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安地裂缝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卫东  苏刚 《灾害学》1998,13(3):33-37
在分析总结西安地裂缝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二维有限单元法,对西安地裂缝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从土动力学角度探讨了地裂缝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西安市区超采地下承压水导致地面不均匀沉降是西安地裂缝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故认为只有通过对地下承压水的合理开采,控制西安市区地面的不均匀沉降,才是减缓西安地裂缝活动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2.
地裂缝灾害是一个典型灾种,地裂缝给城市建设及地表地下建筑物造成巨大危害。依据西安地裂缝多年监测资料和研究成果,分析西安地裂缝的活动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采用了BP神经网络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对西安地裂缝活动强度进行预测,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了聚类,引入了惯性因子,加快了学习时的收敛速度,结果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显示。经过实际数据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从区域特定的地质环境背景出发,对北京顺义区地裂缝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系统分析了地裂缝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即区域地质构造、基岩埋深及基岩起伏形态差异、第四纪沉积层厚度及空间分布差异引发地裂缝灾害的内在条件,而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是诱发地裂缝灾害的外在因素,并据此提出了几条防治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陕西韩城市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斌  赵法锁  石碧波 《灾害学》2004,19(4):35-39
实地调查表明,韩城市地质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规律,以韩城断裂为东、西区域的分界线,东部黄土台塬区以黄土崩、滑为主,西部低山区则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十分发育;研究认为,韩城市地质灾害具有某种集中发育的特征,在成因上除了与降雨量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外,西部区域主要决定于人类的采矿活动,东部区域则受控于自然地质因素;不同成因的地质灾害其防治措施是不一样的,西部以工程治理为主,东部则以生物防治为主.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近三十年来发生于江苏省的5次较大的地裂缝事件,分析了地裂缝在江苏省内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各次地裂缝事件的主要形成原因,提出了构造地裂缝与非构造地裂缝的判别准则,最后探讨了地裂缝灾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省霍州西部地区出现了大量地裂缝,破坏了许多房屋和耕地,并且改变了地下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地区经济发展。由于该地区地裂缝的成因尚不清楚,防治措施难以制订,其影响范围内的人群、房屋、耕地、水资源仍然受着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威胁。基于此种状况,在调查霍州地区采空塌陷地裂缝时空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区内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等条件,分析了地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结果认为,采煤形成的采空区和采煤排水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是地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雨水的冲蚀加速了地裂缝的扩展,确定了该地区地裂缝的非构造属性,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再论西安地裂缝的时空观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成基 《灾害学》1997,12(1):84-87
本文依据西安地裂缝的时空观,讨论了地裂缝的发展趋势、地裂缝的对策等热点问题,提出融西安地裂缝研究于广阔的时空环境中、正确评价其微观形态,是深化西安地裂缝研究的唯一正确之路。  相似文献   

8.
地裂缝作为非连续地质界面对场地动力响应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不同缝面形态地裂缝场地进行地震响应规律研究是进行地裂缝场地建筑物抗震设防的基础。为此以西安典型地裂缝为研究背景,进行了单缝型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获得了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规律及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 MIDAS 数值软件对西安单缝型、“y”字型、正“八”型和倒“八”型地裂缝,以及苏锡常地区基岩潜山型和基岩陡崖型 6 种缝面形态地裂缝场地地震响应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缝型地裂缝呈现出越靠近地裂缝峰值加速度越大,随着距地裂缝距离越来越远,峰值加速度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的响应规律;“y”字型、正“八”型和倒“八”型地裂缝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即地表峰值加速度在靠近主、次地裂缝处都有明显的增大;基岩潜山型地裂缝场地地震响应规律与西安地区正“八”型地裂缝场地相似具有“双峰”特征,随着距主、次地裂缝距离增加地表峰值加速度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基岩陡崖型地裂缝场地与西安地区单缝形地裂缝场地地震响应规律相似,但在地裂缝处场地地表峰值加速度响应更加明显,地表峰值加速度曲线更加陡峭。  相似文献   

9.
刘娟 《灾害学》1997,12(2):27-31
西安地裂缝活动主要受隐伏断裂、构造地貌、承压水头下降值及地面沉降量四大因素影响。本文根据这四个影响因素建立了地裂缝活动强度空间预测信息量模型,预测了2000年地裂缝活动强度总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地裂缝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灾害学》2016,(2)
我国的地裂缝分布十分广泛。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地裂缝严重影响着国家建设和人居安全。根据大量的地裂缝灾害调查,在广袤的农村,地裂缝的主要危害在于其引起的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地裂缝的运动过程是缓慢的,成灾过程是渐进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屋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逐渐加大。基于颗粒流数值计算方法,对不同倾角地裂缝作用下房屋建筑物破坏过程进行了细观数值分析,这为总结地裂缝对建筑物的成灾机理提供了数值基础,也为工程的灾害预防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分形理论研究了河间地区地裂缝的分布分形、受控分形以及影响分形特征,利用MAT-LAB软件分别计算了地裂缝、活动断裂、地下水、地面沉降等相关物理量的分维值。地裂缝的发育具有自组织性,其分维值的大小及变化反映了地裂缝活动的复杂性。地裂缝平面、剖面分形特征反映了该区域孕裂应力场在平面和纵深方向上的非均一性。地裂缝的形成和发育可以看作是断裂运动的一种调整,影响地裂缝断裂的分维值具有一定的区间。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作用与地裂缝活动存在很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论西安次级地裂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地震勘探结果,提出了西安地裂带由一条主地裂缝和一条规模较大的次级地裂缝组成。次缝位于主缝上盘,具有北倾北降的正断裂性质,并与主缝断裂呈“丫”字型构造,在深度300~500m处的第四系内与主缝汇合。在地表,次缝与主缝之间的距离多在50~120m,其间的地面呈陷落微地貌。地震勘探剖面上的次缝与主缝之间地层比较紊乱,似乎还有更小规模的裂缝构造,构成主缝到次缝间的断裂破碎带。对次缝的成因从区域构造应力场和自重应力场两方面给予了解释,并得到了以前的模拟试验结果和次缝出露地表情况的验证。据地面调查资料,凡次缝活动发育地段,其北侧主缝的活动相对较弱,甚至地表出露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广东省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率高,危害大.地震、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软土地基变形等地质灾害是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消极因素.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具有波动性,过去35年来存在两个明显的高发期,分别是1985-1992年和1997年至今;其空间分布具有区域耦合性,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的粤西、粤北低山丘陵区和人类活动剧烈、经济发达的沿海平原地区都是重灾区.地质灾害与自然条件、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它们的防治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将生态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并调整人类的经济行为,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跨西安地裂缝建设一般建筑物的可能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师亚芹 《灾害学》2001,16(2):76-81
通过对跨西安地裂缝上的建筑物没有遭到地裂缝破坏的典型事例分析认为,采用时间避让法及地基和结构处理措施,一般建筑可以跨地裂缝建设。  相似文献   

15.
论文首先分析和总结了影响西安地裂缝发展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随后,利用三维非稳定渗流分析方法研究了人类活动对地下水位的影响;根据西安市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预测了地面荷载的变化;以时间、地下水位和地面荷载为基本变量,建立了预测f 7地裂缝活动趋势的BP神经网络模型;最后,借助MATLAB语言进行编程,利用训练稳定的网络模型,预测了f 7地裂缝的活动趋势以及年平均的垂直位移沉降量,为进一步研究西安地铁2号线安全运行和防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穿越地裂缝带的西安地铁2号线为研究背景,通过数值模拟对地裂缝作用下马蹄形地铁隧道与土体相互作用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上、下盘位错量的增加,地裂缝处受影响的土体范围逐渐增大,土体的竖向位移也逐渐变大;上盘下降过程中,下盘隧道顶部沉降变形最大,上盘隧道顶部沉降变形最小;隧道的变形区域出现在预设地裂缝两侧,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