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基于DPSIR模型构建雾霾治理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分析京津冀城市群2004—2016年间雾霾治理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2004—2016年间,北京市和天津市的雾霾治理效果显著,其余11个城市的雾霾治理水平仍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2004—2016年间,京津冀城市群雾霾治理指数总体呈现"N"型上升趋势;在2004年和2016年对京津冀城市群雾霾治理绩效产生较大作用的主要是状态维度、压力维度和响应维度;在2004—2016年间样本城市各维度雾霾治理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区,选取2004年和2014年两个截面数据,构建服务业综合实力指标体系,从联系强度、服务功能和竞合关系三个角度出发,借助引力模型、城市流模型、地缘经济关系模型对关中城市群服务业空间相互作用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关中城市群联系强度逐年增大,地区差异较大,呈现出以西安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2)服务功能差异较大,外向服务功能高度集聚于中心城市,城市流强度也较大,外围城市服务业外向性较差;(3)竞合关系在与中心城市之间以互补型关系为主,外围服务业欠发达城市之间竞争型关系占主导,整体上向竞争与互补不确定型演变。  相似文献   

3.
以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区,选取2004年和2014年两个截面数据,构建服务业综合实力指标体系,从联系强度、服务功能和竞合关系三个角度出发,借助引力模型、城市流模型、地缘经济关系模型对关中城市群服务业空间相互作用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关中城市群联系强度逐年增大,地区差异较大,呈现出以西安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2)服务功能差异较大,外向服务功能高度集聚于中心城市,城市流强度也较大,外围城市服务业外向性较差;(3)竞合关系在与中心城市之间以互补型关系为主,外围服务业欠发达城市之间竞争型关系占主导,整体上向竞争与互补不确定型演变。  相似文献   

4.
以云南省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云南省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采用主成分和GIS分析方法进行了城市中心性的地理空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中心性空间扩展体现了以昆明市为中心向外围延伸的多方向性,综合因子影响下的城市空间分布构成了云南省当前城市的基本空间格局;呈现"一核多极"的城市空间格局和"核心—环核心—外围"城市圈层结构;从城市群组角度看,呈现"核心—外围"的城市群空间格局,对进一步认识云南省城市中心性和优化空间布局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适应性.开发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一种空间形式,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演进有着重大影响.开发区建设成为芜湖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从开发区布局建设对芜湖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即导致城市空间增长、城市形态变化及城市地域结构变化等方面阐述了开发区与芜湖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的DMSP/OLS稳定夜间灯光数据以及2016年的Landsat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对兰白西城市群的城镇建成区进行提取,并采用扩展强度指数、外部形态紧凑度、空间关联模型,对其空间扩展过程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群向心集聚的空间扩展趋势明显,呈现出以兰州、西宁为主要增长极的"核心—外围"空间格局。城市群内部各城镇空间扩展"外部延伸"和"内部填充"并存,在不同时期扩展的方式不同,其外部形态紧凑度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尽管城市群空间扩展出现了扩散势头,但向心集聚的扩展模式依然是城镇空间扩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7.
开发区是区域经济系统的重要节点,是促进区域转型的重要动力。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等方法,从地理空间、发展空间、产业空间分析2009—2015年湖南省开发区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开发区地理空间分布由集聚向均衡演变;(2)开发区发展空间总体呈南北集聚分布同时存在扩散趋势,局部上湖南省开发区发展空间呈现出以长株潭为核心的单中心高地与多增长点并存的空间格局,同时部分地区的集聚存在转移变化;(3)各类型的开发区在特定区域出现空间集聚,整体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格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开发区呈多中心扩张,而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则分布变化不显著,呈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8.
利用合肥市1997年、2001年、2005年、2009年、2013年和2017年遥感数据源,提取相应年份的城市建成区扩展信息,从扩展速度、扩展强度、紧凑度、分形维数、城市建成区扩展弹性指数和空间重心转移等方面对城市空间演化时空特征进行分析,选取14个指标构建主成分模型,结合城市发展背景,研究城市空间演化驱动力机制,同时利用多元回归模型预测合肥市未来建成区面积。结果表明:合肥市城市扩展速度与强度均保持较快增长,城市整体向外部不断扩张,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但城市空间扩张与人口处于不协调的发展模式;经济、人口、交通和政策为城市空间演化主要驱动力;合肥市建成区面积保持较快增长,迅速扩张型城市未来空间扩展模式应以多中心扩展模式为主,进行以轴向发展为主的多中心城市结构的转变,同时注重城市空间的内涵式更新。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复合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结合GIS对2005、2010、2015和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各城市发展质量普遍提升,空间格局由“京—津双核心”向“京—津—石弱三核心”转变,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发展差距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其他方面发展不协调;(2)空间相关关系反映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水平相对较低,且京津冀南部与中东部发展差距较大。由此提出促进城市发展质量子系统协调、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坚持生态文明导向及同数字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重庆市南岸区2000年、2004年、2007年、2010年、2014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在利用Arc GIS对城镇建设用地进行提取的基础上,运用象限分析法和扩展指数分析城镇建设用地在时空上的扩展特征;建立DEA模型,利用Mat LAB计算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经济效益;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和DEA预测2026年南岸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2000—2014年南岸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在空间上扩展的大小关系是:西南>东北>正西>西北>正东>正南>正北>东南方向,期间面积增加1938.29hm2;2000年和2014年城镇建设用地经济效益有效,2004年、2007年和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经济效益为无效,预测出2026年南岸区城镇建设用地经济效益有效。研究结果为南岸区和重庆市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建设用地的合理扩展和经济效益的有效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重庆市南岸区2000年、2004年、2007年、2010年、2014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在利用Arc GIS对城镇建设用地进行提取的基础上,运用象限分析法和扩展指数分析城镇建设用地在时空上的扩展特征;建立DEA模型,利用Mat LAB计算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经济效益;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和DEA预测2026年南岸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2000—2014年南岸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在空间上扩展的大小关系是:西南东北正西西北正东正南正北东南方向,期间面积增加1938.29hm2;2000年和2014年城镇建设用地经济效益有效,2004年、2007年和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经济效益为无效,预测出2026年南岸区城镇建设用地经济效益有效。研究结果为南岸区和重庆市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建设用地的合理扩展和经济效益的有效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于石武高铁沿线13个地级市2005—2016年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实证分析了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房价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铁建设对沿线城市房价的影响显著,并且在5%水平上显著提升沿线城市房价,而高铁开通对沿线城市房价造成的影响并不显著;(2)在城市规模方面,高铁建设对沿线中小城市的房价提升作用显著,而高铁开通对大、中、小城市房价影响并不显著,且对中小城市房价为负向影响;(3)在地域差异方面,高铁建设对沿线中部城市房价的提升作用较显著,而高铁开通对东部、中部城市房价影响并不显著,且高铁开通对中部城市房价为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圈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数据为基础,采用分形维、形状指数和紧凑度等指标,结合GIS分析方法,分析了1990年和2000年武汉市城市圈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武汉、黄石、荆州等老城市的空间形态分形维较高,形状指数大,城市空间形状的紧凑度较差;而潜江、随州、仙桃等城市分形维相对较低,形状指数较小,城市紧凑度较好。在总体变化趋势上,武汉城市圈城市空间形态不断扩展与蔓延,边界趋向于破碎,城市内部空隙逐渐增多,城市形态轮廓趋于复杂化,城市形状紧凑度逐年下降,城市建设用地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4.
构建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与健康距离模型对山东省2000—2016年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山东省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总体上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式演变趋势,各子系统失配度演变特征各异。(2)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空间上呈自西向东递减的梯度格局,空间过程遵循低水平双核(2000—2004年)→较低水平板块(2006—2008年)→较高水平双核(2010—2012年)→较高水平板块(2014—2016年)的演变轨迹。(3)师资结构配置状况、师生结构比例和经费投入的高低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师资结构子系统的作用效应最强,其次为师生结构与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15.
选取2013—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11市大气主要污染物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粤港澳大湾区大气污染的空间关联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大湾区城际大气主要污染物的空间关联均呈现出较典型的网络结构特征。②城际大气污染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和空间溢出,各城市空间联系越来越密切。③大湾区大气污染空间网络具有稳定性特征,PM2.5和SO2的空间溢出得到有效控制,而PM10和NO2的空间溢出具有长期稳定性。④珠海、佛山、惠州、中山在大湾区城际大气污染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⑤各城市在大气污染空间网络中存在明显的非均衡地位。  相似文献   

16.
利用信息熵模型和偏移—份额模型测度分析了四川省18个城市2002—2016年用地结构变化的时空特征。基于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分析了城市用地效率的变化规律;基于STIRPAT模型,构建了用地结构对用地效率影响的扩展模型,并分析了结构对效率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生活用地、生产用地、生态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和绿地在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中占额分配率的不同,对城市用地效率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考虑以低碳转型推动区域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高质量发展,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充分现实意义。本文以三批低碳城市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4—2019年中国272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双重差分法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低碳试点政策影响城市大气环境的作用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低碳试点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较非试点城市得到提升,经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2)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低碳试点政策对地级市和非资源城市大气环境的改善效应更为显著;相较于特大城市和小城市,大中城市更有利于放大低碳试点的政策效应。(3)机制分析发现,低碳试点政策通过减排溢出效应、绿色创新效应和外资限流效应促进试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提升。(4)低碳试点城市的大气环境改善效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试点邻近城市的大气环境因此得到治理。  相似文献   

18.
利用演化经济地理思维构建旅游酒店空间演化的理论框架,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2001—2019年凤凰古城旅游酒店空间演化的总体特征及影响因素,揭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酒店空间格局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酒店空间演化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受历史、社会和经济变化“三轮驱动”,旅游酒店空间辐射作用由一级集聚中心向邻近次级集聚中心靠近,对城市边缘区的扩散力尚弱。(2)凤凰古城旅游酒店空间格局呈现显著集聚特征,热点区域所在街道单元为沱江沿岸的历史街区,呈现由沱江中游向上下游扩散的趋势,形成“首尾疏、中间密”的格局;旅游酒店空间演化过程经历了萌芽阶段(2001—2007年)、发展阶段(2008—2012年)以及涌现阶段(2013—2019年)。(3)在历史选择基础、城镇用地限制、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等因素的共同约束下,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结合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实现生态空间景观化、生活空间商用化和生产空间旅游化,改变旅游酒店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关中城市群46个城镇之间的公路和铁路客运交通流数据,在多源交通流融合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关中城市群城镇空间联系格局与网络结构进行测度。研究发现:(1)关中城市群城镇空间联系整体上呈现西安—宝鸡"双中心—辐射"格局,局部上"扇形、放射状"空间联系结构较发育;(2)关中城市群网络发育水平较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不均衡性,总体上东部城镇对城市群网络的影响力强于西部城镇;(3)关中城市群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城镇具备对网络的支配作用和"掮客效应",边缘城镇的"中介效应"不显著;(4)关中城市群网络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受地形条件差异、交通路网建设、城镇发展水平、行政边界壁垒4个方面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芜湖市城市用地扩展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芜湖市1990年、2000年两个时相的遥感影像进行城市土地利用解译,提取城市新、旧建成区区块用地,通过GIS软件提供的空间统计分析功能,对城市用地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分析与描述,从而揭示城市用地及其扩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芜湖市用地扩展呈现明显中心圈层式蔓延和轴向集中性扩展规律的模式.作者提出了城市用地扩展中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