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资源要素流动理论,从复合系统论角度出发,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城镇化质量与水资源承载力协调度评价模型,计算城镇化与水资源承载力协调发展度。研究发现:1经济城镇化与生活城镇化步调不一致,提高人们的收入是关键;2城镇化质量逐渐提高,水资源承载力从轻度超载向濒临超载状况转好,城镇化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复合系统协调性从明显不协调向轻微协调转变;3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与水资源之间存在双向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空间分布特征,以因子分析法为基础,建立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模型来探析水资源承载力空间布局。结果表明:新疆水资源综合承载力间布局呈"南弱北强、东弱西强"的分布格局,且水资源支持力、水资源经济承载力、农业承载力、农村承载力、城镇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六个因子空间布局呈现区域差异性。未来干旱区要关注水资源承载力区域协同治理,通过协调好干旱区水资源系统与周边水资源系统之间的关系、干旱区水资源系统内部各区域关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同时,倡导水资源环保意识、推广科学用水新观念来缓解水资源承载力恶化。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长江上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并以重庆市为例,从重庆市水资源实际情况和开发利用现状出发,针对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其中涵盖了三峡库区的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以期为重庆市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产业发展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山东省的产业发展综合指数,建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使用该模型测算了山东省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协调度,分析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山东省城镇化与产业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协调度不断提升,但地域差异显著,呈现出"追赶效应";便利的交通区位、中心城市的带动、区域资源基础条件、区域政策对区域产业发展和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明显。山东省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新一轮的对外开放,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持续提升,进一步推动山东省的产城融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张蕊  白永平  马卫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2):204-206,244
在充分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人口、土地、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城镇化6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铁路沿线城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算。结果显示:1"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普遍较低,且空间差异较明显;2有1/3的城市处于中等城镇化水平;3通过计算得到的系统内部协调性也同样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各城市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协调性。  相似文献   

6.
干旱区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包头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评述了包头市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揭示出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用供需平衡法预测了2005年、2010年规划年包头市城市水资源供需水平及水量余缺情况,提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新疆水土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以呼图壁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新疆水土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以呼图壁县为例钟骏平(新疆农业大学乌鲁木齐830052)呼图壁县位于天山北前中段,其山区、平原及沙漠各约占1/3。自然条件在新疆,特别是北疆有一定代表性。随着经济建设发展及人口的自然增长,在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及提高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9.
论新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根据新疆“三水”资源的形成背景与时空分布特征,提出合理开发利用“三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的积极举措,促使水环境质量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贯彻开发与节约并举;遵循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总原则。实施开源节流,确保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新疆“三水”资源的形成及两水转化特征和平原地下水综合补给量及平原地下水可采资源量的地理分布特点,提出合理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根据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建立了水资源生态足迹概念模型,确定了计算水资源帐户生态足迹所需的3个关键参数,即平均水资源产量、均衡因子和地区产量因子,计算了安康市1996—2007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引入水资源生态足迹压力指数、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累积水资源生态足迹等指标,利用水足迹模型评价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全面性和对比性。结果表明,计算结果可客观评价安康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情况,为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绿色发展是环境资源约束条件下城市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江苏省13座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以上城市2000~2018年的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城市化水平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综合测度,借助核密度估计曲线、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刻画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脱钩指数动态衡量两者的相对发展程度。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耦合水平大多处于拮抗阶段,协调水平以勉强协调类型为主,且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存在显著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局域空间格局分布以高高值聚集、低低值聚集为主,邻近同伴效应显著。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相对发展程度表现为效率滞后与城市化滞后交替出现,主要类型呈现出效率滞后型向城市化滞后型转变的趋势。最后提出,政府应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地理区位、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因地制宜制定优化路径,促进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向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13.
干旱区抗御洪水灾害的方法与措施研究--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新疆特殊而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变的气候条件入手,阐述了深居内陆干旱区的新疆在适宜的地域和季节形成暴雨和大降水造成的洪水灾害,列举了大量典型洪灾实例及经济损失情况。并结合新疆实际,提出了防洪、减灾的方法措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更多有利于新疆抗御洪水危害和减灾方面好的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魏菲菲  李铁松  张斌  薛娜 《四川环境》2008,27(1):107-111
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南充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出1997—2006年南充市城市建成区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标,分析近10年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程度。  相似文献   

15.
以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新疆乌鲁木齐县为例,通过双变量相关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研究了乡村旅游发展与农牧民增收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发展与农牧民收入呈高度正相关,二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乡村旅游发展与农牧民收入互为因果关系。为更好促进农牧民增收,对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干旱区绿洲生态环境建设之途径--以新疆阿克苏绿洲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干旱区绿洲的特定地域条件和干旱区绿洲的表现特征为对象,介绍了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阿克苏绿洲的状况,对干旱区绿洲的共性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做了分析阐述。认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扩大绿洲面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动用政策、经济、技术的手段;合理调配绿洲种植结构,全面推广节水农业;提高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这些途径将有助于绿洲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张掖市是我国水利部确定的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甘州区、临泽县和高台县作为张掖市的内部试点,研究这三个区域的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协调关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的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并根据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发现,1999—2010年甘州区、临泽县和高台县三个地区的协调发展关系虽然逐渐改善,但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或勉强协调阶段,且协调发展度均在0.7以下,特别是位于甘州区和临泽县下游地区的高台县,其协调程度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承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影响机制,选取郑州都市圈2010—2020年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使用PSR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了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灰色关联模型探究其内在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郑州都市圈公共文化服务承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二者高值集中于中部地区,空间呈现中心—边缘溢出效应。(2)研究期末,绝大部分城市耦合协调度过渡至初级协调状态,但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仍存在区域差距性。(3)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公共文化场馆、设施数量为主要驱动影响因素,对系统耦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政策调控力的推动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9.
基于旅游业与城镇化相互作用关系,借鉴效率概念及内涵,界定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效率概念与特征。以张家界为例,采用1989—2014年统计数据,结合DEA和Tobit方法,探讨旅游业与城镇化的耦合效率、演化阶段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6年以来,耦合效率呈上升趋势,技术效率水平较高,规模效率次之,且两系统的规模报酬一直处于变化中,说明旅游与城镇之间的资源要素的利用程度不够,投入冗余严重;结合变化形态,大体上耦合效率可分为低效—成长—调整—优化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效率特征不同;发现旅游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是正向影响因素,资本效应和交通水平为负向影响因素,文化效应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短缺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加强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演变规律及相互作用关系的定量化分析,对新型城镇化进程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2000—2012年城镇化、三次产业发展及用水结构等统计数据,首先分析宁夏城镇化与用水结构的发展现状,其次定量比较和分析宁夏城镇化水平与用水效益、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的演化过程,并模拟城镇化水平与用水效益、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显示,农业用水总量高但比重在下降,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比重随城镇化的进程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城镇人口每增加1万人,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增加20.91万m3;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工业用水量增加13.19万m3,城镇化水平与用水效益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城镇化对用水效益提升起促进作用。预测到2030年,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分别将在现状基础上增加0.2124亿m3和3.325亿m3,需要通过农业节水和压缩农业用水,才能满足城镇化、工业化带来的水资源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