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揭示在完全竞争要素市场和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条件下,耕地流转对农户水稻生产成本效率的影响。通过构建柯布—道格拉斯成本函数模型,利用武汉都市圈393份水稻种植户调查数据对研究假说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样本农户的平均成本效率为0.768,仍有23.2%的进步空间;转入户的成本效率比非转入户高5.54%,其中转入规范户的成本效率比非转入户高12.93%,转入不规范户的成本效率比非转入户高3.30%;转入户的成本效率与耕地经营规模存在正向关系,其中转入规范户的成本效率与耕地经营规模存在正向关系,转入不规范户的成本效率与耕地经营规模存在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寻求小农户、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三者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策略,推动新时代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分别构建了小农户与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动态博弈模型。结果表明:土地流转补贴、农产品市场均价与各主体采取规模化经营行为呈正向相关,农户耕种收益、合作社服务成本等因素则起反向作用,土地租金、耕地补贴和农产品收价系数的影响方向应分情况讨论。在分析农产品产销三方博弈的收益函数时发现,要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最优农产品收价比例的制定应着眼于销售阶段,其收益比与自行销售的价格呈正向关系;而土地租金水平则应在收价比例的基础上,考虑生产阶段的可得补贴与关键成本,以确定最优定价。  相似文献   

3.
不同土地承包权调整模式下农户投入意愿与选择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基于问卷调查法和综合分析法分析了不同土地承包权调整模式下(3—5年、5—10年、10—20年、30年和长久不变)农户的投入意愿和选择取向。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农户对土地承包权调整相关政策的认知和了解度较高。(2)无论是经营自家承包地还是租用他人承包地,随着承包期限(或租用期限)的延长,农户的投入意愿逐渐提高。(3)受访农户总体上希望土地承包期限延长,但仍有近50%的农户希望定期调整土地承包权。研究结论表明,提高农户对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权期限、承包方的责任和义务的了解和认知度,有利于激励农户对农地的投入意愿;土地承包权的稳定性是影响农户对农地投入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应进一步保持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总体稳定性,强化农地承包权的用益物权属性;不同类型的农户对土地承包权调整模式的选择取向具有较大差异性,反映出土地承包权稳定性下正效应(促进农户投入,提高农地集约度)和负效应(较大比重农村人口"生而无地"的不公平性)的共存性,应在保持土地承包总体稳定的基础上,考虑家庭人口变动和农村人口迁移进行土地承包权的局部调整。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9—2016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运用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和GML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将其作为衡量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构建Tobit回归模型,从全国和地区层面分析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1999年以来,我国省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长源泉来自技术进步;地区间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趋势。(2)农地经营规模对不同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结果,农地经营规模提高了东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降低了中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对全国和西部地区无显著影响。据此提出,各地区应根据自身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等内容采取不同形式的农地规模经营类型,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对成都市农户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的响应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实施后,农户在耕地保护、土地承包、土地流转、接受先进技术和维护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意识增强,农民的种植热情与土地增收期望比政策实施前有所增强;2农户更愿意接受补偿标准较高、补偿方式自主性较强且有助于解决养老保障的补偿模式;3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的响应状态受家庭农业劳动力比例、农业净收入占家庭净收入比例、是否村干部、务农身份类型、自信程度、对突发事件的抵抗力与孤单程度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河南省511份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不同兼业程度玉米种植户的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并采用T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兼业等因素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农户平均技术效率为0.773,不同兼业水平技术效率:纯农户Ⅰ兼户Ⅱ兼户非农户;受教育程度、农业技能培训、农地涵养水源等对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兼业、外包程度等对技术效率有负向影响。因此,一方面应鼓励纯农户和Ⅰ兼户成为专业玉米种植大户,Ⅱ兼户和非农户尽快离农;另一方面应加大农户玉米种植技能培训,加强玉米种植地块水利设施建设,加快玉米科技研发进程。  相似文献   

7.
以东北三省粳稻、玉米为例,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实证检验农业技术进步、规模效率与粮食生产效率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①2000—2019年,吉林和黑龙江均保持了良好的粮食生产效率。②黑龙江属于"农业技术进步单一驱动型"的生产模式,而辽宁、吉林属于"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双驱动型"的生产模式。③吉林玉米生产的规模效率非有效,辽宁农业技术进步的衰退分别阻碍了各自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建议: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应因地制宜,分别通过增加农业财政投入、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力度、鼓励农地流转等措施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
基于灌溉、翻耕、农药、农用化肥、农膜、农用柴油等6大主要碳排放源,利用IPCC法、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法对2004—2016年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及碳排放强度的时序与空间演化进程进行测量,并运用LMDI指数分解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量总体呈现出"低速上升—低速下降"的趋势,碳排放强度变化具有"双峰"特点;农地利用高碳排放区基本覆盖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产区,而碳排放高强度区则大致与我国农地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程度高且人口众多的地区重叠。13年来,我国31个省(市、区)的农地利用碳排放量的相对差异表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绝对差异逐步减少,碳排放强度的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均在2008年后保持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农业效率、农业结构与农业劳动力对农地利用碳排放起抑制作用,农业经济是促使农地利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以武汉城市圈典型地区农户为研究对象,从分布式认知视角寻找影响土地转出行为的因素,旨在为引导湖北省土地健康转出提供参考。基于287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土地转出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户土地转出行为受到个人因素、地域因素和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个人因素中受教育年限,文化因素中血缘情结、土地流转政策满意度、政策执行满意度、社会保障满意度和转出价格满意度对土地转出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地域因素中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和家庭耕地总面积对土地转出行为存在显著负面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从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农村教育、增加非农就业、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土地公平公正转出等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地流转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农地资本化的主要形式。通过选取2006—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了各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系数,分析了农地流转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农地流转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业投资和城镇化显著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从各地区的情况来看,农地流转和城镇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区域性差异较大。此外,居民消费、财政支出等也对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积极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人力资本优势不明显,未能为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足够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基于山东省391份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宅基地"三权分置"背景下的农户城镇化意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年龄、土地征用情况、土地转入意愿、村里宣传农业振兴情况、宅基地申请与审批程序认知、宅基地交易对象认知对农户城镇化意愿有显著负向作用;文化程度、当前职业、宅基地权属认知、宅基地流转认知对意愿有显著正向作用。②农户对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正确认知程度低,导致其对农户城镇化意愿的影响有限。③宅基地和承包地的存续可提高农户的城镇化意愿,其中宅基地的影响作用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12.
在农地资源多功能价值评估常用的方法中,意愿调查法要求被调查者对研究对象的农地价值有非常深刻的认识,特征价格法依赖于市场的均衡假设,这些在现实或执行中很难达到,而且这两种方法只能捕获个人意识到的资源环境条件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没有考虑对无法感知资源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本文应用生活满意度法,对武汉市郊区农地资源多功能价值进行评估。通过对研究区346份有效样本的计量结果分析研究发现,农地对农户的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每增加农地1hm2,按照五等计量生活满意度增加0.50;农户对农地每年的平均受偿意愿为4.35×10~4元/hm~2,农地资源价值为138.32×10~4元/hm~2。研究认为,生活满意度法相对于目前常用的意愿调查法和特征价格法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将其用于农地资源价值评估可为意愿调查法和特征价格法的研究应用提供比较,丰富和扩展了当前农地资源多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3.
考虑“水—土—能—碳”关联,本文将水土资源要素纳入投入变量,构建了我国工农业碳排放效率投入产出测度指标,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undesirable模型计算我国29个省份2004—2017年农业、工业部门碳排放效率,利用乘法逆转法计算碳减排潜力并对影响碳排放的投入产出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整体农业、工业碳排放效率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各年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均高于工业碳排放效率,江苏、山东等7省份农业碳排放效率以及北京、天津工业碳排放效率最优;各省份农业、工业减排潜力和规模具有显著差异,山西、甘肃的农业、工业碳减排均具有较大潜力;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均存在农业、工业的资源能源投入冗余和非期望产出冗余,土地资源投入过剩是影响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水资源投入过剩是影响工业碳排放效率的最重要因素。碳排放效率较低省份应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技术,提高水土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14.
以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作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典型模式,运用296份问卷数据,系统分析了构成要素和农户特征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农户满意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农户的满意度受补偿机制构成要素和农户特征的双重影响;②将农户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的耕地保护基金构成要素依次为补贴资金账务公开度、补贴资金监督管理力度、补贴依据、补贴资金使用要求、补贴资金分配比例、补贴方式和补贴标准;③农户的年龄、党员身份、家庭实际耕种面积、流转出耕地面积、农户对政策的了解度和政策价值性的认知均显著且正向影响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的农户满意度,而家庭需抚养人数和承包地面积具有反向的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南疆属极端干旱区,以绿洲灌溉农业为主,随着水资源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水位下降、土壤盐渍化加剧等问题日益严峻,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是目前亟待考虑的问题。对叶尔羌河流域四大用水结构和农田灌溉用水效率进行分析,选取典型灌区2009—2013年的微观面板调研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1000农户小麦生产技术效率与用水效率进行测算。研究发现:1不同作物单方灌溉水产出具有差异,平均为2.25元/m3;典型区农田灌溉用水量差异明显,介于13035—20325m3/hm2之间。2农户的平均灌溉用水效率仅为0.483,生产技术效率为0.6608。3源流区水资源的相对丰裕造成普遍节水意识缺乏,灌溉方式相对单一,农户对节水技术采纳与接受的意愿较低,这些是造成当前农业用水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通过提高农户的节水行为,进一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户对关键种植技术的掌握与管理水平,是实现技术效率与水资源产出效率有效提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民的管护行为是提升农地整理效率和管护绩效的重要途径。以Lewin行为模型和Scott制度环境理论为基础,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对河南省邓州市和湖北省团风县的农地整理项目管护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农地整理项目管护制度下农民实施管护行为的影响因素,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揭示管护制度环境对农民参与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显示:规制性要素中的外部监督与规范性要素中的农业生产、村庄治理和被村民孤立对农民管护行为影响显著;文化—认知性要素不显著。研究表明,农民的管护行为较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建议增强外部监督的制度建设,强化相关组织机构的监督职能;重视并合理运用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营造积极的管护舆论氛围;充分发挥农村精英分子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采用至强有效前沿的最小距离法(mSBM)测度了我国1998—2016年各省的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同时在考察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空间异质性的基础上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较高的省份大多数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内陆省份的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则相对较低;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既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又具有典型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即大部分省份处于空间集聚区内,少量省份位于空间离群区内;经济发展水平、农业财政支出、农业技术创新和城镇化水平有效提升了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而农村人力资本和农业产业结构则对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表现出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8.
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与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105个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差异。借助Malmquist指数,揭示了2001—2014年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时间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水平较低,空间分布具有区域差异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典型的规模等级递增效应,城市规模越大的土地利用效率越高;不同规模的城市土地利用TFP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影响因素差异较大;收敛性检验表明,不同规模城市的土地利用TFP均存在收敛,且最终收敛于各自稳态水平,不同规模城市之间土地利用效率差异短时间不会自动消失。  相似文献   

19.
根据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运用GIS与指标模型等方法,对2000和202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功能进行分类评价与时空格局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农业生产功能自东向西大致呈阶梯状分布,东部平原较高,西部山区较低,平原与山区中间的过渡区居中;生态功能也近似阶梯状分布,但自东部平原向西部山区的变化是逐级升高;非农业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是以郑州和洛阳市区为核心呈“中心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2)2000—2020年河南省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和生活功能明显增强,生态功能有所减弱,但在主体功能区和县级单元尺度上各土地利用功能的变化存在空间差异;(3)河南省非农业生产和生活功能相对协同,但它们快速发展对生态功能和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此外,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之间也存在此消彼长的抑制效应。近20年来河南省土地利用功能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强化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积极调整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利用系统各项功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土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资源禀赋异质将导致地区劳动生产率与产业布局的差异化。基于生态足迹理论,衡量土地资源丰裕度,采用泰尔指数表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测度地区土地资源丰裕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资源丰裕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区域性特征,尤其是耕地和建设用地等关键性土地资源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对资源贫乏地区,耕地数量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正比,建设用地数量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反比;对资源富裕地区,两者均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反比。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依据农业和生态用地的丰裕度,建立财政移转机制,将地区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红利,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