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市水业PPP项目的风险分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私合伙制(即PPP)模式在城市水业项目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公私双方的合作方式和风险分担是PPP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不同的合作关系中,公私双方所承担的风险种类和程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只有理顺PPP项目合作方式与风险分担的对应关系,公共部门才能正确选择PPP项目的合作方式和私营合作方。  相似文献   

2.
中水的开发应用是水资源的污染防治与解决水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是循环经济理论在水资源管理中的运用,目前存在着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短缺和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PPP融资模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投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有效地缓解政府在公共项目建设上的资金不足,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针对中水项目存在的定价模式单一、补贴政策差异大及经营绩效不佳等问题,提出了设定最低投资报酬率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采用绩效标杆管理促进企业竞争等融资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3.
4.
为寻求小农户、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三者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策略,推动新时代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分别构建了小农户与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动态博弈模型。结果表明:土地流转补贴、农产品市场均价与各主体采取规模化经营行为呈正向相关,农户耕种收益、合作社服务成本等因素则起反向作用,土地租金、耕地补贴和农产品收价系数的影响方向应分情况讨论。在分析农产品产销三方博弈的收益函数时发现,要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最优农产品收价比例的制定应着眼于销售阶段,其收益比与自行销售的价格呈正向关系;而土地租金水平则应在收价比例的基础上,考虑生产阶段的可得补贴与关键成本,以确定最优定价。  相似文献   

5.
为了使水环境治理PPP项目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水环境治理PPP项目进行可持续性评价。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涵盖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五个方面的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可持续评价系统的随机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引入云模型描述项目可持续的各个属性,实现了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的不确定度量。为了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对河南省许昌市水环境治理PPP项目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项目整体的可持续性处于"一般"和"较强"水平之间,更接近于"较强"水平;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高于工程和项目管理。提出,通过完善工程配套设施、注重工程的可更新改造的能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方面来提高工程和项目管理的可持续性水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家为解决住房供需矛盾大力推行保障性住房建设。采用PPP模式建设保障性住房既可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量,又可缓解政府压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根据文献识别出适用于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四种PPP模式,构建了四种PPP模式下的投资回报率模型并判断四种PPP模式的可行性;建立了四种PPP模式下的博弈投资决策模型,运用等额年金法对四种PPP模式进行比较优选;以实际案例对构建的投资回报率模型和决策模型进行验算分析。  相似文献   

7.
信任是PPP项目中政府和私人部门合作共赢的重要基础,信任水平的高低对PPP项目绩效的影响长效深远;互惠性偏好作为公私合作关系中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PPP项目绩效水平。通过对信任水平、互惠性偏好和PPP项目绩效的维度划分,并在PPP项目绩效中引入物有所值的思想,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AMOS统计软件,研究信任水平、互惠性偏好与PPP项目绩效的协同关系。结果表明:信任水平对PPP项目绩效起正向促进作用,互惠性偏好对PPP项目绩效起正向促进作用。同时,互惠性偏好作为中介变量,在信任水平与PPP项目绩效间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8.
关于农村污水治理项目供给主体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农村污水治理项目的社区性公共物品属性出发,说明农村污水治理项目不应完全由政府供给。通过梳理以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具体做法,提出了多元化供给的观点,并初步探讨了各供给主体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9.
基于动态联盟利益分配模型,结合重庆的实证,定量分析了宅基地退出中增值收益分配比例。结果表明:(1)动态联盟利益分配模型在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测算中的应用是可行的。(2)联盟成员参与退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的高低受其投资额与所担风险大小的影响,各成员投资额与所担风险越大,所获得的理论增值收益分配比例越高。(3)重庆现行的退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比例标准为85∶15,在市域层面较好地兼顾了退地农民和集体收益。(4)退地增值收益理论分配比例存在地域差异,且经济欠发达区域退地增值收益分配更倾向农民,原因是欠发达地区农民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的边际福利变化和承担的生计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PPP模式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投融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资金短缺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严重不足的现状,探讨了近几年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兴起的PPP融资模式在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我国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国内外成功实例,阐述了PPP模式在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可行性,找到了民间资本在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金奕 《绿色视野》2013,(5):39-42
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在给人们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也给沿线环境带来了相应的振动和噪声影响,其中振动影响问题日渐突出。虽然目前对减振措施十分重视,减振路段比例往往占到全线总长度的40%~60%,但在老城区段仍然不断出现振动方面的投诉。同时过度提高减振措施的等级或长度不仅会造成资  相似文献   

12.
基于动态联盟利益分配模型,结合重庆的实证,定量分析了宅基地退出中增值收益分配比例。结果表明:(1)动态联盟利益分配模型在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测算中的应用是可行的。(2)联盟成员参与退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的高低受其投资额与所担风险大小的影响,各成员投资额与所担风险越大,所获得的理论增值收益分配比例越高。(3)重庆现行的退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比例标准为85∶15,在市域层面较好地兼顾了退地农民和集体收益。(4)退地增值收益理论分配比例存在地域差异,且经济欠发达区域退地增值收益分配更倾向农民,原因是欠发达地区农民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的边际福利变化和承担的生计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13.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可为政府差异化的绩效考核提供依据。构建差异化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引导形成有序的国土空间开发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充分考虑主体功能区对绩效考核的内在要求,构建一套新的绩效考核方法,将考核指标分为主体考核指标和辅助考核指标两组,主体功能指标分值映射到50—100区间,计算方法采用加权聚合法;辅助功能指标分值映射到0.9—1.1,采用求积计算法,两组指标得分相乘得到绩效考核得分。针对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构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四类绩效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14.
景区内部交通构成旅游景区碳排放的主体,创建低碳旅游景区必然要走低碳交通之路。旅游景区的低碳交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低碳景区创建角度出发,对景区内几种典型交通方式的碳排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和初步比较,从交通工具的选择与改进、交通站点的合理设置、景区道路的科学规划、运营管理的技术引入等方面构建旅游景区的低碳交通模式,为相关景区选择低碳化的交通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四元主体模型”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补偿是矿产资源开发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其关键是解决补偿主体缺位和研究补偿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四元主体模型”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主体进行了研究.四元生态补偿主体是指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矿产输入区、各级政府和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将矿产资源开发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开发前预防性补偿阶段,第二阶段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开发中即时性补偿阶段,第三阶段是开采后的修复性补偿阶段.具体分析了矿产资源开发三个阶段的四元补偿主体变化过程及其主导补偿主体和辅助补偿主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长春、吉林、松原三个地区2010—2013年农地征收与出让中的土地收益分配格局调查分析,尽管国家和吉林省在2010年提高了农地征收补偿标准,长春、吉林、松原三个地区的征地补偿费仍仅占市场价格的20%—25%,被征地农民没有享受到长期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仅获得一次性补偿。为了保障农民的土地收益权,建议从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提高补偿标准、构建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开展确权登记赋予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法律凭证等方面,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7.
纵观我国环境行政执法的现状,通过对环境行政执法过程中违法行为的原因探究, 对环境行政主体违法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促使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制度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交通要素是沟通旅游需求、旅游供给的纽带和桥梁,旅游发展与交通条件密切相关。对安徽省交通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从游客、旅游资源、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线路)组合、旅游空间结构等5个方面分析了交通发展对安徽省旅游业的影响。在剖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交通进一步促进安徽省旅游发展的若干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增收效应的理论机制,使用我国1997—2015年30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构建邻接空间权重矩阵和经济空间权重矩阵下的面板空间计量模型,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增收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对居民收入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不考虑交通基础设施对居民收入的空间影响可能会高估邻近地区居民收入对本地居民收入的溢出效应。我国几乎所有省份交通基础设施增加对其相邻地区居民收入能产生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邻居较少的省份正向溢出效应较小,邻居较多的省份正向溢出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