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砾石为填料采用生物滤池法和以纤维束为填料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分别预处理沈抚灌渠污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在3.5h,控制气水比分别为5:1和4:1的反应条件下,砾石填料对COD和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3.9%和53.6%;纤维束软填料对COD和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7%和47.7%。前者对COD和NH3-N的处理效果都达到了预定要求,而后者对NH3-N的处理效果没有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2.
采用陶粒、沸石、活性炭填料合理组合作为曝气生物滤池的填料对高校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研究了组合填料生物滤池生物膜的培养,不同水力负荷、容积负荷和气水比对污水处理效率的影响,以及该生物滤池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采用组合填料生物滤池,接种挂膜培养周期为25d,在水力负荷为2.5m3/(m2·h),气水比3.5:1,组合填料生物滤池出水COD、BOD5、SS、NH3-N和色度平均值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高效生物亲合性填料应用于生物流化床的试验,选用规格为10×10×10(mm)的填料作为生物流化床的载体,其流化效果好、易挂膜、不随出水流失,投加填料后可大幅度提高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乳化液废水可生化性较差,为处理带来了很大难度。为解决混凝破乳后乳化液仍然存在的超标排放问题,采用自行设计的固定床生物接触氧化装置,使用生物载体聚氨酯填料,处理混凝后的乳化液出水。结果表明,室温下在进水COD浓度8. 35×10~3mg/L,曝气溶解氧含量5 mg/L,进水p H为7时,停留时间9天,最佳填料投配率50%及悬浮污泥浓度5 500 mg/L状况下,此装置出水COD去除率可达到95%。为了提高废水可生化性,采用3种自行研制的生物调节剂,并确定最佳使用量,结果表明在3号生物调节剂投加量为2. 97×10~(-3)kg BOD/L时效果最佳,达到相同COD去除停留时间减少至5天,最终处理后出水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控制项目限值》(GB/T 31962-2015) C级标准。该方法处理混凝后乳化液出水效果理想,配合生物调节剂的使用能提高废水可生化性,有效缩短反应的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5.
以鄂东区块采出水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水质特征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固定化微生物”曝气生物滤池的采出水COD和NH3-N的去除工艺,开展了3个阶段的现场试验进行COD和NH3-N去除效果的验证,同时采用GC-MS分析方法探究采出水中有机物氧化降解情况。试验数据显示:最终出水的COD、NH3-N均低于40,2mg/L排放指标要求,难降解有机物种类和数量大幅减少。其中,COD去除率从70%逐步提升至880%,且随水力停留时间(HRT)增加而不断提升;NH3-N去除率可稳定达到99%以上,远低于标准设定值2mg/L,且对HRT的调整不敏感。研究结果表明,以“固定化微生物-曝气生物滤池+活性炭吸附”为主体的工艺的处理技术,对鄂东区块采出水中的COD,NH3-N和难降解有机物均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将HRT调整至8h左右时,出水仍可稳定达标,此时的直接运行费用将降至1.40元/m3以下,较化学处理工艺处理费用低70%以上,实现了鄂东区块煤层气采出水的“低成本、 稳定达标排放”处理。  相似文献   

6.
厌氧水解—高负荷生物滤池处理城镇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厌氧水解-高负荷生物滤池是一种利用附着在塑料模块填料上的微生物系统对城镇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降解处理的绿色环保技术。厌氧水解池和高负荷生物滤池采用的塑料模块填料具有高空隙率、高附着面积、高布水性能和抗堵塞的优异性能,并无须回流。当厌氧水解池水力停留时间为4小时,生物滤池水力负荷为30米^3/米^2。日,该系统处理城镇污水的CODCr去除率达80-86%,BOD5去除率达85%-95%。SS去除率达85-95%,处理后出水上述各项指标均可满足国家二级生物处理排放标准的要求。与广泛运用的活性法处理系统相比,该技术可节约基建投资20%以上,节约能耗50%以上,同时还具有流程简单、管理方便、耐冲击负荷、剩余污泥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采用化学生物絮凝和悬浮填料移动床组合工艺处理城市污水。通过改变化学生物絮凝工艺中投加的混凝剂种类和投加量、改变悬浮填料移动床工艺中水力停留时间和气水比取得不同工况条件下各类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采用该组合工艺,当进水COD(89~319)mg/L,TP(1.24~4.26)mg/L,SS(44~240)mg/L,NH4 -N(14.7~36.3)mg/L时,出水可达到COD<50mg/L,TP<0.5mg/L,SS<20mg/L,NH4 -N<5mg/L。  相似文献   

8.
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炼厂浮选池出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设计的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炼厂浮选池出水,在每天进水容积负荷1.0 kg COD/m3,进水COD浓度600 mg/L,MLSS为900~5500 mg/L的条件下,无论活性污泥表现正常还是膨胀,过滤出水中COD均稳定地小于90 mg/L,处理效果好于目前炼油厂的合建式曝气池(容积负荷为0.5 kg COD/m3左右,出水COD100 mg/L左右)。试验运行期间,膜通量最高可达到42 L/m2·h。该工艺的技术关键是采用特殊流态来降低膜堵塞的膜生物反应器和优良质量的膜。  相似文献   

9.
高效生物滴滤塔处理化工污水含H2S恶臭气体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化工污水水解酸化池收集的现场恶臭气体作为实验气体,以陶粒、半软性塑料作为生物滴滤塔的填料,探讨了生物滴滤塔挂膜过程阻力变化和H2S气体脱除率关系,并以生活污水为营养液进行了连续实验.实验研究表明:在所选实验条件下,为使H2S出口浓度达到0.06mg/m^3,生活污水COD应维持250mg/L以下,SO4^2-浓度<1400mg/L.  相似文献   

10.
城市污水化学生物强化一级处理及后续脱氮中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殿海  吴军  周琪 《四川环境》2003,22(4):26-28
介绍了化学生物强化一级处理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及其出水的氨氮处理的中试研究。通过试验表明在较低的PAC投加量的情况下,化学生物强化一级处理仍然可以使COD和TP的去除率保持在60%左右。后续脱氮中试研究也表明,新型悬浮填料接触氧化工艺可以在较短停留时间的情况下,取得较好的氨氮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一种处理回用含油污水的新工艺,二期炼油污水深度处理中试研究表明,以炼油企业二级处理达标排放污水为处理对象,在使用该工艺处理水量为0.5m3/h、水力停留时间为1.49h 以及污水中COD、氨氮、石油类的浓度变化分别为44.07~102.13 mg/L、28.37~50.01 mg/L、4.10~6.77 mg/L时,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4%、96.1%、91.9%,其排出水质符合循环水补充水的水质要求。对该工艺进行了5.5h抗冲击实验,结果表明其抗冲击能力优良。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对炼油厂的外排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在曝气时间大于3h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降低COD、氨氮,伴随硝化反应的发生,出水的碱度也下降。当停留时间足够时,水气比对水中溶解氧的浓度影响不大,较低的有机物浓度成为微生物降解活动的限制因素。经过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后的污水的腐蚀速率反而升高,体现出微生物的腐蚀作用和硝化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生物膜的形成和水力停留时间及曝气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RT为6h,曝气量为0.6m3/h,进水COD和NH4+-N分别为240.2~298.7mg/L和29.1~68.9mg/L条件下,平均COD去除率为83%,NH4+-N去除率为95.1%。  相似文献   

14.
采用陶粒、沸石为滤料的曝气生物滤池对生物处理系统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回用,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气水体积比对污染物COD和NH3-N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8 h,气水体积比为3∶1的工况下,处理效果较好。稳定运行后,出水COD、BOD5、SS、NH3-N、TP和色度平均值分别为15.6 mg/L、3.2 mg/L、8.5 mg/L、1.24 mg/L、0.40mg/L和8度,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标准,出水可用于道路清扫、绿化等。  相似文献   

15.
取食品生产废水处理中试工程运行中现有的厌氧颗粒污泥进行活性抑制与恢复试验。通过慢性致毒与急性致毒作用的对比,分析酸性条件对颗粒污泥的抑制作用,研究颗粒污泥的耐酸性,并考察污泥活性恢复方法。结果表明:当进水pH=6.5,颗粒污泥活性受到轻微抑制,不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当pH值下降至4.5时,COD去除率和产甲烷量均趋于零。同时使用调节进水pH值、降低进水有机负荷、提高进水碱度以及调整水力停留时间等4种方法能有效恢复污泥活性,活性达到抑制前的80%左右。  相似文献   

16.
Treatment of low-strength soluble wastewater (COD approximately 500 mg/L) was studied using an eight chambered anaerobic baffled reactor (ABR). At pseudo steady-state (PSS), the average total and soluble COD values (COD(T) and COD(S)) at 8h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were found to be around 50 and 40 mg/L, respectively, while at 10h HRT average COD(T) and COD(S) values were of the order of 47 and 37 mg/L, respectively. COD and BOD (3 day, 27 degrees C) removal averaged more than 90%. Effluent conformed to Indian standards laid down for BOD (less than 30 mg/L). Reactor effluent characteristics exhibited very low values of standard deviation indicating excellent reactor stability at PSS in terms of effluent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mass balance calculations, more than 60% of raw wastewater COD was estimated to be recovered as CH(4) in the gas phase. Compartment-wise profiles indicated that most of the BOD and COD got reduced in the initial compartments only. Sudden drop in pH (7.8-6.7) and formation of volatile fatty acids (VFA) (53-85 mg/L) were observed in the first compartment due to acidogenesis and acetogenesis. The pH increased and VFA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longitudinally down the reactor. 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 (RTD) studies revealed that the flow pattern in the ABR was neither completely plug-flow nor perfectly mixed. Observations fro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SEM) suggest that distinct phase separation takes place in an AB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