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本课程是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地域特色,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我校立足校情,着力开发本土地域特色校本课程,以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对优质教育的追求,为了给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学校以"现代化"为核心理念,从教师、学生、家长三个层面,营造"民主、开放"的课程文化,形成核心价值追求、主流价值观,落实教育目标,推进现代化课程文化建设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3.
学校课程作为培养人的蓝图其价值举足轻重,南京市推进的"基于脑的教育""基于网的教育""基于小班的教育"实践探索,引领区域课程改革进入到提升品质的新阶段。学校课程需要从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教师的发展、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几个方面来衡量其质量与品质的提升。注重从学校课程总体规划与设计的科学性,学校课程实施的高质量,学校课程评价多元以及学校课程文化构建几个层面对学校课程系统做出解析,并以此为基础探寻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4.
学校追求特色发展,关键在建设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具有"特色性"和"课程性"。本文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平台,探讨了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小学特色课程开发三策略:学校文化聚焦策略、特色项目提升策略、文化活动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小学学校课程决策的现状是:中小学学校课程决策的意识和作为明显,具有一定的制度建设,但科层化倾向突出;学生、家长等对学校课程决策的参与度较低,参与内容存在偏差,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局面尚未形成;校本课程决策比重仍较低,且存在缺乏学校特色、将校本课程简单理解为特长教育或考试科目的拓展训练等问题;升学考试制度等严重制约了学校课程决策的能动性;不同性别的校长、不同地域的学校在学校课程决策方面存在差异。为此,建议从五个方面改进学校的课程决策。  相似文献   

6.
<正>宣庄小学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一直坚持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谋创新。2003年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丰南区启动,宣庄小学作为丰南区首批课改实验校,更是顺乘课改东风,勇立教改潮头,争当时代教育的先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中,我们切实立足本校历史实际和学生的发展要求,对本校百年的教学特色和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内容作深度开发,使学生受到百年传统积淀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的熏陶,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7.
教师课程领导力是决定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不同学校存在不同的现实性,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最终只有通过教师的校本转化,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适性化课程。在课程校本转化过程中,如果不同课程开发主体之间的沟通、解释、协商不够充分,各层次课程之间的落差必然加剧。教师可以缩小本校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转化造成的落差,具体而生动地领导着课程,直接决定着课程对学生的适合度。班本课程创生和社团活动课程开发是教师课程领导的基本取径,教师领导着"教谁向何处去""教学什么""如何教学"和"教学怎样",并通过协商、引领和支持,发挥课程人际领导力,促进社团学习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8.
"校本课程"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学校内在潜力,并整合学校资源,最大化地将本土文化融入课程研究和教学。开发并利用好地方乡土文化资源,形成地方特色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性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意识,让学生灵性飞扬。  相似文献   

9.
<正>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以学校特色为基础,学校自主决定,一线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在上级部门指导下合作探究,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校本课程的实施既展现了学校的教育个性,又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内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舞台,真正实现让课程文化引领学校特色发展。一、从需求出发,着力开发本土特色校本课程(一)学校特色发展的要求郑州市二七区航海路小学始建于1963年,地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一三研究所家属区内,原名为七一三  相似文献   

10.
<正>郑州市经三路小学在市级重点课题《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研究》带动下,重点实施了特色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我们将学校特色课程规划为四类,名为"3+1"梦想课程,即梦之舟——校本化的国家课程,梦之魂——特色化的校本课程,梦之舞——多元化的活动课程,梦之园——生动化的环境课程。梦之舟——校本化的国家课程语文课程,我们走进"梦想书海",构建了以"经典诵读""持续默读""亲子阅读"为纵轴,以儒学经典、唐诗宋词、儿童文学、现代绘本为横轴的阅读体系,让学生接触有价值、有内涵的经  相似文献   

11.
开发好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应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办学特色并努力使之成为办学精髓所在;应设置齐全的课程类型,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应树立不断创新的管理观,强化教师主力军和重要资源的地位,以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2.
开发好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应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办学特色并努力使之成为办学精髓所在;应设置齐全的课程类型,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应树立不断创新的管理观,强化教师主力军和重要资源的地位,以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正>一、校本课程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一)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20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课程形式,其概念的正式提出皆可以追溯到1973年的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它是由学校根据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自主开发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二)学生个性"学生个性"是指学生身心、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14.
<正>尼日利亚国家教育研究与发展委员会与尼日利亚Sidmach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了新的名为"国家教育研究与发展委员会电子课程门户"的软件平台。这个新电子课程门户于9月2日在阿布贾正式发起,它标志着尼日利亚国家教育发展新时代的到来。新电子课程将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和学习工具,使教学和学习变得更加简单、快捷、更好,并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学和学习。该课程还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种互动性、分析性和协作性的学习环境。这项改革计划与尼日利亚联邦政府的改革议程相一致,改革议程旨在使尼日利亚教育具备全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10):120-125
"要素学校联盟"是创建于1984年的学校联合体,是美国当代进步主义取向教育改革的代表。它提出了十项教育原则和十四项实践基准,并在这一架构下实施了课程与教学改革:精心设置学校课程和编制教学单元;重视"要素问题"的开发和设计;倡导课程的多样化形态;推行跨学科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与学活动;确立教学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和层次;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表现本位的教学评价。"要素学校联盟"具有不同于20世纪上半期进步主义的特点,我们在学习借鉴时也应当注意一些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下社会转型期"具体个人"意识凸显,传统的教育模式面临着从教育理念到课程结构,从教学内容、实施方法手段到管理机制等各方面的变革,要求学校实现全面的转型。学校转型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需要探索实现的路径。从教育实践的视角,以每位学生的自我成长为价值选择,以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为起点,实施选课走班;随着课程体系的深入实施,带动学校管理制度实现从管理到领导的转型,并最终实现每位教师的转型。学校转型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需要分阶段进行,其间的每一步实施都需要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微课程是在微技术环境下的一种"容量小""时间短""视频化""易传播"的在线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组织形式,微课程已越来越为教育学界所关注。微课程研发存在着"重视频、轻课程""重讲授、轻探究""重技术、轻设计"的问题,反映出"技术中心""学习内容中心"和"学习者中心"三种不同研发取向。为了避免微课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研发者就必须遵循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课程标准,走向基于标准的微课程研发。  相似文献   

18.
<正>教师专业的成长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笔者认为"育人"和"育己"同样重要,没有教师的发展,那么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就是"有限度的发展"。为此,学校要把优化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中之重,以"金字塔策略"为载体,以"多维度、多途径、全方位"培训思想为引领,探索出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正>教育发展,核心是学校发展。什么是学校发展?是不是学校规模(校舍、学生数)扩大了就是学校发展,或者学校董事会(股份制学校、社会力量办学)满意了就是学校发展?或者家长、学生满意了就是学校发展?或者教育质量提高了就是学校发展?等等。由此看来,对"学校发展"的内涵有待我们重新审视。学校发展需要资源支撑,尤其是在当前"穷国办大教育"的前景下,教育资源短缺,学校发展必然要面对"看得见"资源的竞争和对"看不见"资源的开发的现实。一、学校发展的资源基础(一)学校发展资源的竞争与获得学校获得教育资源的基础是社会交换,只有满足具有资源的利益主体关系人的需  相似文献   

20.
微课程是近年来学校课程改革中教师非常关注的课题。微课程是在"微格教学""微型课程""微课堂"和"微课"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课程形式。微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实践知识为本位,课程范型是整合课程,类型大多以隐性课程面目出现,其特点是碎片化的学习内容、零散化的学习时间,情境化的学习资源和无限制的空间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