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能源绿色化发展的主体,可再生能源持续健康发展是实现能源生产革命和能源供应转型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已进入到大范围增量替代、区域性存量替代的发展阶段,但在未来发展空间、能源系统融入、技术进步创新、政策机制保障等方面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十三五"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需要结合电力体制改革进程,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机制为先导,在法律法规、能源市场、基础设施、技术推进、价格财税、监督管理等诸多方面创新机制,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推进可再生能源成为主力能源之一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北京市能源消费与供给的情况,针对可再生能源应用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北京能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过程中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可再生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经基本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重庆市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情况,调查、评估了重庆市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环境影响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再生能源并不是“绝对的”清洁能源,其产业链的部分环节也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环境管理不善是造成可再生能源项目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巨额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导致其环保问题被忽视。未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将持续快速发展,环境影响及生态破坏问题将有可能集中爆发,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避免可再生能源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问题,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全面均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份额标准政策在可再生能源推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清 《环境保护》2003,(5):6-8,11
如何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已成为当今世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概述了当今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发展,重点介绍了可再生能源份额标准政策的特征、经济学含义,这一政策在当前的一些应用实例和它的利弊分析。  相似文献   

7.
通过借鉴国外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分析了我国能源供需分布格局及其区际能源平衡的特点,论证了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在东部沿海地区能源结构优化过程中的意义及其途径。研究表明:①2010年,全国狭义可再生能源配额目标为5.1%,广义可再生能源配额目标为18.4%;②在东部沿海各省份均实现了广义配额目标的前提下,东部沿海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其电力需求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上升到18.4%和3.05%,能源结构得到优化;③为此,西部水电开发可达到全国总量的63.8%,小水电发电量可占全国总量的90.6%,实现西部优势再生能源的优先开发。  相似文献   

8.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任东明透露,《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与此前的法案有了显著的变化,相关的配套细则亟待出台。主要的配套细则有《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管理办法》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危机,当下世界各国正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我国也不例外。然而,可再生能源项目本身并不一定是"绿色"的,其间的环境保护问题不容忽视。文章在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及美国相关情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呼吁我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过程中应关注此类"绿色冲突",并基于国情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解决环境问题和能源不足的重要方式。实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探索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下,分析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模式,根据其发展模式分为四类,详细探究各类利用模式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1.
面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双重挑战,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破局之法”。本文对全球、中国及其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下简称“共建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未来5年,化石能源生产消费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但可再生能源利用增长势头强劲;共建国家可再生能源储量及发展潜力巨大,但仍面临资金、技术不足等发展阻力;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国,中国不断努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可为共建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重要的支持和借鉴。为助力共建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建议中国积极担负大国责任,发挥中国影响力,全力开展可再生能源外交;积极分享中国经验,输出中国智慧,促进共建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务实推进项目合作,促进优势互补,推动共建国家能源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发展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是清洁低碳能源的发展方向。我国明确,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5%左右,到2030年达到20%左右。截至2015年,这一比重仅为12%。为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关于建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引  相似文献   

13.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6年以来,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增长迅速,特别是风能方面。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现今中国可再生能源的迅猛发展,2005年颁布(2009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功不可没。该法在中国首次创建了一个国家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的框架,通过设立可再生能源目标,建立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度,出台强制性的电网连接和采购政策,建立国家上网电价制度等方面,促进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政策的推广。本文阐述了现行的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政策,指出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现存问题,并对可再生能源电力政策的改进提出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可再生能源GIS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可再生能源资源具有的可再生性和清洁性,使其逐渐成为世界性的能源建设发展方向。根据可再生能源的特殊自然属性,建立了包括:资源监测指标、设备指标、经济评价指标、环境评价指标的一套稳定、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并依照此体系开发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地理信息系统。系统采用GeomediaProfessional平台,基于Client/Server模式,是第一个全国范围的可再生能源资源GIS,它实现了对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中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四种能源资源的空间、属性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动态监测。同时,利用GIS特有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资源开发评估模型,为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至今,灾区核燃料处理及灾后重建工作已逐步进入收尾阶段,有关福岛灾后复兴路径的探索仍在继续。在能源领域,通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扩大普及,将福岛建设为不依赖核能的地产地销型可再生能源先驱地是福岛复兴计划的重要支柱之一。日本福岛可再生能源政策推进路径表现出诸多亮点,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受限因素。本文从福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探索中提出对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几点启示,即立足地域自然与经济条件,加快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重视可再生能源产业集聚,造福地区经济发展;推进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改革与行政体制的放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农村能源结构相应调整,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趋于多元化,而利用技术水平偏低、利用率不高、管护能力弱等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主要探讨研究了宝鸡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围绕新时期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世界面临着两种能源威胁: 一是难以用可承受的价格获得充足可靠的能源供应;二是过度消耗能源导致对环境的不可恢复的破坏.为了实现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标,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各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首要任务.而能否对可再生能源产业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以实现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与该国国情相适应的可再生能源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8.
以沈阳市东陵区的取暖能源使用现状及可再生能源推广为例,以集中和分散采暖能源种类、用量、存在困难为突破口。采取问卷调研的方式,对北方冬季采暖能源使用现状进行了探讨,根据调研数据分析,为推广可再生能源、发展节能低碳经济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可再生能源综合评价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胜  张希良 《环境保护》2004,(10):48-51
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前景,在增加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缓解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就业机会,促进边远农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与常规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着市场、经济、技术、社会多方面障碍。本文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讨建立可再生能源综合评价体系,为激励措施的选择和激励强度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可以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建设发展与能源约束之间矛盾的重要方法。其中,可再生能源指的是可以在自然界循环再生的能源。通常包括潮汐能、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因此说可再生能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而我国在开发可再生能源时遵循的是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能够从根本上减少环境与资源的压力,改善能源约束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