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以嘉陵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提取坡度、坡向和高程点信息,基于流域的河流和上、中、下游社会经济情况对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居民点的分布特征明显倾向于分布在坡度小、阳坡、海拔低、与河流距离适中、经济发达的地区。研究结果将为嘉陵江流域居民点选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生态产业:淮北市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淮北市矿区出现了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地.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地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均耕地锐减,工农业生产用地矛盾日益尖锐,塌陷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也呈现负增长.根据淮北市的自然资源条件,修复、培育采煤塌陷地生态环境,综合开发生态产业,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是促进淮北市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湛江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湛江市1996—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在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湛江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湛江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加主要集中在徐闻、吴川和市区。湛江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主要受农村人口增长、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交通发展和乡镇企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河道作为塌陷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维持塌陷区自然生态过程稳定,促进塌陷区经济发展,保障人居环境质量等。以邯郸市采煤塌陷区域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地域、资源优势和传统文化特色,依据"城市双修"理念探讨出符合塌陷区生态发展的河道再生体系。分别从自然要素、生物要素和游憩要素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且使用"三个进程"对塌陷区河道再生体系进行规划。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煤矿的大面积开采,所引起的地面塌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地面塌陷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同时,塌陷区的环境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做好塌陷区的治理,不论是对改善塌陷区居民生活,解决塌陷区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还是实现煤矿塌陷区的产业转型,都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如何做好塌陷区的治理工作已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重要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比较有效的方法,但将旅游与塌陷区治理相结合的研究在国内尚不多见.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多种属性决定了它可作为塌陷区治理较有效的方式.以安徽省颍上县迪沟镇为例,旨在探讨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煤矿塌陷区治理的模式,并总结其经验,希望能为各地类似的煤矿塌陷区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采煤塌陷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采煤塌陷区所在的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相关的生态修复措施,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有了一定的法制建设进展。但与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相关的管理机制尚存在不足,诸如管理主体欠缺、管理体制不顺、法治不健全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需要在环境管理转型的要求下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析及节约利用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耕地日趋减少,城市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用地矛盾加剧。通过对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指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程度低、土地资源浪费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形势下,从提高土地利用程度等方面提出了节约用地的措施,指出平原地区是今后土地利用的重点;采取合理的经济措施,是解决农村居民点用地流转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地区农村居民点建设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散、乱、差是其基本特点,土地利用程度低,土地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在对连南瑶族自治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问题的根源,并且提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9.
淮北市采煤塌陷区的土地复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徽省淮北市的淮北矿区是我国重要的十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现有大小煤矿30余座.长期以来,因采煤而造成的塌陷土地累计达14667hm2,由此引起的地貌变形、房屋倒塌、生态环境恶化等灾害,严重影响了当地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因此,加强对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的研究极为重要.在实地考察和有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将淮北矿区因采煤塌陷而被破坏的土地分为四个区,总结出两大土地复垦模式,并对复垦后的土地利用进行适宜性评价.  相似文献   

10.
概率积分法在矿山环境开采沉陷预测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采矿业的不断发展,给矿区环境带来了多方面的、不同程度的破坏,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利用概率积分法,以河南省登封市某煤矿矿区为例,对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中的矿山环境地表移动预测评估进行了研究,为确定采煤塌陷对地表各建筑物的影响程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研究--以安徽宣城市为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引入距离指数、分散度等定量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用地数量、布局等方面对宣城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其研究结果不但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开展、农村社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提供了理论参考,而且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Google Earth获取沈阳市老铁西工业搬迁区2004~2019年影像数据,利用GIS进行转移矩阵分析,分析工业搬迁区近15年发展过程中用地类型转变情况.用地类型的变化情况为:交通用地的面积有所增加,主要由其他用地转入;工业用地面积急速减少,主要转为住宅用地和其他用地;绿化用地面积增加,面积均衡来源于各用地类型...  相似文献   

13.
南屯矿位于兖州矿区中部,井田东西长10.5公里,南北宽3.9公里,面积约37.5平方公里,主采煤层总厚度9.18米,分3上、3下两层煤。矿井投产于1973年12月,设计能力为年产150万吨,现在生产能力已达到年产400多万吨。南屯矿由于长年开采,造成井田地表塌陷,矸石堆积成山,给矿区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为保护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维护矿区的  相似文献   

14.
中心镇是指大都市圈内或全省城镇发展轴上具有明显发展潜力和有一定规模基础的乡镇.有所取舍地建设一批中心镇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在空间结构理论指导下,合理选择中心镇是这项工作的前提和关键.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心镇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发展中心镇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烟台市的20个中心镇,指出了它们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发展中心镇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益新煤矿为例,针对矿区拟破坏的土地,综合考虑研究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政策法规、公众意愿、土地适宜性等因素,对比已复垦土地的利用方向,参照其他矿业城市采煤塌陷地的复垦利用模式,提出适合于研究区域的土地复垦模式,主要包括农用生态园模式、建设用地模式、矿山公园模式.  相似文献   

16.
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河北省霸州市1996年和200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大量耕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耕地的主要去向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依据获取的数据,计算出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为-0.02,说明霸州市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时期。详细分析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地方政策因素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Markov模型的南京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苏2000年、2008年遥感数据,采用ArcGIS和Excel测算出南京市辖区8年土地利用的Matkov转移矩阵,从数量、空间和结构角度分析2000-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预测2016年的各类用地面积.结果表明,2000-2008年研究区的城镇和工矿交通用地扩张较快,农村居民点用地略有减少,呈集中态势;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减少,未利用地减幅最大.在空间上,研究区的建设用地扩张由"同心圆状"变为"纺锤状",土地利用集中度和强度都增大.2016年预测显示,城镇用地比重达44.76%,耕地减少23.47%,其余用地基本保持前8年的变化趋势,但动态度有所减小,仅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幅增大.  相似文献   

18.
快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城市地表径流、城市雨涝灾害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利用遥感和GIS手段,对厦门市1990~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整体分析,发现存在厦门市建设用地大幅增长,耕地及生态用地减少现象;再结合SCS-CN模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发现建设用地地表产流较大,雨涝风险高,而生态用地具有一定雨水调蓄能力,产流较少;最后就雨涝防控,提出城乡用地格局控制径流、城市基础设施疏散径流以及完善雨涝管理体制3方面规划启示,以期控制城市地表径流,降低城市雨涝灾害风险,为日后城市内涝防控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01—2011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社会人文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整体结构差异明显,农用地占据绝对优势,其比重均在79%以上,但面积和比例持续缩小;建设用地则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其比重仅为3.2%左右,但规模和比重却在不断扩大。②11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强度不大,仅为36%,各用地类型的动态度为:建设用地农用地其他用地。③各类用地变化强度的顺序为:交通用地园地居民点工矿用地耕地水域水利设施用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其他建设用地。④影响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4个因子及其影响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交通发展社会人口。  相似文献   

20.
文章系统分析了青海省土地资源特点和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十五”到2015年期间在西部大开发形势下,土地规划、管理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在明确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农用地保护、土地用途管制、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和分步骤实施生态退耕的基本方针,重点论述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如何处理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关系,并分别就农用地向非农用地转化、基本农田保护、村镇居民点建设、土地开发复垦及3个重点区域(江河源、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盆地)生态整治等方面进行了纲要性论述,在规划的措施中,指出除加强宣传教育和法规建设外,还须因地制宜,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促进规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