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从旅游绿色增长、绿色财富、绿色福利3个维度,综合构建兼顾质量、效率与协调的旅游产业绿色发展理论框架,并运用熵权法、空间相关性分析、耦合协调度及地理探测器对中原城市群2015—2020年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上升,且内部表现出一定的协同演进态势;(2)区域上呈现“西部>中部>东部”的空间分布,形成了西部高值集聚和东部低值集聚的两极分化格局;(3)旅游产业绿色发展内部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与其综合发展水平基本吻合;(4)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绿色生产、产业结构升级、旅游经济绩效、游客体验性福利对其产生显著影响,且作用程度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2.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研究对象,选取相应的测度指标,基于面板分析及空间分析方法,对2014年云南省各市州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空间上看,云南省城镇化水平不高,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非均衡性较显著,呈现出以昆明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特征;(2)从城镇化指数对比来看,除省会昆明外,其他市州都属于人口滞后型城镇化,以丽江、迪庆、德宏地区最为明显;(3)从各市州耦合协调度来看,除昆明为高度耦合时期外,其他大部分为一般耦合时期,少部分地区正处于拮抗时期向一般耦合时期过渡。针对存在的问题,云南省各市州应坚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均衡发展,并结合各市州的区位、资源、经济和发展水平差异,制定相应的政策,以科学合理地推进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运用熵值赋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测算了河南省各地级市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数,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与分析了各地级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的耦合协调等级与演变情况。研究表明:(1)城市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区际差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层级呈现区域发展不均衡,且发展层级的极化效应愈加明显。(2)2006—2015年河南省城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的整体耦合协调度均为濒临失调型,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的整体协同效应较前期有所减弱。(3)在空间集聚形态方面,协调度水平呈现出豫西豫中豫南豫东豫北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4.
基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同关系,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三者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和面板Tobit模型测算2005—2020年云南省及其16个州市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区域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整体上,云南省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和协调度都呈现上升态势,但三者水平还需提高,云南省三大系统的相互作用程度逐渐增强,耦合类型的空间差异性逐渐变小;(2)三者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性较为明显,表现出滇中>滇西>滇南>滇东的分异特征,协调度增长速度以保山市、临沧市和文山州最高;(3)总体基尼系数逐渐缩小,各区域之间以及区域之间城乡差距仍然是构成云南省基尼系数变化的主要原因;(4)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能力、对外开放水平以及旅游活力大体上对于云南省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产业二元性结构水平则不利于三者的协同发展,影响三者耦合协调度的因素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为探寻中国西部地区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其数字化影响,采用2012—2021年中国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ESDA方法、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体育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上高于体育产业,二者有较高同步性;(2)西南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地区,四川、陕西和云南位于发展前列;(3)体旅产业的耦合协调程度整体较低,多数处于起步阶段,但融合度在不断提高。另外,不同省份间存在区域异质性,呈现“西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4)体旅产业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空间聚集特征,且聚集程度表现出增强趋势;(5)数字化发展对体旅融合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据此,从空间交互、数字赋能、因地制宜、政市结合4个方面提出优化体旅融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协调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信息产业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依据耦合协调度等级及阶段划分标准,将中国旅游与信息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度划分为失调衰退、过渡、协调上升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者综合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变特征,探索了影响信息产业驱动下的旅游产业响应机制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存在着显著的耦合互动关系;(2)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发展水平大幅提升,2009年后信息产业优先类型居多;(3)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从2013年实现了从失调阶段向协调阶段的转变;(4)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信息产业规模、旅游收入、信息产业技术基础、旅游产业知识支撑是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度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研究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探寻两者之间本质联系,可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测度安徽省各地级市的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并借助耦合协调度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水平以及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 2005-2020年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均值由 0.937上升至 1.055,有效决策单元数量占比77.3 %,空间上呈现以合肥、铜陵为中心向西北-东南方向辐射的特征;②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指数均值从0.217上升至0.413,且具有“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③安徽省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度处于耦合阶段,协调度以中度协调类型为主,但城市间差异明显,制约了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④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高-高和低-高集聚区集中在安徽省南部地区,低-低集聚区则分布在北部地区。为促进区域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两系统协调发展,政府未来应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产业转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建立生态文明、产业技术与经济发展指标评价体系,运用Bayes-AHP法确定指标权重,使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2006—2016年华中地区的耦合协调度,结合相对发展矩阵测算。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耦合协调度呈高速增长态势,2006—2015年处于失调与磨合状态,2016年河南、湖北和湖南达到协调状态,但多省的产业技术发展程度相对滞后。(2)研究期内华中地区不同省份的耦合协调度不存在同一发展趋势,不同省份差异日趋明显。(3)华中地区整体上生态文明相对发展度逐年下降,且耦合发展进程中山西出现异常波动,应着力进行制度化、系统性的生态恢复工程,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向前。  相似文献   

9.
运用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26项指标,对四川省21个市(州)2006~2015年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整体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度较低,但总体上向着良性协调方向发展,个别市出现相对下滑趋势;整体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在空间上分布差异较大,耦合协调度较高的是成都、绵阳、攀枝花,较低的是雅安、巴中、达州、甘孜州、阿坝州,耦合协调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川西地区,耦合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川东北、川中、川南地区,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通过分析四川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时空演变,认为生态滞后与经济滞后都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并据此提出四川省未来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协调关系对探索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含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向量夹角法,结合耦合协调和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广东省2005—2020年土地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广东省土地利用效率大致呈“W”型趋势,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总体持续上升,两者增减趋势存在相似性;(2)土地利用效率和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跨度较大,大部分城市处于良好协调状态,随时间推进有明显提升;(3)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水平差异呈现为粤东>珠三角>粤西>粤北,地区间差异正在缩小,珠三角和粤西地区的内部差异逐渐扩大,粤东和粤北地区的内部差异缩小;(4)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集聚——随机”趋势,空间聚集现象逐渐减弱,并且冷、热点区域影响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有利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基于西南喀斯特地区2005—2019年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生态旅游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发展水平,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测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水平类型演化存在差异,空间上存在省域发展不均衡性。(2)研究期内,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实现从濒临失调衰退到基本协调融合再到初级协调发展的跨越,但整体上提升不明显,空间上呈现出“四周略高,中部较低”的格局特征。(3)影响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子存在差异,其中科技驱动力和教育驱动力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选取山东省各地市2010—2016年面板数据,基于DPSIR模型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①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由相对落后向相对发达演变,2016年绝大部分地市达到相对发达状态,但局部时序演变波动不稳定;②2016年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集群化、梯度化、极差化"分异特征;③2010—2016年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处于高度耦合水平,但耦合度空间格局时序变化较大;协调度处于中度协调水平,其空间格局较为稳定,时序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3.
近10年来我国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协调度的时空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志强  庞容  代富强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5):634-637,592,642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度是衡量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判依据,因此对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度进行研究分析具有现实意义。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对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性及其演化进行分析,构建了能较全面反映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协调性的两大指标系统,并采用协调度的计算模型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0—2010年的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协调度的时空演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性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协调性的差异普遍存在;从协调性的区域空间分布来看,近10年我国旅游产业与环境协调性较高的区域呈聚集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产业生态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法,诊断我国287个地级市产业生态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产业生态化发展依赖工业化规模扩张与总量增长,导致产业环境系统资源配置低效;(2)产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极不协调,仍有众多城市产业生态化水平较低;(3)产业系统具有俱乐部收敛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较强的正相关,生态环境系统分布较均衡,与产业系统发展存在"内在互补";(4)产业生态化水平基本形成"圈层+轴线"的空间结构,核心集中于中部地区,但呈现由东向西逐次递减的空间格局;(5)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区域分工与产业结构差异、区域产业梯度转移差异以及区域间环境管理力度差异是产业生态化区域差异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产业效率提升是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基于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现状,以东北三省所辖36个市(区、州)为研究单元,以效率提升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为目的,利用Global-Malmquist指数计量方法,结合空间自相关和标准差椭圆两种空间分析方法,对区域旅游业效率及空间关联格局演变进行了研究,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表明:政策性资金对东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规模适度投入、引入先进管理技术、构建旅游经济平稳发展环境有利于区域旅游业高效率发展。东北地区旅游业合作效率低下,全局空间自相关程度较弱,局域空间自相关集聚区域随时间演变空间位移显著,区域孤立化发展问题显著;空间格局整体趋于南部提升而北部下降趋势,生产率变化及技术进步水平区域空间差异呈增大趋势,综合效率水平、规模效率水平及纯技术效率水平区域空间差异呈减小趋势。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驱动为基础、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宗旨,逐步提升生产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16.
基于集聚“规模—能力—效益”与环境“压力—状态—响应”的研究框架,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考察了2008—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格局,继而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二者协调发展的空间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呈稳步上升态势。(2)各城市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以及“H—H”集聚和“L—L”集聚的空间俱乐部分布特征。(3)经济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科技创新、工业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对本地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存在直接积极影响,而政府干预的直接推动作用有限;外商直接投资、工业要素禀赋结构、政府干预具有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则存在较强的空间负外部性。  相似文献   

17.
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建立耦合特征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分析方法,从时空两个维度对2006—2018年17地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和协调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和土地城镇化耦合水平较高且比较稳定;(2)耦合协调水平地区差异明显,呈现"济南—青岛"双核格局,东部沿海地区耦合协调水平较高,西部内陆地区协调水平较低;(3)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为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水平。  相似文献   

18.
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2008—2019年四川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总结了各市(州)的发展类型,并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结果表明:①四川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攀枝花乡村振兴发展缓慢,成都、阿坝州、宜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心。②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呈耦合协调发展趋势,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以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为主,呈东南低、北部高的空间格局。③星级农家乐和乡村酒店数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等是影响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旅游城镇化是旅游研究和实践的热点问题之一。运用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与方法,对1993—2014年山西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特征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旅游产业滞后类型居多;(2)山西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提升,实现了由失调阶段向协调阶段的转变;(3)山西省耦合协调度的地区总体差异在逐渐缩小,地区间和地区内省际差异的贡献不均衡,其中地区内差异绝大部分的贡献来自于晋中地区;(4)山西省地区内差异主要受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设施、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代表,其旅游供需研究对推动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41个城市为例,通过构建旅游供需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2009—2019年长三角旅游供需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三角旅游供需水平整体呈微弱增长态势,旅游需求(0.179)较稳定地低于旅游供给(0.251)。(2)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旅游供需耦合协调水平在时间上与增幅具有一致性,即耦合协调水平高的城市增幅也大,在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3)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旅游供需耦合协调的集聚态势稳定增加,且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高—高”和“低—高”集聚区位于东南沿海,“低—低”集聚区位于西北地区。(4)客源地系统所代表的旅游需求是长三角地区旅游供需耦合协调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影响力为0.890;核心吸引物的影响力虽然较低(0.686),但是极具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