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国煤矿职业危害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晖 《劳动保护》2006,(7):92-93
一.我国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现状目前,我国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严重,尘肺病患病率高发。煤炭行业职业危害主要包括粉尘、毒物、噪声、振动、高温高湿5大类,其中以粉尘危害造成的尘肺病最为严重。尘肺发病率高的原因,一是作业环境差,粉尘浓度普遍超标;二是接触粉尘工人多,患病人数总量大。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对23个省市1万6792个煤矿企业的调查统计,截至2005年,累计尘肺病例15万3027例,累计尘肺病死亡人数5万8681人,现患病例9万4346人。2005年新增尘肺病例5629例,尘肺病死亡人数2470人。其中,国有重点煤矿累计尘肺病例13万2011例,累计…  相似文献   

2.
尘肺 工人在生产劳动中吸入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称为尘肺。它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是一种严重的职业性疾病。尘肺病人身体衰弱,呼吸困难,十分痛苦。到目前为止,这种疾病在世界各国还没有理想的治疗办法。尘肺病不仅损害工人的健康而且给国家造成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也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尘肺病在成都铁路局某地的分布、发病率和病情进展等情况。方法对成都铁路局某地尘肺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28例尘肺病例中平均开始接触粉尘年龄25.4岁,平均接触粉尘时间14.40 a,尘肺病平均发病年龄54.8岁。平均寿命63.73岁,其中Ⅰ期尘肺病为84例,Ⅱ期尘肺病为88例,Ⅲ期尘肺病为56例。228例尘肺病例中,227例是矽肺。已故170例,占尘肺病例总数的74.56%。结论尘肺病发病率在成都铁路局某地呈下降趋势,随着年代的不同,劳动、生活等条件的改善,平均死亡年龄提高。  相似文献   

4.
虽然尘肺很早就是一种有代表性的职业病,但是近年来尘肺及尘肺合并症的患者,依然为数不少。防止粉尘危害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①降低粉尘的飞扬及暴露程度;②对从事粉尘作业的人员进行健康管理。 重要的是制定粉尘危害防止规程及尘肺法。劳动省于昭和63年(1985年)制订了  相似文献   

5.
Logistic回归模型在尘肺发病预测与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 L ogistic回归模型在尘肺发病预测与控制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建立粉尘作业工人的接尘工龄 (ET)、工龄平均浓度 (AEC)、粉尘毒性 (T)三因素与尘肺发病概率的回归模型。结果 :尘肺发病预测与控制的回归模型为 :P=1/ { 1+ exp[- (- 5.4 70 7+ 0 .0 94 7ET+ 0 .0 0 2 4 AEC+ 1.9784 T) ]} ,接尘工龄等三因素对尘肺发病影响的比数比分别为 :1.0 994 (ET)、1.0 0 2 4 (AEC)和 7.2 310 (T)。结论 :所建立尘肺发病预测与控制的回归模型与所研究人群的符合率较高 ,对今后预防尘肺发生的科学化管理与决策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工业国家粉尘危害及治理的历史已有百年之久,最早认识这一危害并进行治理的是英、德等国。但在50年代以前,尘肺研究与粉尘危害治理方面基本上没有取得进展。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美、英、德、法等主要工业国家,先后制订了包括防止粉尘危害在内的劳动安全卫生法,为这些国家的粉尘危害治理提供了基本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治理尘源为主的综合防尘技术取得显著进展,使粉尘危害治理水平迅速提高。一、治理水平的基本估计 50年代以来,主要工业国家尘肺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粉尘危害大体上得到了控制。目前,矿业,尤其是煤矿仍然是粉尘危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尘肺危险环模型的结构、原理,并以尘肺危险环模型为基础,从呼吸性粉尘危害程度分级、呼吸性粉尘监测与治理及呼吸性粉尘管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尘肺病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8.
盛海涛 《安全》2018,39(6):30-32
目前电焊烟尘职业病危害日益突出,电焊工尘肺发病率近年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为促进电焊工尘肺的预防,降低电焊烟尘对电焊工职业危害,本文探讨了电焊烟尘对焊工的危害及呼吸防护。在分析电焊烟尘职业危害和电焊工呼吸防护现状基础上,结合电焊烟尘粒径特点及粉尘过滤机理,提出了如何根据不同作业环境粉尘浓度选择防护口罩,更好的进行电焊烟尘呼吸防护,有效规范呼吸防护用品的使用,实现电焊烟尘职业危害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9.
煤矿呼吸性粉尘污染现状分析马骏,牛骏起,刘晓峥,张建伟(北京煤炭部职业医学研究所,北京102300)刘铁民(北京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29)我国煤矿工业一直采用瞬时的总粉尘浓度监测。众所周知,尘肺发病率与呼吸性粉尘浓度的关系密切,本文...  相似文献   

10.
煤工尘肺 煤矿开采过程中会 产生大量粉尘,煤工尘 肺,就是矿工长期吸入 生产场所的粉尘的结 果。 煤矿工人除接触煤 尘外,还接触矽尘以及 煤矽混合粉尘。由于这 些粉尘的性质不同,尘 肺类型也不同。我国根 据工人接触粉尘的性质 来确定尘肺的类型。单 纯从事采煤作业的工 人,主要接触煤尘,所 患尘肺称煤工尘肺;单 纯从事岩石巷道掘进作 业的工人,主要接触岩石粉尘,所患尘肺称矽肺;既从事过岩石巷道掘进,又从事过采煤的混合工种工人,因为长期接触煤和岩石两种粉尘,所急尘肺称煤矽肺。肺结核是矽肺最常见的并发症,从矽肺死者尸体检查看,结核并…  相似文献   

11.
呼吸性煤尘与尘肺的剂量-反应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6个煤矿3082名煤尘接尘工人,其中包括51名尘肺患者接尘资料,首先通过比例换算法,按总煤尘EIC/TWA为1.5、总煤尘TWA/呼吸性煤尘TWA为3.82,将总煤尘EIC转换为呼吸性煤尘TWA;再用寿命表法分析累计接尘量与尘肺发病的剂量-反应关系,得到回归方程logit=5.714lgd-18.902(r=0.939),采用区间估计法,得接尘30年尘肺累计发病率为1%时,呼吸性煤尘TWA为6.52mg/m3,对估算结果取1.2的安全系数,呼吸性煤尘接触浓度管理限值为5mg/m3。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粉尘职业危害现状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吸性粉尘及其中的游离SiO2是导致尘肺病的主要原因。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的研究结果,根据我国国情,加强对呼吸性粉尘控制技术的研究。同时,国内有关部门应尽早建立和完善呼吸性粉尘检测技术,加强监测制度和劳动卫生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起使经济投入和治理效果最佳的科学评价体系,将尘肺病的发生控制在尽可能低的水平下  相似文献   

13.
为了降低不同接尘经历劳动者的尘肺病风险,提出一种尘肺病风险评估方法.先进行粉尘种类识别、工作场所粉尘接触评估、劳动者累积接尘量评估,并确定粉尘与尘肺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进而将劳动者累积患病率的现值和增量值作为尘肺病风险评估指标,评估劳动者当前尘肺病风险、继续接尘后尘肺病风险、尘肺病风险增量、尘肺病风险增长率;最后以...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高原地区尘肺患者死因特点及其规律,对青海省1955—2005年间诊断的2 942例尘肺患者有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收集,并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青海省共有7种尘肺,其中矽肺和煤工尘肺占尘肺总数的93.88%。至2005年底,共有672例已死亡,尘肺病死率为22.84%。尘肺患者死亡年龄集中在40~49岁、50~59岁、60~岁组,占整个死亡总数的92.26%。平均死亡年龄为60.24岁,并且随着年代的推移而延长。尘肺患者平均寿命损失为15年。对死因分析后发现,前3位死因依次为:肺心病、尘肺和肺结核。探讨、分析及研究的结果表明,高原地区尘肺患者的首位死因为肺心病,提示在今后高原地区尘肺病防治工作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近年来欧洲国家新的粉尘卫生标准及其监测、管理方法,分析其制定粉尘卫生标准的经验,并与我国的粉尘卫生标准情况做了初步的比较,提出了建立我国新分级分类粉尘卫生标准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生产性粉尘是我国作业场所最普遍且严重威胁劳动者健康的职业有害因素,接触生产性粉尘引发的尘肺病是我国发病最高的职业病。为控制尘肺病的发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依据,我国已经进行了大量配套职业卫生标准的研制工作,同时,在生产粉尘健康危害评价、接尘人群的健康监护和呼吸防护用品研制方面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要达到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矽肺病目标,我们的尘肺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地质矿产部门粉尘危害及尘肺病的三级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地质矿产部门的粉尘危害的种类与强度以及对职工健康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尘肺病的三级预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金龙哲 《安全》2020,(1):1-6
为进一步解决我国作业场所粉尘职业危害问题,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践行《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本文采用资料分析、问卷调查、政策研究、专家咨询等方法,分析与梳理了我国作业场所的粉尘职业危害现状、尘肺病发病的主要特征、粉尘防控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分析与研究,提出加大防尘技术支撑机构建设力度、加强粉尘防治重点科技攻关、提高粉尘防治信息化水平以及职业健康人才队伍建设等粉尘危害防控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