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DEA分析方法,测度了成渝经济区2010—2015年的旅游发展效率;通过Malmquist指数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建立面板模型验证了旅游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强度。研究表明:成渝经济区综合效率总体呈现出波动中曲折上升的发展趋势,纯技术效率下降,主要依靠规模效率提升;2012年综合效率呈负增长,短时间内大量资源和技术的涌入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旅游发展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益于技术进步、规模效率的整体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对旅游经济的干预程度、产业结构、交通便利程度、城市化水平对旅游发展效率均有积极影响。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发挥政府旅游调控职能、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完善旅游交通体系、优化资源投放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刺激旅游消费需求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区域旅游发展差异是旅游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以淮海经济区各地级市2004—2014年国内旅游收入为数据基础,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变异系数、联系强度和GIS相关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淮海经济区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淮海经济区旅游经济差异总体上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阶段性特征,苏北、皖北、鲁南与豫东四大地区之间差异一直占据主要地位;苏北和鲁南地区的地区内部差异在逐步缩小,皖北与豫东在逐渐扩大。2淮海经济区国内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济宁、徐州、泰安和临沂四市形成的环形区域,皖北与豫东发展水平一直都处于较低水平,其他地区较为中等,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一圈一点一带一片"的特点。3淮海经济区两两城市间的联系强度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两极分化明显,东北地区的旅游联系强度远远超过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3.
运用引力修正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Ucinet 6.0软件分析长三角和珠三角旅游经济网络的空间结构和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呈现出中部、东部网络相对密集,西南部、北部稀疏的格局;珠三角网络空间结构呈现出东南部网络相对密集,西部、东北部稀疏的格局。2009—2014年长三角与珠三角节点的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网络密度总体增加,而中间中心度和节点重要度总体下降。2整体来看,长三角网络权力总体朝着失衡方向发展,珠三角网络权力总体朝着均衡方向发展;网络权力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长三角和珠三角网络权力层次结构明显、角色定位清晰、功能明确。针对旅游经济网络的空间结构和权力演变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运用引力修正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Ucinet 6.0软件分析长三角和珠三角旅游经济网络的空间结构和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呈现出中部、东部网络相对密集,西南部、北部稀疏的格局;珠三角网络空间结构呈现出东南部网络相对密集,西部、东北部稀疏的格局。2009—2014年长三角与珠三角节点的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网络密度总体增加,而中间中心度和节点重要度总体下降。2整体来看,长三角网络权力总体朝着失衡方向发展,珠三角网络权力总体朝着均衡方向发展;网络权力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长三角和珠三角网络权力层次结构明显、角色定位清晰、功能明确。针对旅游经济网络的空间结构和权力演变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样本,运用锡尔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等指标和偏离—份额分析法,实证研究了2009—2013年经济区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及地区差异。结果表明:自经济区成立以来,总体上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在逐年缩小,旅游市场集中度呈现出地域扩展态势,旅游地理集中度虽有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各地旅游总收入空间偏离主要取决于其内生的增长动力,部分城市旅游业单极化发展,旅游经济地区间不平衡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北京冬奥会助推了中国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冰雪旅游日益成为中国冬季旅游的主导业态,其可持续发展对健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百度指数,利用区域经济差异测算指标与地理探测器模型,详细梳理了北京冬奥会前后中国冰雪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1)时序演化方面,冰雪旅游网络关注度总体时序呈“倒V型”分布特征,具有4个峰值;网络关注度周时段呈现由“尖峰尖谷”向“尖峰平谷”的特征演变。(2)空间演化方面,省域尺度上,冰雪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分布态势,表现为自东向西逐渐衰减的空间特征;区域尺度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间的空间差异于第2周最为显著;区域内差异表现为中部地区集聚程度最高,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集聚程度最低。(3)影响因素方面,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数量、教育发展水平、网络发展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冰雪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演化格局的核心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体育因素和地理空间距离是次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加快旅游业驱动城镇化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构建旅游城镇化响应测度模型,分析了张家界旅游驱动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991—2015年张家界旅游驱动城镇化的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阶段性明显,但市辖各区县城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响应程度不同:武陵源区永定区桑植县慈利县;在旅游业驱动城镇化的影响因素方面,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旅游资源禀赋人均道路里程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相似文献   

8.
加快旅游业驱动城镇化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构建旅游城镇化响应测度模型,分析了张家界旅游驱动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991—2015年张家界旅游驱动城镇化的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阶段性明显,但市辖各区县城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响应程度不同:武陵源区>永定区>桑植县>慈利县;在旅游业驱动城镇化的影响因素方面,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旅游资源禀赋>人均道路里程>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相似文献   

9.
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与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研究了2004—2014年陕西省旅游经济时空演进格局演进规律。结果表明:陕西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程度不断增长并快速扩大,相对差异程度则平稳下降;在空间上目前呈离散分布,同时又表现出集聚趋势;旅游发展呈现中部发达、南北落后格局并较稳定。指出市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与区位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提出陕西省区域旅游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市空间经济联系模型、城市空间流模型与Arc GIS径向流等模块,探讨了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的等级、结构和功能异质性特征及其运作机理。结果表明:影响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结构异质性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群内次级城市与核心城市的空间距离,次级城市距离核心城市越近,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但距离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等级异质性明显,等级异质虽然有利于促进要素流的集聚和扩散,但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功能异质性表现复杂,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一体化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只有正视空间异质性现象,了解并掌握其运作机理,才能更好地推动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运用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方法分析了2003—2012年吉林省旅游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趋于稳定;旅游经济空间极化程度逐步弱化;旅游地带内差异与地带间差异缓慢下降,地带内差异是造成总差异的主要来源;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收敛与发散格局变化不明显。阐释了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体制环境对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实现旅游经济协调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旅游经济的空间结构对区域内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基于经典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理论,对中原经济区内30个地级市相互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进行量化,运用Ucinet 6软件对分析结果做可视化呈现,探讨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结果表明:省域边界等行政性因素是阻碍经济区内旅游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经济区内旅游经济网络呈现南弱北强的空间不平衡态势,区内旅游经济存在多核心节点城市。为了优化中原经济区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提出消除政策性障碍、协调经济区内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发挥核心城市优势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厦门市为例,采用季节性集中指数、周内分布偏度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等指标研究厦门市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厦门市旅游网络关注度年内分布相对集中,集中分布在夏季;周内呈现"工作日高、双休日低"的特点。分析节假日特征发现,网络关注度呈现"山峰"状,在节前持续上升,假期初期达到最高值,节后回落到稳定状态。(2)厦门市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福建省及周边省市,同时发现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趋于缓和。(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网络发达程度、社会人口统计特征、两地间经济联系、两地间距离等是影响厦门市旅游网络关注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以皖南旅游区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年和2013年公路交通网络和旅游经济发展数据,用最短时间距离建立交通通达性指数模型,利用引力模型对皖南旅游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皖南6市旅游交通可达性有所改善,区域空间格局相对稳定;2皖南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提升,合铜黄高速和沿江高速构成皖南旅游区主要旅游交通线;3皖南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不断强化,6市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增幅明显,由马鞍山、芜湖和池州组成的皖江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愈趋紧密。整体来看,皖南旅游交通可达性提升,旅游经济联系加强,表明区域交通网络建设与旅游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收集2005—2016年中国339个地市的旅游总收入,利用基尼系数、水平梯度、首位度等指标分析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由于各地区旅游资源丰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交通区位等因素的不同,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随着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但依然较大。(2)东、中、西3大区域内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呈减小趋势,东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最小,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区域差异相对较大,东部和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结构明显改善,中部地区改善幅度较小,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除个别省区外,各省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在减小,许多省区的区域旅游差异进入合理范围内。首位城市基本是省会城市,且大部分省区首位城市没有发生变化,二城市首位度和四城市首位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交通是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的桥梁,交通网络演化对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旅游发展较不均衡地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分析了2007—2019年区域内交通与旅游的演变特征及二者关联耦合,揭示了区域旅游一体化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交通可达性水平以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并由“京津”核心演变成以“京津廊保”为核心。②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呈网络化趋势发展,且具有显著的空间近邻规律;联系总量空间差异显著,但差异不断缩小。③交通网络对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及区域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演变有较大影响,二者关联耦合作用逐渐增大;区域旅游一体化历经了核心集聚模式、核心边缘拓展模式和多中心辐射发展模式。④区域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一般,交通可达性对旅游发展作用未完全释放。提升中心城市两翼次区域的交通建设,加强政府主导与合作创新,增强中心城市的引导辐射和建立多元化旅游协作方式,将有利于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向动态均衡模式优化。  相似文献   

17.
武汉对外经济联系腹地变动与都市圈范围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55年来,武汉对外经济联系的影响范围不断发生变化,受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对外经济联系程度、周围城市空间竞争影响明显。构建经济联系量模型,揭示出武汉市对外经济联系作用明显加强;存在主要联系方向,表现出较强的时间惯性;地域空间分布上受距离衰减律作用呈圈层结构分异,以武汉为中心形成3个等级圈层。运用断开点公式,揭示出武汉市经济辐射空间受到周边大城市不同程度的空间竞争挤压,腹地范围逐渐减小。依据都市圈层阶结构、区划完整、动态发展、区域平衡等原则,综合中心城市实力、区域发展背景、空间要素与流量等因子,通过构建经济联系强度模型,结合空间流量实证算法,界定武汉都市圈域范围:核心圈层("1 8"都市圈)、外围圈层(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安徽部分相邻县市)。  相似文献   

18.
以流空间为视角,以旅游景区分布为基础,借助Arc GIS分析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网络空间结构和节点等级体系。结果表明:1受高、中、低强度旅游流影响,城市旅游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变为"T字形→三角形→倒梯形→多边形"结构,由中心向边缘拓展进而覆盖所有区域;区域内东南部网络密集、西北部稀疏;旅游流强度整体偏弱。2高等级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网络涉及面最广、指向性最强。哈尔滨、牡丹江、大庆、伊春、齐齐哈尔作为网络的端点与控制性节点,占有支配地位。3城市旅游网络节点表现为四个层级:区域旅游网络联系的中心、次中心,地方旅游网络联系的中心、一般节点。4区位交通条件、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导向四大因素共同推动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网络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19.
基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同关系,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三者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和面板Tobit模型测算2005—2020年云南省及其16个州市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区域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整体上,云南省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和协调度都呈现上升态势,但三者水平还需提高,云南省三大系统的相互作用程度逐渐增强,耦合类型的空间差异性逐渐变小;(2)三者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性较为明显,表现出滇中>滇西>滇南>滇东的分异特征,协调度增长速度以保山市、临沧市和文山州最高;(3)总体基尼系数逐渐缩小,各区域之间以及区域之间城乡差距仍然是构成云南省基尼系数变化的主要原因;(4)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能力、对外开放水平以及旅游活力大体上对于云南省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产业二元性结构水平则不利于三者的协同发展,影响三者耦合协调度的因素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从综合效益最优视角探究区域旅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内涵及其演化特征,对旅游城镇化转型提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基于旅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修正的引力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7—2019年大湘西旅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差异特征、联系强度及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大湘西区域旅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化特点显著,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格局。②区域差异在缩小,怀化市和张家界市的县区是差异缩小的重点区域。③联系强度随时间明显提升,联系网络呈密集化趋势和非均衡性,以武陵源区、吉首市和鹤城区为代表的县区间高质量发展联系密切。④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业发展状况是显著影响因子,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因子的协同效应最突出,民生改善状况与城镇化水平、城乡差距程度的交互作用强度随时间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