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编辑手记     
《绿叶》2020,(6)
正本期我们把梁衡先生的《天边物语》排在首位,可能是因为他名气大。但编辑觉得,主要是文章好,耐读,回味无穷。十个小的章节,好看的故事随处可见。不剧透,大家看吧。李炳银先生的散文《万物兴歇皆自然》,从陕西华阴"老腔"的再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生态伦理观中,还有一个重要理念:万物的生灭运行,都是自然的过程,人类无权干预,也根本无能干预,这在其乐府诗《日出入行》中,有着诗意盎然却清楚明白的表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那么几本写得较好的环保书。我最珍爱的,是唐锡阳先生的《环球绿色行》。这部被称为是"自然生成"的环保作品,是唐锡阳先生亲临一个一个现场之后的倾情之作。徐刚的《伐木者,醒来》我一看就非常喜欢,因为我对中国天然林的命运,一  相似文献   

4.
香气销魂     
茉莉 《绿色视野》2008,(3):40-45
"香气使人迷醉,在香气中,躯体也被气态化了,犹如灵魂,成为香气的一种分子。气是精神与灵魂,香气则是灵魂的销魂。"——耿占春《观察者的幻象》  相似文献   

5.
熊姣 《绿叶》2011,(2):125-128
卢梭《植物学通信》的中译本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绿叶》杂志邀请我为此书写一篇书评。我自认要说的话都已写在译后记中,更何况为自己的译著写评论,终究很难脱掉王婆卖瓜的嫌疑。不过,这或许也是一个好机会,可以让我谈谈我在"译后记"中刻意回避的问题,亦即有关卢梭本人的问题,及其对植物学学习以及启蒙和自然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绿叶》2020,(6)
正生态学的首要定律是"万物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当我在社会生活的经验中行走时,发现我们的某些行为与这一定律严重脱节。我们的某些经典名著里在强调"人"这个主题时,忽略了自然的存在性。在工业社会分工明确的大背景下,人被严重地异化和工具化了。于是,有一些人就频繁发问:人在哪里?发问的过程中,难免有些偏颇。"如果没有了人,自然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有人立竿见影,激动地站立起来过分地强调和捍卫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和主权。这就不难理解环境为什么恶化,生态为什么空前危机了。只是把大自然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呈现形式,理解为作为背景的意象承载而已。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以近乎全知的视  相似文献   

7.
《绿叶》2016,(11)
正在世界儿童文学的形象画廊里,既然有著名的老鼠记者、大熊博士、猩猩画家和各种各样的动物音乐家,那么再出现一位著名的"兔子作家",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我期待着张炜先生创造的这个兔子作家的形象,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获得更多读者的认同,真正立于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形象画廊之林。那么,《兔子作家》是一套什么书呢?作家创作这套书,"文心"何在?首先,这是一些给读者带来了开阔的大气象、美妙的大智慧和真切的感  相似文献   

8.
一、基本内容“天人合一”环境思想起源于很久以前,伶州鸠、伯阳父等人对此曾有过论述,但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并把它提到哲学高度,则是由儒家经典著作《周易》最后完成的。《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 1.本体论。《周易》认为,人与自然虽然有本质上的差异,但不是两个互不相关、互不相容的对立面,二者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是众多差异的统一)。人是自然的产物而且依靠自然而生存,人与自然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与秩序:“天地养万物”。“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为之  相似文献   

9.
正在我小时候,听村里的老私塾先生讲过很多关于科考的故事,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让考生以《深山藏古寺》和《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两幅画,很多考生的作品都不符合题意,只有一个考生在《深山藏古寺》里抓住一个"藏"字,连寺的一角都没有画出,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下挑水,有和尚必定有寺,寺在哪里,在山上藏着哩。至于《蛙声十里出山泉》,那个考生也是一只青蛙都没有画,只在溪水里画了几只小蝌蚪,得了满分。不知是老私塾先生记错了,还是我至今  相似文献   

10.
学前阶段是儿童亲自然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孩子在这个阶段对自然界的水、植物和小动物有着本能的亲近和喜欢,具有与自然万物交流、对话的天赋能力和兴趣。但由于社会、家长、幼儿园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学前儿童偏重知识的学习,远离大自然。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幼儿时期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  相似文献   

11.
几天前读到一篇文章,是《环球》杂志刊载的中科院院 士何祚庥先生的一篇访谈。我看到的文本的标题是:"人类无 须敬畏大自然"。 何院士访谈的第一个小标题是"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何院士在访谈中说:"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 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 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 我认为,应该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 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 的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 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相似文献   

12.
我热烈欢呼《绿色视野》的诞生。绿色,是生生不息的生机、活力、生命,是该永驻人间的善、美、和谐、幸福。自然要绿,人心要绿,社会要绿,世界要绿。我希望人们的眼睛是一双双渴求绿色、眷恋绿色的眼睛。我希望人人有一颗挚爱绿色的心支配着自己的手去创造无边无际的绿色。我希望全人类都能永远生活在绿色的自然之中、绿色的社会之中、绿色的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13.
正你们知道水对于我们人类有多么重要吗?万物生长都需要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水也是不可缺少的,在田野里水可以让庄稼更茁壮的生长,在沙漠里水可以让旅行者解渴,在工厂里水可以发电……还有好多地方都离不开水,可以说水就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一次,妈妈要给刚起床的妹妹洗脸,可是妹妹说:"我长大了,自己可以洗脸了!"说着就  相似文献   

14.
《绿叶》2020,(7)
正李培禹兄的山水风光散文集《西河渡》即将付梓,嘱我写几句"评点"的话。我翻阅着培禹兄的这部文稿,不禁联想到他刚刚获得"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的另一部散文集,那就是2017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总有一条小河在心中流淌》。借此机缘,我把阅读两本书的感受,融在一起说吧,因为在这本《西河渡》之外,培禹兄的散文创作天地很广,题材远不止"游记"类,生态佳作频出,十分精彩。可以说,近几年他凭着一篇篇令同道称赞的作品,大跨步地进入了知名散文家的行列。我与培禹兄是年轻时代的挚友,也是20世纪80年代有着共同爱好的文学青年。我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的初稿就曾经交给他阅读,得到他的认可和鼓励。我们是挚友,也是校友,都在北京二中读过书,也有着共同的朋友圈。据我所知,在年轻时代他就尝试创作过多种多样文学体裁,而且都有很成功的佳作。他写过小说,写过抒情散文,写过杂文,也写过报告文学,但更钟情于诗歌。在《赵堂子胡同15号的思念》(见散文集《总有一条小  相似文献   

15.
正猎天者必被天猎,猎地者必被地猎。别以为你在居高临下悲天悯人的拯救天空、拯救大地、拯救江河湖海、拯救万类和万物,其实,你拯救的只是你自己!20世纪70年代我就开始写作,最早出版的一本书,名之为《啊……》,之后陆续写了许多中短篇小说,如《长牙齿的土地》《船儿也曾有过舵》《谁坐一把金交椅》《雾恋》《鱼虫》等,与环保没什么关系。80年代,我在李国文老师的诱导下,  相似文献   

16.
陈艺元 《环境教育》2022,(12):54-56
<正>扬·阿尔蒂斯-贝特朗导演的纪录片从呼吁生态环保的《家园》《海洋星球》到探讨人性社会的《人类》《女人》,所蕴含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拓宽了生态批评研究的视野。航空风景摄影师出身的导演扬·阿尔蒂斯-贝特朗对自然生态平衡有着天生的敏锐与追求,意在号召全人类发起自省,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作为一名生态学家的他热爱动物和自然,同时也热爱着人类。世间万物的美与爱通过影片中的山峰、林海、稻田以及众生百相所展露出来,“要使人向善,在这个世界上有比展示美而获得共鸣更好的方法吗?”  相似文献   

17.
几天前读到一篇文章,是《环球》杂志刊载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先生的一篇访谈。我看到的文章标题是:“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何院士访谈的第一个小标题是“人与自然,以谁为本?”何院士在访谈中说:“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  相似文献   

18.
《绿叶》2017,(9)
正《圣经·创世纪》说:神造出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然后,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亚当,亚当便给一切牲畜、空中飞鸟、野地走兽都起了名字,并且将每个名字都赋予了它们实际的意义。如何解释万物的起源,神话可以大而化之。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如何设计一套万物全面分类的体系,这件事情非常困难。从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将近两千年时间里,欧洲人对于各种生物的定义始终笼罩着一层无法穿透的迷  相似文献   

19.
《绿叶》2016,(9)
正提到陈应松,就不得不提他的"神农架系列小说"。神农架对于陈应松来说,就像沈从文的湘西、汪曾祺的高邮、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一样,是属于他自己的一个精神家园。这里不仅有他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深沉思考,更闪烁着他关于宇宙万物众生平等的生态智慧。陈应松在神农架日夜辛勤耕耘,结出了可喜可贺的丰硕成果,诞生了长篇小说《猎人峰》,可谓中国当代文坛生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庆 《环境教育》2005,(3):36-36,4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着丰富而广泛的教育资源。以苏 教版教材为例,中高年级课本中就有几十篇课文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环保 主题。正面揭示的有:《走,我们去植树》、《沙漠中的绿洲》、《访问环保 专家方博士》、《海洋--21世纪的希望》等;反思的有:《特殊的葬礼》、 《天鹅的故事》、《狼和鹿》、《生命桥》等;有些课文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 的环保主题,但也蕴含了很多环保方面的因素,如:《鸟语》、《美丽的丹 顶鹤》、《珍珠鸟》、《游天然动物园》等。除了这些"课本资源"外,无处 不在的社会资源和生活资源,以及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生成资源"也为我 们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 环境教育呢?我的基本策略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