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前不久,《厦门日报》报道了在市委文明办牵头下,厦门市全面开展"共享单车文明出行"主题活动,许多市民在积极参与的同时,也对共享单车运营方投放问题颇有微词——被称为野蛮式生长的共享单车,霸占人行道、围堵公交车站……给"城市客厅"带来各种乱象。近年共享单车过度投放泛滥成灾,严重挤占人行道,给交通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加之人们在使用单车时缺乏监控,乱扔乱弃,使得共享大打折扣,没  相似文献   

2.
正天近年来,以小黄车为代表的共享单车深受大家的喜爱。在成人上班,学生上学时,只需轻轻一扫码,即可骑走单车,为人们提供了交通便利。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要排放尾气,而骑车不会对空气环境造成任何污染,可以还给我们一片蓝天。可是,有些人非常随意,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后,就随便把共享单车一丢,然后就干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正共享单车是指企业在校园、公共服务区等地提供单车的共享服务,它最大化地利用了公共道路通过率,同时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传达了环保精神。然而,共享单车因管理不力而遭到破坏等现象层出不穷,令人心痛,其因破坏而形成的资源浪费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绿叶》2017,(5)
趋同化是国际环境法发展的重要趋势,人类在环境问题上伦理道德的共通性则是这种趋势产生的主要动因和基础。西方宣扬的普世伦理并非其伦理基础,唯有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其基础;人性则是推进这种趋同化的深层动力,使其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共同的环境伦理对趋同化发展十分重要,因此人类需要在共同环境利益基础上,形成新的伦理共识以此作为伦理基础。中国对国际环境法不仅仅是单纯适用,近年来也越来越积极参与立法等活动。蕴藏着中国传统生态伦理的立法主张,将使中国对国际环境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在"十一"小长假没过几周后,两家共享单车巨头几乎同时发布了黄金周的出行报告。数据显示,摩拜单车从9月30日至10月8日,全国用户骑行单车约消耗460万碗米饭的热量,所产生的环保效益更是相当于17万辆小汽车停驶8天,亦或是多植7万棵树。小黄车的表现同样扎眼。可以说,共享单车的环保价值已经远远超过它们的使用价值。不仅中国,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硅谷的一家初创公司在今年的早些时候获得了包括比尔·盖茨和维珍集团的青睐。该公司从2015年成立至今,短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现象级"产品,共享单车推动了绿色出行环保理念的普及,它所倡导的绿色生活新方式值得我们思考。不知从何时起,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单车开始陆续点缀着城市灰白色的楼群。一开始,它们的出现并不为人关注。然而,忽然有一天,当大街小巷都布满了"赤橙红绿青蓝紫"单车时,我猛然意识到:这个刚刚诞生不久的新产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相似文献   

7.
<正>高考环保元素不断得到强化,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环保素养,还激发了学校、家长乃至社会对环境教育关心和热情。"京剧、长城、大熊猫象征着古老华夏,一带一路、移动支付、共享单车代表着青春的中国,空气污染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呼吸之痛",出现在2017年高考材料作文中的环保元素,引发着学生、学校、家长乃至社会对环境教育的热议。  相似文献   

8.
共享骑行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出行方式,凭其便捷、经济、共享的特点,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出行交通方式。共享骑行作为一种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可替代能源消耗型交通出行方式,具有明显的减污降碳环境效益。然而,目前关于共享骑行环境效益的定量研究,主要集中在“降碳”方面;对于“减污”的研究较少,尚未见公开发布的核算方法学。本文对共享骑行的“降碳”效益方法学进行了梳理并定量核算了“降碳”效益;对于“减污”效益,采用“降碳”核算方法学的思路进行了定量核算的方法探索。在此基础上,结合某大型共享骑行公司的用户骑行数据,对共享骑行“减污降碳”的环境效益按照有地铁城市和无地铁城市进行了分别核算。结果表明:①共享骑行具有显著的“减污”和“降碳”协同环境效益;②共享骑行“减污降碳”环境效益在无地铁城市比有地铁城市更为突出;③共享电单车比共享人力单车具有更高的环境效益。最后,本文对所采用的核算方法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共享骑行环境效益核算未来的研究探索方向,包括共享骑行激励政策的制定、不同尺度或区域共享骑行环境效益核算以及出行替代率的方法学研究等。  相似文献   

9.
张蒙 《环境教育》2010,(4):62-64
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等的知识之库。其内容包罗万象。让我们从环境的角度来一窥这座知识宝库吧!  相似文献   

10.
张蒙 《环境教育》2010,(3):62-64
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等的知识之库。其内容包罗万象。让我们从环境的角度来一窥这座知识宝库吧!  相似文献   

11.
张蒙 《环境教育》2010,(1):64-66
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等的知识之库。其内容包罗万象。让我们从环境的角度来一窥这座知识宝库吧!  相似文献   

12.
张蒙 《环境教育》2010,(2):67-69
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等的知识之库。其内容包罗万象。让我们从环境的角度来一窥这座知识宝库吧!  相似文献   

13.
人类走向环境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伦理是从道德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环境伦理的产生、环境伦理要求人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三个方面来阐述。环境伦理的兴起与对人类的启示“伦理”一词代表的是人们的言论和行为要遵循的原则、规范,并与人的责任和义务相联系。传统的伦理是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律性的认识,也就是反映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反映人们相互之间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千百年来,伦理的作用和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人际之间利益关系的层面上。所以,以往当人们谈到伦理的时候,它存在于人类之间,只起调…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论述构建人与自然新型伦理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结合阐述人与自然新型伦理关系的内涵,提出了建立一种包括文化伦理观、经济价值论、实践价值观在内的新型人与自然伦理关系。最后,作者对如何建立这种新型伦理关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以期向各界同仁请教。  相似文献   

15.
<正>电影作为环境传播的重要媒介,拥有信息量大、传播性广、与多平台无缝对接等优势,是表现环境问题、讲好环境故事的有效途径,也是公众较为喜爱并容易接受的一种传播手段。2009年11月中旬,灾难片电影《2012》全球上演,引起人们一时"恐慌"。它以玛雅历法的预言警告人类,由于生态破坏的原因,地球将重生,而人类面临世界末日。虽然制片方一再地强调2012年并非人类末日,这只是一场电影,但却迫使人们  相似文献   

16.
2005年第1期《环球》杂志发表了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的署名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何祚庥说:"我 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一观点掀起了由院士、学者、环保人士、普通市民、中学生、记者等组 成的大辩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态度,我们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目前大辩论仍在进行之中。 《环境教育》杂志历来批判人类中心论,主张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2005年第1期"思考与探索"栏目为例, 本刊特别邀请了郑度院士、杨通进教授、王民教授、周艳萍编辑共同探讨"环境伦理"。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此次大辩论的 来龙去脉,本期"思考与探索"栏目转载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辩论文章予以刊登,以飨读者。这场论战的价值,应该不 在于谁压倒了谁,而是把"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推到了理论研究的前沿,也推到了每一个普通人面前。人 类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相信读者诸君自有判断。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开始接受西方的环境伦理观念的。中国之所以接受这一观念并日益重视这一观念的研究和宣传,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也遇到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历史、文化、社会管理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在现代交汇,构成了我们环境伦理观念的现状,我国环境伦理观念的普及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演进,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精神动因,会发现新教伦理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渊源相契合,使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生态中心主义否定了人类统治自然的合法性,将价值主体沿着新教伦理的逻辑方向扩大到自然,但却忽视了人类在环境演变进程中的能动作用。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择优,既张扬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又承认了自然与人类的平等地位,这是韦伯命题的又一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环境文学能从环境正义思想、环境素养与心灵生态建构,以及环境伦理与道德等多方思考,使公众深入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达到感化和教育的目的以及提升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它也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非常严峻的环境挑战[1]。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人类不得不对自己的发展过程进行深入反思,不得不努力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固然,加强科研攻关可以在  相似文献   

20.
杨通进 《绿叶》2010,(10):93-99
建设生态文明不能光靠技术的进步,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价值观也必须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中国的环境伦理学要有一种使命感,既要积极参与环境教育,培养人的环境伦理意识,也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设定.并为新的国际制度的建立提供伦理基础和价值引导。我们不能把环境伦理学仅仅理解为伦理学的一个小分支或者是传统伦理学的一种应用,而应把它当作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从全新的角度来对传统伦理学进行反思,使整个伦理学具有环境视野和生态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