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鱀豚种群现状、致危因素及保护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白鱀豚种群衰减速度加快。1986年种群数量不足300头;1991年发现又有减少。致危原因是:受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影响,受裁弯工程影响,受江湖阻隔、江水污染、航船噪声、食物鱼减少等因素影响,白豚栖息活动的缓回水区环境恶化,严重干扰了白 豚的生存和繁衍。抢救白 豚首先要保护好白 豚赖以生存的缓回水区,减少意外死亡。继而活捕白 豚,将部分个体从长江干流移入人工饲养池、半自然水域或自然水域内进行养护繁殖,同时大力加强科学研究,提高保护效能。  相似文献   

2.
再论白暨豚和江豚的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暨豚(Lipotesvexilifer)的种群数量已降到了很低的水平,濒临灭绝,长江的自然环境,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而日趋恶化。长江环境已经不可能保存白暨豚,但可能在一个半自然保护区保存下来。中国政府正在考虑集中人力和财力优先建设一个最好的白暨豚半自然保护区,即石首天鹅洲白暨豚半自然保护区,因为目前白暨豚的种群现状已不可能支持1个以上的半自然保护区。1头成熟的雌性白暨豚已于1995年捕获并移入石首天鹅洲保护区。江豚(Neophocaeuapho-caenoides)也面临着白暨豚所面临的全部威胁。近年来其种群数量亦在迅速减少。为了防止江豚发生像现在白暨豚保护所面临的困境,我们已经在石首保护区成功建立了江豚的饲养群体。  相似文献   

3.
跟踪拍照识别白鱀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1986年起开展了照相识别白豚的研究。通过反复试验,采用多船弧形跟踪、单船切入拍照的方法,在观察到白豚的48天中,共拍得1600张照片并从中识别出10头白暨豚。除了白暨豚背鳍上的自然标记能有效地用于个体识别之外,豚体上的色斑、图象等亦能用于个体识别。作者由此获得了白豚群体组成变化和迁移距离等科学资料,对深入研究白暨豚生态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次级河流回水区富营养化进行深入研究,把长江次级河流之一的临江河回水区为研究对象,根据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临江河回水区中游叶绿素a含量及其水质理化指标的监测数据,分析了临其叶绿素a浓度的时间分布,对叶绿素a浓度及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找出与叶绿素a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并建立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临江河回水区叶绿素a浓度峰值主要集中在5月上旬至9月下旬,变化范围为227~661 mg/m3。临江河回水区叶绿素a浓度变化受多个环境因子共同影响,与水温、流速、透明度、COD、总磷之间显著相关,而与总氮相关性不显著。经过叶绿素a及其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建立了以水温、流速和总磷为自变量,叶绿素a浓度为应变量的逐步线性回归模型,模型初步验证结果表明: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可以用来描述临江河回水区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通过对临江河回水区叶绿素a及其影响因子的分析,控制临江河回水区水体中磷含量应是其富营养化防治工作的重点,防治工作应主要在春末和整个夏季,尤其是在5、6月份。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鄱阳湖白暨豚和长江江豚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1997年至1999年对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湖区及其支流的白暨豚和长江江豚的分布、数量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白暨豚已在洞庭湖和鄱阳湖绝迹。长江江豚随着水位的变化,其分布范围、数量和活动规律也随之而变化。长江江豚在洞庭湖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从城陵矶到鲶鱼口一带,其种群数量大致为100-150头。洞庭湖各支流中已看不到江豚的踪迹。在鄱阳湖主要分布在湖口至龙口一带,老爷庙至小矶山是其集中分布区。赣江南北支、抚河及游及康山河在涨水季节也有少量江豚活动。洞庭湖和鄱阳湖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湖区的迅速淤积变浅,大桥的修建,有害渔具渔法的大量使用,船舶数量的大量增加是长江江豚迅速减少的重要原因,两大湖泊中的长江江豚急待保护。  相似文献   

6.
防洪整治工程对白暨豚和江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8年大洪水后,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水利部门正在规划一系列长江中下游防洪整治工程,根据工程规划方案,结合白暨豚和江豚群目前的现状,综合分析了部分规划中的防洪工程对白暨豚九江豚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施工期间的影响,二是工程结束后对环境的改变而带来的影响,经分析认为,有些工程,如洲湾裁弯取直工程、鄱阳湖建闸控制工程将对白暨豚和江豚产生巨大不利影响,建议在近期内不考虑实施,另一些工程如在施工期间和完工后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从白暨肜和江豚保护的角度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自然灾害对牧区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牧区灾害的发生除受自然作力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在一定条件下,促发灾宾形成。本文论述了牧区自然灾害的经济特性,人为因素对灾害发生的影响及控制人类经济活动合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大盈江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滑动平均法、累积距平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对大盈江流域1956年以来逐月长系列降雨、径流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盈江流域降雨与径流变化过程关系密切,但两者变化趋势因受气候与人类活动干扰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近45年来,降雨呈增多趋势(通过了α=0.05的M-K检验),其中9月份降雨量增多趋势非常明显(通过了α=0.01的M-K检验);与降雨量的显著增多不同,年径流量的增加趋势不显著,其中2月份径流量显著减少,9月份径流量显著增多(均通过了α0.05的N-K检验),且年内分配不均匀程度增大。流域降雨的增加可能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亚季风增强引起的。影响年径流量的因素较复杂,气候变化和地下径流量等自然因素是主要原因,但人类活动影响的作用正在增加。旱季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对若尔盖湿地退化、草原沙漠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导致湿地退化、草原沙漠化的主导因素,并寻求合理对策。在前人已有研究和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近几十年来若尔盖地区人口激增、挖沟排水、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对湿地退化、草原沙漠化的影响明显.而气温升高、降雨减少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弱。分析表明.若尔盖湿地沙漠化在于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自然因素是湿地沙漠化发生的大环境,是大空间、大跨度造成湿地沙漠化的自然环境背景.为生态环境恶化、湿地沙漠化提供一种可能性;而近几十年来人类强烈的破坏性活动才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湿地沙漠化的主导因素。在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措施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科学估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可以更为合理地规划利用地球水资源。针对丹江口水库入库径流的减少问题,分别采用Mann-Kendall方法和Pettitt检验,对1960~2012年间丹江口水库入库径流的年际和年内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与同时期汉江上游20个地面观测站的降水、气温的年际和年内演化趋势进行了比较,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两个方面分析了入库径流减少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利用气候弹性模型分别估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度。结果表明:近年来丹江口入库径流的减少主要受春季和秋季径流减少的影响,在春季径流的减少总量中,气候变化的贡献度为67%,人类活动为33%;秋季径流的减少总量中,气候变化的贡献度为88%,人类活动为12%。气候变化是导致丹江口入库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上游重庆段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长江上游重庆段的年径流量持续减少。首先利用MASH移动窗口滑动平均法分析重庆市长江干流寸滩、北碚和武隆3个主要水文站的径流变化特征,然后运用弹性系数法和回归分析法进行径流模拟,定量评价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与基准期(1961~1990年)相比较,影响评价期(1991~2011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3个水文站年径流减少量的贡献率分别约为25.2%~35.2%和64.8%~74.8%。(2)气候变化对月径流量的影响幅度有限,导致7月汛期径流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8~10月的径流量普遍减少;人类活动对月径流量影响明显,导致7月份实际径流量减少,并进一步加剧了8~10月径流量减少的幅度。(3)两种方法都指示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径流减少的重要原因。定量阐明径流变化的成因有助于科学制定应对措施,协调重庆市以及长江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汉江水华发生可能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水华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仙桃至河口段,而沙洋以上河段还未进行过水华方面的研究工作。鉴于1998年及2003年两次发生的水华事件影响范围都达沙洋以上河段(已达湖北钟祥河段),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汉江河道流量减小,流速降低,水环境容量降低,特别是兴隆枢纽回水区的壅水作用使其水体流速大幅下降(经计算小于0.3 m/s),再加上汉江中下游水体中总氮、总磷含量普遍偏高,对兴隆枢纽回水区及襄樊市区段水华发生可能性分别应用加权灰关联度以及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进行了计算评价,得出结论为:在维持污染现状情况下兴隆枢纽回水区在枯水期(505.7 m\+3/s流量)具备水华事件发生的水文及营养物质条件;到2020年襄樊市区段也将具备水华事件发生的水文及营养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于1993年7月12日在北京正式成立,首批成员45个。他们是: 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栖山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海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新螺段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  相似文献   

14.
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耕地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为了合理配置耕地资源,协调供需之间的矛盾,分析了1996~2003年我国大陆地区耕地资源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耕地资源由1996年底的13003.85万hm2减少到2003年底的12339.22万hm2,且逐年依次减小;②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耕地资源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③7年来生态退耕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2003年生态退耕减少耕地面积达到了耕地面积减少的77%;④累计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强,尤其与人口因素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人类活动与武汉市自然地理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开设市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诸如砍伐森林,围湖垦殖,填湖建房,。修建水利工程及城市生产,生活活动等对武汉市自然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导致洪涝灾害,湖泊淤积,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关于大尺度下人类活动强度对湿地景观格局影响的研究较少,为揭示长江中下游流域湿地景观格局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以1995~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人类活动强度模型和景观指数等方法,分析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演变特征、湿地景观格局特征及人类活动强度对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人类活动高强度带面积增加,低强度带面积减少;1995~2015年,各强度带的人类活动强度平均值均呈增长趋势,强度带等级越高,平均值增幅越大。(2)20年间,湿地面积不断增加,占比分别为5.14%、5.27%和5.30%;湖泊和沼泽地分别减少了70.73 km~2和216.53 km~2,而水库坑塘面积增加了1 155.32 km~2,对湿地增加的贡献率达94.75%,研究期主要是人工湿地在扩张,而自然湿地在萎缩;湿地景观的破碎度减弱,景观多样性减少。(3)伴随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强湿地相对变化呈"收缩"效应,且在人类活动强度越高的区域,"收缩"效应越明显;随着人类活动强度降低,湿地景观破碎度减弱,聚集度下降,景观多样性增强,景观形状趋于复杂。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和人类活动管控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9-2010年SPOT VEGETATION旬值NDVI数据,并结合偏相关分析、线性趋势等方法对三江源地区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气候因素进行了判断,从而利用主要气候因子进行线性拟合,进而得到残差趋势来反映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99-2010年三江源地区平均植被覆盖由东向西逐渐减小。12年间,植被覆盖呈改善趋势,平均变化率为0.047/10a。山地草原改善最为明显,其次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常绿针叶林,亚高山、高山植被,矮半灌木荒漠改善趋势最不明显。黄河源区变化率最高,其次是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高寒荒漠草原区改善效果最差。②三江源地区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主要受气温影响,其次在黄河源区北部、长江源区中东部分布有降水影响区以及水热共同影响区。常绿针叶林受水热共同影响,高山、亚高山以及高寒植被主要受气温影响,山地草原主要受降水量影响。③1999-2010年,三江源地区平均残差趋势为0.018/10a,表明人类活动对三江源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呈正影响。人类活动对山地草原的正影响作用最强烈,其次是山地常绿针叶林,其他由大到小依次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山植被、亚高山植被和高寒匍匐矮半灌木荒漠。黄河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受人类活动的正影响作用较强且相当,其次为长江源区,高寒荒漠草原区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8.
山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类型,受自然分异规律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双重干预和影响,产生其特有的时空分异规律与层带组合格局。通过土地生态类型格局分析,可以揭示山地生态环境类型结构瑟功能的异质性和有序性,从而为探讨农业资源的时空性及其开发利用模式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9.
以韩江上游梅江的一级支流五华河为研究区域,选取近30a来的径流、泥沙和降雨数据,运用累积滤波器、Mann-Kendall、R/S、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等多种统计模型方法,分析径流、泥沙的年际变化特征、突变和相关关系,并在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基础上,探讨径流、泥沙的变化规律以及贡献率。结果表明:(1)径流年际变化总体略呈下降趋势,但趋势不明显;输沙量则表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2)未来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可能呈现持续减少的趋势;(3)径流量在1981~1985年、1997~2001年和2004~2008年这3个时段内发生突变;输沙量在1987年发生突变;(4)单位水流的含沙量较少,河床基本处于冲刷状态;(5)降水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为73%,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为27%;输沙量快速减少的变化中,气候变化的贡献率为21%,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为79%。可见降水是五华河流域径流量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人类活动是输沙量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花果期持续受渍对油菜生长、产量与含油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油菜是江汉平原广泛栽培的越冬作物,在春季雨水较多时常遭遇持续受渍胁迫,对产量有明显影响。为了探索春季油菜田的排水管理,取得较高产量,通过测坑试验和小区试验,初步研究了花果斯持续受渍对油菜生长,产量和含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花果期持续受渍,主要是通过单株的有效角果数,千粒重等因素影响产量;随着持续受渍时间的延长,各受渍处理的单株有效角果数减少,千粒重降低,产量下降,与对照相比,较短时间(比如2天)持续受渍对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以及籽粒含油量影响不大,但较长时期持续受渍会对油菜的这些方面产生不良影响,此类水分胁迫是生产上重点防治的对象。因此,在考虑地下水位动脉及其作用时间对油菜影响的排渍指标研究中,应主要从持续受渍程度对产量的影响方面建立关系,确定适宜的新型排渍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