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荆江分洪区1998年洪水转移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荆江分洪区1998年洪水期间安全转移的调查表明,叶然有分洪预案,但实际转移时仍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拥挤与混乱。完善分洪转移的组织与管理,已成为分洪区居民1998年转移后关注的焦点,分洪区居民普遍表现出对分洪洪水情不甚了解,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有关洪水的宣伟,提高区内居民的防洪意识,是荆江分洪区未来防洪减灾的重点工作之一,由于是国家为保护更重要的地区而主动分洪。对分洪区历分洪蒙受的损失给预某种形式的补偿已  相似文献   

2.
洪湖分蓄洪区启用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年长江供水对沿江大堤及分蓄区都是一场验,同时也使人们对一些老问题的严重性和新问题的紧迫性和加深了认识。本文就洪湖分洪工程存在的问题,特大洪水条件下分洪区启用时的口门位置及其分洪区启用前后的有关重要问题进行了,提出了相应对策。文中涉及的问题对其它分蓄洪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分洪区洪灾保险工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宗学 《灾害学》1991,6(1):9-13,41
本文从洪水过程的随机特点及防洪工作的实际需要等各个方面出发,阐述了在分洪区实行洪灾保险的必要性,结合国内外已有的实践经验,分析了这一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种洪灾保险费用计算方法,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这些方法是基本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分蓄洪区洪水演进数值模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介绍的二维非恒定流数值模型,采用无结构不规则网格,充分考虑了分蓄洪区内影响洪水演进的各种主要因素。通过1954年荆江分洪区实不则分洪过程的模拟验证,表明模型不仅计算精度显著提高,计算速度也大为加快,达到了为分洪调度指挥服务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曾刚  孔翔 《灾害学》1999,14(4):22-26
1998 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特大洪水具有洪水水位高、洪量大、历时长的特点, 这次洪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2 000 亿元。本文在长江上中游地区降水量总量及强度超常、长江上中下游洪水遭遇严重、分洪区没能发挥作用等洪灾形成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加大对影响长江流域灾变性气候的研究、调整江湖水系结构、加强区域间防洪的协调和协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美国防洪政策演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回顾了近300年来美国防洪战略转移的历史进程。美国陆军工程兵团曾根据国家防洪与发展航运的需要,实施“堤防万能”的防洪政策,然而,1927年的大洪水冲毁了“堤防万能”的神话,迫使国会通过1928年的防洪法,进行水库、行洪区、分洪区与堤防协调防洪。随着联邦洪水及其它灾害救济费用的不断攀升,促使美国颁布1968年的洪水保险法与1973年的洪水灾害防御法,实行洪水风险区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以减轻洪水灾害。1  相似文献   

7.
洪灾发生时的避洪转移问题是应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合理的避洪转移方案可有效降低洪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减少人员伤亡。以此为背景,针对洪水灾害发生时避洪转移路径寻优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道路等级、安置容量约束、避洪转移人口单元及转移过程中道路拥堵等因素的网络流避洪转移模型。同时以荆江分洪区为研究对象,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将模型计算结果与现有的避险预案对比,结果表明,模型规划的避险方案减少了原预案方案的转移耗时,缩短了转移路径距离,缓解了路段人流量。提出的避洪转移网络流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该模型同样适用于其他洪灾区。  相似文献   

8.
《灾害学》1991,(4)
〔理论·思路与争呜〕斜坡失稳的动力学分析······……牛志仁(1一1)分洪区洪灾保险工作初探···……徐宗学(1一9)略论地表物质坡移过程引起的灾害及其控制···……‘’‘”’‘’“”””””””“‘’‘’······……陈宝冲(工一14)自然灾害综合评价与分区···……张剑光(2一1)泥石流研究中的粒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赵惠林(2一6)地震前兆资料减灾信息的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9.
人工神经网络在鞍山城区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研究进展,分析了鞍山市区岩溶塌陷的主要影响因素,选取了“盖层结构、盖层厚度、含砾石粘土厚度、构造影响距、构造组合、灰岩富水情况、降落漏斗影响距、地下水径流强度、基岩类型、岩溶填充率、线岩溶率、居民点分布和人口密度“作为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指标;结合实际情况阐述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过程,得到了每个指标的权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评价手段对鞍山市岩溶塌陷危险性进行了区划。通过与历史岩溶塌陷点分布图的比对,验证了区划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0.
简要分析了转移、安置在应急管理与救灾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在分析转移、安置要素的基础上,结合灾害脆弱性分析提出了转移、安置规模和程度模型,讨论了人为决策影响因素对模型的影响,较好地体现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根据对转移、安置的发生进程的分析,提出了转移、安置分级的概念并进行了简单的分级,阐述了转移、安置中的资源需求。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当前转移、安置财政补助机制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上述模型和分级标准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水共处是我国行蓄洪区无可回避的现实,实现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防洪安全建设和区内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我国行蓄洪区现状及所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进一步从实施洪水保险,鼓励移民、产业结构高速等方面搪塞了保障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长江荆江分蓄洪区历史演变、前景和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水文资料、遥感影像信息和实地调查资料,分析了荆江分蓄洪区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分洪与发展的矛盾及其在未来长江流域防洪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运用基于GIS栅格数据的二维水动力洪水动态演进模型,对荆江分蓄洪区1954年的分洪过程进行了模拟和验证,模拟了不同分洪规划方案下的洪水淹没范围,水深和水位,并结合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定量估算了农户和农业的分洪可能损失。在分洪损失评估基础上提出了荆江分蓄洪区引导人口合理发展、促进土地有效利用、开展防洪教育、实施洪水保险和确保安全运用预案等减轻洪水损失提高运用机率的洪水风险管理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在建立1990-2000年“深圳-巴彦浩特“地理样带水旱灾害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样带1995、2000年两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样带水旱灾害的区域差异,及其与样带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关系.结果表明,样带水旱灾害呈现较强的南北差异,北方以旱灾为主,南方以水灾为主;土地利用结构对样带水旱灾害有较强的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复杂的县市有较高的水旱灾害发生率,而土地利用类型单一的县市则受水旱灾害影响较小.水灾主要出现在样带南部多种土地利用类型混杂的县市,特别是城镇建设用地比例较高的地区,水灾相对更为频繁;旱灾在缺乏灌溉水源且以耕地和草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域发生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淮河洪涝灾害的地貌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炯心 《灾害学》1992,7(1):45-50
本文试图从河流地貌学与历史地貌学的角度,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成因进行初步的分析。并从历史上洪涝变化趋势及其与河流地貌条件的关系分析讨论中提出治理淮河洪涝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40年自然灾害总况与减灾对策建议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马宗晋  赵阿兴 《灾害学》1991,6(1):19-26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大陆地震的频次和强度居世界之首,占全球地震能量的十分之一以上;台风登陆的频次每年达七次;旱、涝灾害,山地灾害,海岸带灾害连年不断;危及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安全相当严重。本文介绍了中国近40年自然灾害总况,现有的受灾害威胁的状况和防御能力,最后提出了监测、预报、抗灾、防灾、救灾和援建为要点的减灾系统工程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洪水风险图指导洪泛区及城市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树坤  沈振明 《灾害学》1991,6(4):26-31
本文就洪水风险图的概念、编制方法作了探讨,并介绍了黄河北金堤滞洪区等洪水风险图。最后就洪水风险图的应用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长江荆江分流河的河型及其洪灾防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长江荆江分流河的河道平面形态及其近百年来的演变特征、河道比降、河道沉积特征、地质背景和地貌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这些河道是一个统一的网状河流体系。对各主要河道的输水输沙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和洪水灾害特征进行了讨论,结合网状河流系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洪灾防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水利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角度阐述了防洪建设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产业.文中提出了未来洪灾损失具有逐步加大的趋势与特点。针对我国防洪现状,提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防洪建设必须超前发展,以及应采取的全面综合防洪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