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晋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引力模型分析了2000—2018年晋中城市群县域单元可达性水平及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晋中城市群县域单元的可达性水平显著提升但地域分布不均衡,受地形和距离因素的影响存在"断崖式"梯度变化和"中心高、边缘低"的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2)晋中城市群县域单元的经济联系强度持续增强,其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显著的廊道指向特征和行政区指向特征。(3)晋中城市群核心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不同县域单元对外经济联系能力差异较大,但城市群内部的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2.
基于夜间灯光和社会经济数据,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标准差椭圆、位序—规模法则、局域空间自相关和修正引力模型等分析方法探究了1998—2018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城市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内各城市夜间灯光平均强度显著增长;城市体系空间分布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的演变格局,城市连通性愈加增强;各城市群空间形态均呈扩张趋势,关中平原城市群空间增长最为明显。②城市规模体系首位度逐渐减小,城市规模结构逐渐趋向于合理的位序—规模分布。③综合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内局域空间自相关结果,成渝城市群城市发展较快,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空间辐射能力不断增强。④城市群间空间关联强度显著增强,成渝城市群逐渐发展为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的核心,但城市群间空间关联强度在逐渐增强的同时不平衡性问题愈发明显。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强化城市间空间联系能力、加快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水平、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重点发挥成渝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交通是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的桥梁,交通网络演化对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旅游发展较不均衡地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分析了2007—2019年区域内交通与旅游的演变特征及二者关联耦合,揭示了区域旅游一体化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交通可达性水平以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并由“京津”核心演变成以“京津廊保”为核心。②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呈网络化趋势发展,且具有显著的空间近邻规律;联系总量空间差异显著,但差异不断缩小。③交通网络对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及区域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演变有较大影响,二者关联耦合作用逐渐增大;区域旅游一体化历经了核心集聚模式、核心边缘拓展模式和多中心辐射发展模式。④区域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一般,交通可达性对旅游发展作用未完全释放。提升中心城市两翼次区域的交通建设,加强政府主导与合作创新,增强中心城市的引导辐射和建立多元化旅游协作方式,将有利于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向动态均衡模式优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熵值法测算得到经济韧性指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多种面板回归模型探究我国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经济韧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表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②二者协同关系呈现稳中有升态势,但核心城市和边缘城市的相对差异逐渐扩大。③经济韧性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边缘地区经济韧性对经济质量的作用效果更强。因此,长三角地区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城市内外产业联动发展,以推动经济稳定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关中城市群46个城镇之间的公路和铁路客运交通流数据,在多源交通流融合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关中城市群城镇空间联系格局与网络结构进行测度。研究发现:(1)关中城市群城镇空间联系整体上呈现西安—宝鸡"双中心—辐射"格局,局部上"扇形、放射状"空间联系结构较发育;(2)关中城市群网络发育水平较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不均衡性,总体上东部城镇对城市群网络的影响力强于西部城镇;(3)关中城市群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城镇具备对网络的支配作用和"掮客效应",边缘城镇的"中介效应"不显著;(4)关中城市群网络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受地形条件差异、交通路网建设、城镇发展水平、行政边界壁垒4个方面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度城市综合实力、构建城市创新体系,结合城市经济发展不一致指数,探究城市创新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效应。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城市群创新能力差距大,高等级创新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其中北京市"虹吸效应"显著,天津市次之,河北省石家庄、保定、唐山科创能力在本省内较高。②城市群内部资源配置不均,城市间联系较弱,中心城市周边区域"岛、洞"现象明显。据此,提出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区域间资源整合的发展策略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流空间为视角,以旅游景区分布为基础,借助Arc GIS分析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网络空间结构和节点等级体系。结果表明:1受高、中、低强度旅游流影响,城市旅游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变为"T字形→三角形→倒梯形→多边形"结构,由中心向边缘拓展进而覆盖所有区域;区域内东南部网络密集、西北部稀疏;旅游流强度整体偏弱。2高等级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网络涉及面最广、指向性最强。哈尔滨、牡丹江、大庆、伊春、齐齐哈尔作为网络的端点与控制性节点,占有支配地位。3城市旅游网络节点表现为四个层级:区域旅游网络联系的中心、次中心,地方旅游网络联系的中心、一般节点。4区位交通条件、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导向四大因素共同推动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网络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8.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建立了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时空演化和结构形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和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时空演变模式.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将长期处在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中,其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差异较大,空间格局的演变虽然以集聚型极化发展为主,但是扩散力量正在不断增强,其空间格局形态也逐渐由集聚型向扩散型演变,表现为集聚与扩散并存的空间格局形态.  相似文献   

9.
选取中原城市群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获取2011—2015年五年间表征各城市相互关注程度的百度指数数据,计算信息流强度、信息流总量、相对关注度、点度中心度等指标,分析了流空间视角下的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特征。分析发现:1五年间,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总体稳定性增强,城市间的信息交流日益密切,彼此联系不断增长。2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呈现出明显的"一核一轴线"态势。"一核"是指以郑州为中心,"一轴线"是指郑州、洛阳、开封三个城市在东西方向上形成的轴线,轴线区域的城市在城市网络层级中的地位较高,城市间联系较强。3除了"一核一轴线"外,其他城市在城市网络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基于旅游视角,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修正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分析了哈大高铁影响下沿线区域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哈大高铁削弱了沿线区域的极化作用,强化了核心旅游区域的扩散作用,核心旅游区域呈现出均衡化发展,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差异正逐渐缩小。哈大高铁开通前,旅游空间结构呈点状模式,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形成了单一的旅游中心—旅游腹地体系的空间结构。高铁开通后,各要素向高铁沿线集聚,推动了沿线四大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作用,集聚程度由单核心集聚转变为核心区集聚与整体稳定扩散,旅游空间结构由点状模式向链状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1.
借助城市流模型,定量分析了"4+1"滇中城市经济圈内城市间的经济互动联系。结果表明,该经济圈处于发育初期,总体城市流强度较弱;各城市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差距较大,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与城市流强度要远高于其他城市;昆明、曲靖两市总体经济实力较强,但对外辐射带动能力不足,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该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21年中国Top100的房地产企业总部及分支机构信息,通过链锁网络模型和空间网络分析,探讨了我国房地产企业服务网络的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结果发现:①我国房地产企业网络呈东密西疏,"京—沪—广—蓉"的菱形主干结构明显,并通过邻近扩散和远程跃迁形成房企资源的城际流动通道。②房地产企业总部集聚于大城市和国家级城市群,分支则相对分散且覆盖众多的三四线城市。③房地产企业服务能力强的城市集中于少数高能级和经济发达城市,其中,上海市第一,随后为成都市、北京市、南京市、苏州市、武汉市、重庆市、广州市。④长三角城市群房企服务能力最强,珠三角次之,房企资源分布呈多中心布局态势;京津冀与成渝城市群发展不均衡,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大于带动辐射;中西部城市群的房企资源极化于首位城市。  相似文献   

13.
以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区,选取2004年和2014年两个截面数据,构建服务业综合实力指标体系,从联系强度、服务功能和竞合关系三个角度出发,借助引力模型、城市流模型、地缘经济关系模型对关中城市群服务业空间相互作用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关中城市群联系强度逐年增大,地区差异较大,呈现出以西安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2)服务功能差异较大,外向服务功能高度集聚于中心城市,城市流强度也较大,外围城市服务业外向性较差;(3)竞合关系在与中心城市之间以互补型关系为主,外围服务业欠发达城市之间竞争型关系占主导,整体上向竞争与互补不确定型演变。  相似文献   

14.
以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区,选取2004年和2014年两个截面数据,构建服务业综合实力指标体系,从联系强度、服务功能和竞合关系三个角度出发,借助引力模型、城市流模型、地缘经济关系模型对关中城市群服务业空间相互作用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关中城市群联系强度逐年增大,地区差异较大,呈现出以西安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2)服务功能差异较大,外向服务功能高度集聚于中心城市,城市流强度也较大,外围城市服务业外向性较差;(3)竞合关系在与中心城市之间以互补型关系为主,外围服务业欠发达城市之间竞争型关系占主导,整体上向竞争与互补不确定型演变。  相似文献   

15.
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作为一种存在省级行政壁垒的空间组织单元,对其进行空间经济效率研究对推进我国城市群战略实施和进一步优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哈长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和经济效率建立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分析哈长城市群近十年的空间经济效率特征。结果表明:哈长城市群城市之间联系愈加紧密;空间相互作用对效率影响效果最明显,相互作用指数持续增加,但空间经济效率呈现下降趋势,印证了行政壁垒对空间经济效率提升的阻碍作用;在总体空间经济效率下降的大趋势下,空间结构对劳动生产率这一单一指标的提高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县域为研究基础,以人均GDP、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纯收入作为评价指标,以滇中城市群42个县域为研究对象,借助Geoda和Arc GIS等分析技术及空间统计分析法研究了云南省滇中城市群2002—2011年的经济时空差异格局。空间自相关方法对经济空间结构的全局演变和局部演变的研究表明:2002年以来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呈现以昆明为中心,以昆明—曲靖、昆明—玉溪、昆明—楚雄为轴线,呈放射状发展模式,带动滇中城市经济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模型,将辽宁省14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城市的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①全省整体集聚和辐射作用较强,现已形成"沈阳—大连"双强局面和"沈阳—阜新"两极分化现象;②城市内部产业各部门分配差异较大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③大部分城市的对外综合服务能力与总体经济实力两者之间不协调统一;④空间结构分布上形成以沈阳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以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117个城市数据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经济重心分析法结合城市流强度分析法,对经济圈城市发展水平、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城市发展联系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泛珠三角经济圈各城市间的发展水平差距极大,呈明显的空间分异;区域经济重心整体向西北方向偏移,经济圈各区域间的城市发展差距逐渐缩小;经济圈整体对外联系能力增强,但城市间的对外联系能力差异明显,泛珠三角经济圈未来发展格局应基于现实发展特征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区域间联系的空间障碍不断被新的交通、通讯技术手段克服,各种流在城市与区域空间高速流动,形成了紧密的关联网络,流空间应运而生。其中,客流凭借其良好的表征能力成为刻画区域网络格局的常用手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采用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不对称性等指标对川渝城市群陆路客运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川渝陆路客流网络总体呈现出显著的"T"字型结构;(2)重庆市陆运客流网络的辐射范围与其行政区划范围不一致;(3)泸州市未来在成渝合作中的地位不容小觑;(4)铁路客流网络发育与公路客流网络相比欠发达;(5)公路客流网络与工业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铁路客流网络与经济总量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流产业基本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经济基础理论,对1991~2001年间我国各省区物流产业基本经济活动部分进行了实证分析,从省际差异、东中西部差异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区域物流产业基本经济活动的省区差异:在时间维度上区域差异呈逐步扩大趋势,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较明显的沿海指向性和交通指向性,并以此分析归纳出我国物流产业基本活动的"四区(物流集聚区)一带(物流集聚带)"空间格局特征,进而得出其基本经济活动强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物流需求程度、科技水平、区位条件、交通等基础设施、政策及历史发展作用紧密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