海域淤泥和淤泥质土由于埋深较浅、土质柔软,其 VsH 无明显的相关性。该成果可为伶仃洋海域工程建设中海床土体 Vs的确定提供科学的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经验方法是计算隧道开挖引起地层位移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当地层的非线性塑性变形显著时,经验方法可更为合理地描述地层的位移分布规律,但是可实现地层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统一计算的方法尚未建立。基于隧道上方土体单元的运动特征,提出了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位移的经验计算模型,建立了地层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 25 组现场工程数据,优化了隧道上方地层最大沉降 Sv,maxz)的公式,结合已有的沉降槽宽度系数 iz)的公式,发展了 Peck‐Mair 公式,实现了隧道上方地层竖向位移场的合理计算。根据地层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之间的关系,基于发展的 Peck‐Mair 公式,推导了地层水平位移的计算公式,实现了地层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的统一计算。在地层水平位移计算公式中,变量 Hz)表示土体运动定向点位置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基于工程实测结果提出了一个对数函数实现了 Hz)的定量描述。利用伦敦 HEX 隧道工程中实测的 2 组地层位移数据,验证了所提地层位移计算方法的合理性。最后,将提出的地层位移计算方法应用在北京地铁 12 号线安‐安区间渡线段隧道开挖工程,实现了该工程中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位移场的反演。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关键区海温的华南香蕉寒害长期预报模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华南地区10个代表站点1961-2005年的气候资料、海温资料、历史灾情记录对华南香蕉寒害长期预报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构造的华南香蕉寒害指数与前人研究和历史灾情记录吻合,可以代表华南香蕉寒害的强弱。通过相关分析,找出了影响华南冬季寒害的前期夏季海温关键区为(5&#176;S~5&#176;N,170&#176;~120&#176;W)、(50&#176;~60&#176;N,180&#176;~140&#176;W)、(20&#176;~30&#176;N,140&#176;~110&#176;W)、(30&#176;~40&#176;N,140&#176;~150&#176;E)、(40&#176;~50&#176;N,150&#176;~170&#176;E),关键区海温对华南冬季寒害影响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利用逐步回归分析,以关键区海温为自变量建立了华南香蕉寒害长期预报模型。其中1961-1990年的数据用于建模,1991-2004年数据用于模型检验。模型拟合准确率和预报准确率均高于88%,这表明此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 RC 框架结构在主余震作用下的易损性,以一典型六层 RC 框架结构为例,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法和易损性分析,进行不同主余震作用下 RC 框架结构不同性能状态下超越概率的对比分析。选取 10 条满足场地条件的地震记录作为输入,分别以反应谱加速度为强度指标(IM)、最大层间位移角为损伤指标(DM),对 IDA 曲线簇进行分位分析。依据地震强度指标建立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并根据已定义的结构性能水准对框架结构进行易损性分析。 结果表明:双向地震和主余震作用相对于单向主震作用都会增加结构的易损性指数;结构在遭遇地震强度 SaT1, 5%)=0.5g 时,余震造成易损性指数的上限值、平均值和下限值分别增幅 6.3%、8.5%、11.5%;双向地震相对于单向地震造成易损性指数的上限值、平均值和下限值分别增幅 15.5%、20.1%、32.5%。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沉积环境复杂多变,海上风电平台地基土性质软弱、复杂,与陆域土相比有较大差异。为系统研究海洋地基土工程力学特性,对江苏海域代表性扰动原状海洋土开展实验室基础土工试验、弯曲元试验及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测定海域粉土及粉质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系统分析基本物理指标与扰动海洋原状土不排水剪切强度及剪切波速的相关性。试验发现:海洋粉土和粉质黏土的剪切波速 Vs均随深度 H 的增大呈线性增大, 但粉土 VsH 增大的增长速率明显大于粉质黏土;粉质黏土及粉土的呈现两种不同的应力-应变发展模式:应变硬化型和应变软化型,粉质黏土和粉土的不排水剪切强度 Sd整体随 H 均增加呈增加趋势,但是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单一相关性。孔隙比 e 的增大会促使两种土的 Sd的降低,且 Sde 两者均有单一相关性;基于扰动原状土室内单元试验建立的 SdVs的关系,建立基于现场剪切波速的当前地层条件下未扰动原状土的不排水强度特性评价方法, 但对于低含水率的粉质黏土,该方法略有保守。  相似文献   

19.
参考清华园隧道盾构段全线近距离侧穿北京地铁 13 号线桩基的工程背景建立试验模型,开展卵石地层中盾构施工对邻近桩基三维扰动特征研究。试验模型中共布置 5 根模型桩(1#~5#桩)。以 1#桩为例分析了盾构掘进过程对桩基的三维影响特征,发现附加弯矩主要产生在刀盘距桩基-0.5D 至 0D 阶段,横向弯矩最大值是纵向弯矩最大值的 2 倍;附加轴力主要产生在-0.5D 至 1.5D 阶段,桩顶附加沉降主要产生在-1D 至 1D 阶段,桩端附加承载力在-0.5D 至 2D 阶段持续增长。对比 1#、2#和 3#桩研究了桩-隧不同水平间距对桩基扰动规律的影响,发现桩基的附加沉降、附加弯矩和附加轴力均随与隧道水平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弯矩最大值的位置随着距离的增大而逐渐上移。对比 1#、4#和 5#桩分析了桩端相对竖向位置对桩基扰动规律的影响,得出桩端位于隧道拱顶的桩基的附加弯矩明显小于桩端位于中心线及拱底处桩基的附加弯矩。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研究人员对于胶结液中尿素对MICP影响的不同认识之间存在的分歧,利用水溶液试验及一维砂柱加固试验,对比研究了胶结液中尿素过量(双倍浓度)对MICP的影响。在水溶液和砂柱中,进行了三种氯化钙浓度(0.25 M,0.5 M,1.0 M)条件下尿素过量与否的对比试验。测试对比了水溶液试验过程中NH4+,Ca2+变化规律、砂柱试验中Ca2+消耗,CaCO3生成情况和砂柱无侧限强度等。研究结果表明:(1)水溶液试验中,过量的尿素在反应初期不利于尿素水解与碳酸钙沉积; (2)在砂柱试验中,过量的尿素也对MICP不利,加固后土体强度较低,加固效果较差; (3)砂柱试验中这一现象与注浆方式(间隔12 h直灌式注浆)和较短的胶结液停留时间有关; (4)在水溶液和砂柱两种环境下,低氯化钙浓度(0.25 M)情况下尿素过量对MICP的影响都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