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但其水环境受到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开发活动多重因素的影响而显得尤为复杂。文章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水环境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调控方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提出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要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统一监督,层层落实”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潮汐河网水环境数学模型评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珠江三角洲潮汐河网水环境数学模型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结果表明:该河网地区一、二、三维水动力与不质数学模型在稳定性、收敛性及模拟精度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而且提出了解决非线性项影响、河断面概化、潮汐动边界、自由表面非恒定运动以及不同维度模型之间的相互连接等难题的有效方法,但同时存在计算机耗时较多的缺点;在潮汐河网随机水质模型、污染物总量优化分配模型和区域水污染控制优化规划模型等方面也开展了探索性的  相似文献   

4.
张广才 《福建环境》1998,15(5):27-29
调查,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临临的七大问题及其危害,对珠湛列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生态环境宏观布局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探讨制定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中如何贯彻将环境规划列为首位,最后以环境为归宿的精神.作者认为宜将经济区进行生态环境宏观布局,建议分为三个带:1.滨海河口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港口带。2.中部河网区高技术-劳动密集型工业和三高农业带。3.北部干流区生态旅游城市和水源保护带。利用陆上和水上交通及高速信息公路,将三个带联系成为交通和信息同络系统,以广州市为龙头,深圳和珠海市为“窗口”,促使整个经桥区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达到2010年全省实现现代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与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认为统筹规划,按区域资料特点进行产业布局,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并在全区域内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的区域协调,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策。  相似文献   

7.
1996年9月3日至4日广州市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质量评价专业委员会组织丁中山大学、珠江水资源保护局、广州市公用事业设计院、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广州市农业环境监测站等单位的专家一行十五人,前往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的中山市,以其为代表进行城市与乡镇现代化建设中环境保护状况的考察.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引入“相对剩余环境容量”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并对重点城市之间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南水北调湖北库区水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调查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湖北库区水环境现状,分析了污染源排放与治理以及水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认为库区水环境问题较多,有半数支流水质不能满足中线工程要求,主要问题是COD_(Mn)与富营养化物质污染严重,个别河流还存在着重金属汞污染问题;污染防治的重点在于抓住轻工行业重点污染源与生活污水治理,从管理上推行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制度,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了解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地区水环境承载力发展状况,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社会经济、水生态环境、水资源3个子系统中选取19项指标构成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障碍度模型对2015年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的水环境承载力和障碍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平均值为0.507,整体表现适中,但区域性差异显著,深圳、珠海和广州表现最好,佛山、东莞和江门相对较差;从指标障碍度分析来看,人均水资源量以9.9%的障碍度均值成为全地区水环境承载力的首要障碍指标,各子系统障碍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分异性。根据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特点提出了提高其水环境承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和灰霾观测站气象资料,评价珠江三角洲地区2005-2009年灰霾污染程度,分析大气污染颗粒物与灰霾天气的关系,反映该地区居民灰霾污染暴露水平。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2005-2009年灰霾天气总体趋势为广州市稳中有降,东莞、深圳和肇庆三城市先升后降,每年灰霾天气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四城市灰霾天气污染水平均以等级指数2轻微灰霾天气为主,PM10、SO2和NO2,3种大气污染物与灰霾等级指数回归分析具有显著性的正相关效应。珠三角地区属于灰霾高发区,灰霾污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清单开发   总被引:28,自引:18,他引:28  
根据收集到的珠江三角洲非道路移动源活动水平数据,采用适合各类非道路移动源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方法和排放因子,建立了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清单.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非道路移动源排放SO2为6.52×104t,NOx为1.24×105t,VOC为4.54×103t,CO为2.67×104t,PM10为4.51×103t.其中船舶为最大的SO2、NOx、CO和PM10排放贡献源,分别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的96.4%、73.8%、39.4%和50.5%.在船舶排放源中,SO2、NOx、VOC、CO和PM10排放量的89.8%、81.8%、77.3%、79.5%和81.7%来自货轮和散装干货船.非道路移动源已成为该地区第三大SO2和NOx排放贡献源,分别占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源SO2和NOx排放总量的8.6%和13.5%.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气溶胶光学厚度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利用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的多波段太阳光度计数据反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对仪器定标方法和反演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以反演结果为基准,比对检验MODIS的AOD产品.分析表明:在使用Langley法进行仪器定标时,用迭代方法进行数据筛选处理,定标结果更为合理.统计结果显示:珠三角区域春季AOD值较大,秋夏季次之,冬季较小;4个站点AOD的季节变化特征具有一致性;珠三角区域AOD的年平均值大于0.7,气溶胶造成的到达地表的直接可见光辐射透过率衰减至少有50%一60%,造成严重的霾天气;从频率分布看,AOD值主要集中在0.4~0.6区间.4个站点的α值在1.2~I.6区间内所占的比例很高.频率分布类似,表明此区域内气溶胶粒子平均有效半径较小且较一致,同属于城市-工业型气溶胶类型;α与AOD没有明显的可辨析关系,通过样本统计和典型个例分析,表明区域内清洁与污染过程气溶胶粒子模态稳定,平均半径变化不大,粒子数浓度上的差别是产生消光效果不同的主要原因.以地面太阳光度计反演的AOD为基准,验证MODIS卫星遥感的AOD,结果表明,MODIS卫星遥感AOD在珠三角区域具有较好的量化精度,并初步建立珠三角区域卫星遥感AOD的订正公式.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5~202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资料、珠三角气象观测资料和臭氧监测数据,分析了西行热带气旋(A型)、东海转向热带气旋(B型)、近海影响热带气旋(C型)和远海热带气旋(D型)这4类热带气旋对珠三角臭氧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型热带气旋影响下,区域臭氧浓度超标频率变化不大;在B型热带气旋影响下,珠三角臭氧超标频率明显升高;在C型热带气旋影响下,区域臭氧超标频率有较明显的升高,但是升高幅度弱于B型热带气旋;D型热带气旋远离中国大陆,对珠三角臭氧浓度影响很小.当A型或C型热带气旋发生时,珠三角区域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MDA8)平均值的平均增幅在5μg·m-3左右,部分城市臭氧MDA8可能下降;B型热带气旋发生时,区域臭氧MDA8平均增幅为19μg·m-3,各城市臭氧浓度均明显增加,其中珠海、江门两市臭氧MDA8平均增幅较大,增幅超过了20μg·m-3.相对来说,珠三角西部城市臭氧浓度受热带气旋的影响更大.当发生B型热带气旋时,珠三角地区太阳辐射增强、日照变长、云量减少、气温升高和相对湿度降低,同时高空下沉气...  相似文献   

15.
为评估珠江三角洲水体中PCBs(多氯联苯)的污染水平及其生态环境影响,于2005年3月—2006年2月,采集并分析了珠江八大入海口水体中PCBs的残留状况. 结果显示,珠江八大入海口水体中ρ(PCBs)为0.19~7.04 ng/L,其中三氯联苯和四氯联苯占PCBs总量的70%以上,约40%的水样(主要为7—12月样品)ρ(PCBs)高于或接近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限值(2 ng/L). 组成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珠江入海口水体中PCBs的分布特征与我国#1PCBs及国外Aroclor 1242和Aroclor 1016产品相近,低氯产品#1PCBs及Aroclor 1242和Aroclor 1016可能是水体中PCBs污染的主要来源,而废弃电容器、沉积物再悬浮、大气沉降及废水处理厂排放等输入源是水体的重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6.
2006~2019年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趋势   总被引:12,自引:21,他引:12  
研究基于2006~2019年粤港澳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测网络数据,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Sen斜率法等统计方法计算了珠三角不同区域臭氧年际变化情况,并分析了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①2006~2019年珠三角平均臭氧浓度上升趋势显著(P<0.05),平均增长速率为0.80 μg·(m3·a)-1.2016年之后,臭氧平均增长速率为2.08 μg·(m3·a)-1,臭氧浓度增速加快.②珠三角臭氧浓度变化趋势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差异.中部地区臭氧年均浓度增加趋势显著,外围区域臭氧增加趋势不显著;臭氧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在夏季,其他季节变化趋势不显著.③珠三角臭氧变化趋势是由前体物和气象条件共同造成的,特别与NOx的浓度变化密切相关.2006~2019年珠三角中部区域NO2浓度明显下降,滴定效应减弱导致臭氧浓度增加;边缘地区NO2浓度变化较小,臭氧浓度未发生明显的改变.④随着前体物浓度的变化,珠三角臭氧生成敏感区的特征正在发生改变,VOCs控制区面积不断减少,协同控制区和NOx控制区面积逐渐增加,区域臭氧污染防治需要加强对前体物的协同控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系统分析珠江三角洲水环境水资源特点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按照确保水源与合理利用水环境容量并重的原则,提出了三角洲各城市的供水与污水控制的总体布局。这种按水系的整体性确定区域各城市水污染整治战略的方法,对经济开发强度大的地区是普遍适用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高度城市化的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频发,臭氧污染的非线性、区域性以及气象过程影响使臭氧精确防控面临巨大挑战.本研究利用臭氧源解析技术OSAT,分析不同传输通道下珠三角臭氧敏感区分布差异,量化城市间的臭氧传输贡献,并通过敏感性试验,探讨珠三角及典型城市的臭氧污染控制策略.结果表明,静风条件下,VOCs敏感区集中在珠三角中部城...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大气排放源清单与时空分配模型建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收集整理201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江三角洲”)各种大气人为源及天然源基础活动数据,以排放因子法“自下而上”为主计算多污染物排放量,并建立本地化污染物空间分配方案及基于行业排污特征的时间分配谱,构建了具备时空分布属性的区域性网格化大气源排放清单.清单结果显示,2012年珠江三角洲SO2、NOx、CO、PM10、PM2.5、VOCs和NH3排放总量分别为55.2万t、102.9万t、349.2万t、95.2万t、38.5万t、153.9万t和17.7万t. 固定燃烧源是珠江三角洲SO2和NOx的最大排放贡献源,其中电厂和锅炉分别贡献了35.0%和41.8%的SO2排放,以及28.2%和16.2%的NOx排放;VOCs的最大贡献源是过程源,其中家具制造、石油精炼、油气码头排放量总和占比为52.4%;扬尘源是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对PM2.5的排放贡献达42.3%;NH3的主要排放源为畜禽养殖和化肥施用源,两者排放量占比分别为50.7%和26.8%.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物空间与时间分布结果显示,高排放污染源主要集中于“东莞-广州-佛山”一带,呈半环带状结构分布;白天时段(9:00~20:00)的排放强度明显高于夜晚时段(21:00~次日8:00);夏秋季节(4~10月)的排放强度略高于冬春季节(11月~次年3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