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读者信箱     
《民防苑》2014,(10)
正(上期答案)2014年4月,几内亚爆发了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这一烈性传染病在短短数月内迅速扩散到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虽然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出现感染病例,但人们也难免担心埃博拉疫情会在中国蔓延。假如真的有感染者入境,疾病发生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会有多大?我们又是否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应对呢?在最近发表的《基于计算流行病学的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播与爆发仿真研究》一文中,对埃博拉病毒在中国可能的传播情况进行了模拟研究。该研究模拟了埃博拉感染个体进入城市群之后的疾病传播过程,结果发现,如果医疗机构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自救,热爱生命;我们互救,珍惜生命。提起疏散演练,有很多人纯粹只把这当作是玩,并且玩得不亦乐乎。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但我知道,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一定会后悔的。除此之外,我还有些讨厌他们,对自己生命如此轻视的人,他们还将重视什么呢?没有了生命,他们又能重视什么?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也许还记得那场发生在1994年的洛杉矶大地震,但商业意识极强的美国人不但记得,还把它拍摄成电影大片《洛杉矶大地震》,在满足娱乐的同时,给公众带来科学教育。科技发达的美国非常重视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近年来,好莱坞拍出不少以地学  相似文献   

4.
2010年11月11日是我国的第20个消防宣传日,经历了19年的"11·9",人们的耳朵似乎都被"消防宣传"磨出了茧子,可细想想,当大火来临之际,我们大家又有多少人能在危难中正确逃生呢?身处摩天大厦的人,又有多少人能把"防火"和"救命"联系在一起呢?借助一年一度的"11·9"消防月活动,我们在此准备了一组有关火灾及其消防的文章,或许某一时刻,它能救了您的命。  相似文献   

5.
拥挤、踩踏、死亡,这种沉重的关键词,再一次以血的事实成为了高频词,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2015年的脚步声渐近的时候,许多年轻人来到上海外滩,陈毅广场,等待跨年的那一美好时刻。想想,这是怎样的激动,又是怎样的兴奋呢?可如今都已成为一抹烟尘,消散了。在这样迎新的时刻发生的这一惨痛的悲剧,总该以一抹血色为世人敲起警钟,长鸣不已。这次事故,36人罹难,49人  相似文献   

6.
“减灾”一词,很多人以为是舶来品,主要依据是联合国1987年提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其中“减灾”一词才传开的。实际上“减灾”一词出现的时间还早,在50年代初我国已经在文件中用过“减灾”一词,著短文发表在《中国地震报》(即后来的《中国减灾报》)上。诸如1954年6月3日-20日,中央气象局在北京  相似文献   

7.
渝文 《防灾博览》2002,(2):19-20
春天来了。北京人喜欢她,北京人也担心她。为什么?因为北京人在春天享受着特有的一种关照一沙尘。这也是北京人最不愿意说的一种经历。只要是大风一起,沙尘就铺天盖地袭来,迷眼、呛鼻、张不开口,就连耳朵眼儿里也能挖出一耳勺沙子;女士们拿沙巾蒙面,男士们任风沙吹打,整个春天没少受罪。可人们说了,这十几年来市里郊外没少植树,没少种花种草,咋还扬尘呢?您别急,往下看就明白了。 这些年为治沙政府没少花钱,科学家们也紧着研究,但是要治沙先要弄清  相似文献   

8.
怪风揭秘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大自然也造出了许多怪风,它就像在空中飘荡的幽灵,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危害。有一句俗语:清明前后刮‘鬼风’,这种所谓的鬼风能转着圈跟着人走。世界上当然是没有鬼的,这种风其实是一种尘卷风,它一旦  相似文献   

9.
仲秋 《防灾博览》2015,(1):52-55
2015年元月一日,当大多数的上海市民从睡梦中醒来,刚刚得悉外滩陈毅广场踩踏事件的新闻时,很多人误以为是虚假新闻,不愿也不敢相信,因为多年来,外滩的跨年活动并未有意外,而且,生活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的人们,对上海这个经济、科技、人文都走在全国前沿的城市,满怀着信心,怎能预料踩踏伤亡这样的原始伤亡事故会在上海发生呢?但是,不幸的是,这是事实!36人死亡,47人受伤,这一噩耗给沪城的2015年带来了挥之不去的阴霾和伤痛。"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悲剧已然发生,逝者已逝,生者在  相似文献   

10.
高邮人有筑台御水的传统。据明隆庆《高邮州老·建置志》记载:“秦并楚、(高邮)又居秦,始建台,置邮亭,名秦邮。”说明秦朝在建高邮亭时曾先筑高台,又因邮亭是建在高高的土台上,便被形象地称为“高邮亭”,且邮亭系秦所建,故后人又称高邮为“秦邮”。秦代建高邮亭时为什么要先筑高台呢?这是因为高邮地处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不筑台就不能抵御洪水。高邮  相似文献   

11.
2005年2月18日联合国大会法律委员会经投票通过一项反对任何形式克隆人类活动的《联合国关于人的克隆宣言》。3月8日第59届联合国大会又经投票批准了这一“宣言”,要求各国禁止各种形式的克隆人研究活动。在这两次投票表决中,我国的代表都投了反对票。这是多少年来从没有出现过的罕见情况。在联合国大会上多数国家投票赞成并获得通过的文件,我国却连续两次  相似文献   

12.
<正>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随着人类的发展,地球的气候悄然变暖。然而,不时出现的特大暴雪以及寒潮的侵袭,又给我们打了一个大问号:地球上的气候到底是变暖了?还是变冷了呢?"暖冬"里的"酷寒"在杭州郊区农村,当地妇女都喜欢腌制白菜,但是2008年年底,一场特大暴雪突然降临,使妇女们腌制白菜的想法化为泡影。这一年,中  相似文献   

13.
脑筋急转弯     
《民防苑》2014,(10)
正狂人日记鲁迅的多数著作篇幅都很长,不是一天能读完的。《狂人日记》是鲁迅众多著作中的其中一本著作,所以《狂人日记》不是一天可以读完的,这句话对吗?宋代,一天曹玮与宾客下棋,只见一名士兵慌慌张张来禀告:"大事不好,有士兵叛逃到西夏那边去了。"曹玮暗暗吃惊,但他稳住情绪,神色镇定地说:"不要大惊小怪。"接着他又说了一句话,从此再没有士兵逃跑的事情发生了。什么话这么厉害?你猜到了吗?一言止逃  相似文献   

14.
正李嘉诚先生投资的植物造蛋黄酱已经摆上了超市货架,黄澄澄的一排。这波人造蛋正圆润地,浩浩荡荡地滚滚向前。二十天光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造肉横空出世,李嘉诚先生还让这人造肉,和当下最火的3D打印联了姻:美其名曰3D打印人造肉,瞬间就赚足了眼球。先说说这红透半边天的3D打印,似乎承载了人类梦想的极限,这3D打印机的黑匣子里到底有什么呢?大致想来,应该有一盏阿拉丁的神灯,灯下左侧的变形金刚伺机而变,右侧的马良  相似文献   

15.
《民防苑》2006,(3)
美国一所大学里的一只5岁的老鼠死了,这相当于人类200岁的寿命。科学家还使软体昆虫的生命延长了一倍,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把果蝇的寿命延长到71天,它们通常只能活37天。全世界人的平均年龄至今还未超越70岁这个界线。为何科学家不能找到使青春永驻的秘方呢?俄罗斯科学家就此对几个青春永驻的神话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6.
一日三餐,我们每天都在吃,而吃什么最安全,吃什么最健康,聪明的您,又有多少了解呢?这是一份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经过约三年时间研究得出的最佳食品榜.  相似文献   

17.
鲍泽 《防灾博览》2007,(5):18-18
2007年7月4日,风景区衢州烂柯山上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衢州市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华正媛一行。他们不看美景,只关注树林里人工制作的鸟巢:外形和信箱有些相似,用木板铁丝做成,质朴有趣,和周围的环境十分协调。华正媛说:"这是为山喜鹊等‘森林卫士’准备的‘现房’,半个月前刚  相似文献   

18.
正一位母亲带女儿外出,她们的座位对面是两个男子,一个是瘦子,一个是胖子。车进隧道时突然停了电,车厢里一片漆黑。正在这时突然响了一下亲吻声,接着又听见"啪"的一声打耳光的声音。灯亮了,四个人都显得若无其事,但各有心事。母亲想:这两个男人是谁干了这卑鄙事?幸亏女儿正派,打了他一耳光,也算活该。女儿想:这胖子真可恨,竟去吻我妈,活该被我妈打耳光了。胖子:真倒霉,瘦子干的事我替他挨打,但要怎么解释呢?说了也  相似文献   

19.
印度洋地震海啸带给人们的创伤还来抚平,一系列大地震又接踵而来。曾经有人说,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的30多万人的伤亡记录,恐怕要成为若干世纪里自然灾害伤亡之最。然而,如果人类不能由此而警醒,不能由此强化防灾减灾意识,不能由此做好各种预防工作,谁又能保证这个记录不会被很快刷新呢?  相似文献   

20.
去年12月26日上午8时,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8.9级的强烈地震引发了印度洋大海啸,造成了一场祸及东南亚、南亚8国、25万余人罹难的大惨局。海边宾馆、别墅、集市、农庄、渔村瞬间荡然无存,休闲胜地、旅游天堂转眼间变成了人间地狱。这场灾难使很多人第一次深深领会到海啸这一自然灾害具有多么骇人的破坏力。在此之前人们好像还没有听说过什么具体的海啸灾情。海啸究竟怎么会产生的?以前是不是也发生过海啸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