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通过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增收效应的理论机制,使用我国1997—2015年30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构建邻接空间权重矩阵和经济空间权重矩阵下的面板空间计量模型,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增收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对居民收入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不考虑交通基础设施对居民收入的空间影响可能会高估邻近地区居民收入对本地居民收入的溢出效应。我国几乎所有省份交通基础设施增加对其相邻地区居民收入能产生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邻居较少的省份正向溢出效应较小,邻居较多的省份正向溢出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地流转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农地资本化的主要形式。通过选取2006—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了各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系数,分析了农地流转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农地流转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业投资和城镇化显著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从各地区的情况来看,农地流转和城镇化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区域性差异较大。此外,居民消费、财政支出等也对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积极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人力资本优势不明显,未能为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足够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物流业是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分析物流业碳排放和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可为分区域制定减排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基于Panel data,利用IPCC方法测算我国30个省区2007—2014年物流业的碳排放量,运用LMDI模型将碳排放影响效应分解为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效应,并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挖掘三个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显示,就全国平均水平而言,经济发展效应是物流业碳排放最主要的正向效应,人口规模效应次之,能源强度效应是主要的负向效应,其次是能源结构效应;就区域差异而言,能源强度效应在东部地区的表现最明显,人口规模效应对西部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大,经济发展效应对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影响高于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以互联网为媒介,加大农业科技的有效投入对于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将农业科技投入与农村互联网使用纳入理论分析框架,在分析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生态效率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互联网使用在农业科技投入影响农业生态效率方面发挥的潜在作用。结果表明:(1)农业R&D支出和农业R&D人员数量对农业生态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农业财政支出对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的支撑度不够。(2)农村互联网使用不仅对农业生态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在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生态效率间发挥着部分中介和调节作用。(3)农村互联网使用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方面粮食主产区均高于非粮食主产区,从农业科技投入的规模来看,农业科技投入的差异也会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2005—2017年我国31个省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空间差异的基础上,运用扩展的AIDS模型,从外部性视角分析了网络示范效应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的作用。结果表明:①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大于中西部地区。②整体上,网络示范效应明显降低了城镇居民对食品、衣着、居住和交通通信消费支出比重,显著提升了文教娱乐消费支出的比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③网络示范效应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更大。④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受内部习惯的影响较大,是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缓慢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采用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了2010—2014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值,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田水利设施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人力资本、农业生产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影响并不显著。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完善农业政策补贴、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和加强人力资本投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探寻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的逻辑对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合作供给为例,从是否参与和参与程度两个阶段分析了社会资本、农户分化对农户参与村庄集体行动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及其各维度对农户参与合作供给的两阶段行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职业分化对其是否参与集体行动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农户收入分化则对农户参与合作供给的程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交互作用分析发现,社会资本可显著降低农户职业分化对其是否参与集体行动具有负向影响,提升收入分化对是否参与集体行动具有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积极培育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加快兼业型农户转型、构建适度决策集团规模与差异化激励机制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采用至强有效前沿的最小距离法(mSBM)测度了我国1998—2016年各省的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同时在考察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空间异质性的基础上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较高的省份大多数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内陆省份的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则相对较低;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既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又具有典型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即大部分省份处于空间集聚区内,少量省份位于空间离群区内;经济发展水平、农业财政支出、农业技术创新和城镇化水平有效提升了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而农村人力资本和农业产业结构则对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表现出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9.
数字技术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利工具,为制造业降低碳排放强度提供新的路径选择。基于2010—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验证数字技术能否成为制造业碳减排的有效路径,同时考察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和绿色化水平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数字技术能显著降低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具有制造业碳减排效应,运用替代被解释变量法、剔除直辖市和工具变量法进行估算后,结果依然成立;数字技术对中国不同区域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负向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数字技术的制造业碳减排效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更加显著;数字技术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碳减排效应显著,而对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碳减排效应不显著;数字技术对高碳和中低碳制造业行业碳排放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数字技术的制造业碳减排效应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实现;绿色化水平能够正向调节数字技术的制造业碳减排效应,且该调节作用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经济飞速发展使我国能源消费急剧增长,能源消费与能源供给、环境污染矛盾日益突出。在分析我国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强度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运用LMDI法将我国1996--2010年能源消费变化分解为产出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探讨产出提高、结构调整、效率提高对我国能源消费和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规模扩大对能源消费起到正向的拉动作用,结构调整对缓解能源消费增长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能源强度对能源消费的抑制效应自“十一五”期间起作用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06—2015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不同部门因能源消费而产生的典型污染物排放量,然后利用LMDI模型,对空气污染进行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CO_2、SO_2、PM_(2.5)与PM_(10)等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均呈现先快速增长后缓慢减少的趋势,排放的峰值多出现在了2013年,而NO_x则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其中,电力与工业部门是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但对排放量贡献呈减少趋势,生活部门与交通部门污染物排放量则逐步增长,尤其是对PM_(2.5)与PM_(10)排放量的贡献不可忽视。人口与经济增长对污染物排放量起到了正向拉动作用,经济因素的驱动作用最为明显,其效应值呈现先小幅增加后大幅下降的趋势,能源效率与能源结构有抑制作用,其对污染物排放的效应值仅次于经济因素,而能源结构变化的效应很小。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态认知对生态行为作用机理有利于管理者有效规范公众的生态行为。分别引入中介与调节变量并基于"知—信—行"理论建立结构方程模型SEM,利用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生态知识和生态感知相互影响,系数均为0.39;(2)生态知识对生态责任感、生态情感、生态价值观、生态态度有正向显著影响,系数分别为0.19、0.23、0.32、0.33;(3)生态感知对生态价值观、生态态度、生态情感、生态责任感有正向显著影响,系数分别为0.35、0.37、0.42、0.45;(4)生态情感对生态态度、生态态度对生态责任感、生态责任感对生态价值观有正向显著影响,系数分别为0.31、0.48、0.37;(5)生态情感、生态态度、生态责任感、生态价值观对生态行为有正向显著影响,系数分别为0.39、0.43、0.58、0.69;(6)生态知识、生态感知对生态行为影响系数为正但不显著。结果表明:生态认知对生态行为无直接作用关系,而要通过生态信念对生态行为产生作用;生态态度、生态情感、生态价值观、生态责任感在生态认知对生态行为作用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效应;性别、年龄和户籍地在生态认知对生态行为作用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且调节效应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创旅游目的地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但学术界从游客角度出发探讨文创旅游目的地的相关研究较少。在文化创意旅游街区情境下,基于MTE理论,以游客为研究对象,以旅游体验、记忆为中介变量,实证分析了游客参与对重游意愿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游客参与对旅游体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体验对记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记忆对重游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体验在游客参与和记忆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记忆在旅游体验和重游意愿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①在保持文化原真性基础上,开发兼具学习、娱乐、审美等特点于一体的互动性参与型产品。②加快景区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增强系统的独特性与趣味性。③设计兼具文化特色和创意精神的代表性纪念品。  相似文献   

14.
运用2007—2010年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根据来源地不同,将直接投资分为港澳台直接投资和其他外商直接投资两类。研究表明,港澳台直接投资和其他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工业能源强度有显著的正影响;与港澳台投资相比,其他外商投资对地区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能源消费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巨大,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关系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保护。通过选取京津冀2000—2014年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建立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指标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发现,京津冀能源消费总量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具有正向作用,电力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具有正向影响,而煤炭、石油具有反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改善区域能源供给方面采用适度提高能源总量,减少煤炭等重污染能源比重的政策措施,以有效促进京津冀的经济协同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6.
向晶  唐亚 《四川环境》2006,25(1):31-36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中国改革开放、市场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汉源地区为例,总结分析了典型的干旱河谷地带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不仅促进了当地农村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改善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还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地消化问题。本文指出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其中诸如不舍理用药用肥造成的水污染、土壤和农产品的硝酸盐污染以及土壤退化、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更加审慎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6—2015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法测度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发现我国整体普惠金融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比较明显,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银行业结构、基础设施与服务层面,构造普惠金融的决定模型。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城镇化、农村金融机构、公路建设、手机互联网新渠道提升普惠金融指数,大型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抑制普惠金融发展。从分区域来看,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差异很大。就银行业结构而言,我国东部地区大型商业银行与普惠金融指数显著为正,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与普惠金融指数显著为正,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结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经济、能源、交通结构三大领域分析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异同点,探究了结构性特征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中,珠三角的空气质量最优,长三角次之,京津冀最差,空气污染程度自南向北呈现阶梯状上升态势;能源规模和结构、工业规模和结构、交通规模和结构同步呈现自南向北逐步偏化石燃料、偏重工业、偏公路运输的结构性特征,与空气污染的阶梯分布在一定程度上相吻合。从时间来看,空气污染呈现历史性发展和累积特征;从空间来看,重工业规模大、比重高,化石燃料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高,汽车保有量和船舶货物吞吐量快速增高是京津冀和长三角大气污染重于珠三角的内在结构性主因。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分区施策和结构调整两方面提出了大气污染防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我国长江经济带1995—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基于扩展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了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碳排放各驱动因素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化水平因素对我国东部地区具有负向抑制作用,而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具有正向驱动作用。(2)碳排放与人均GDP因素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关系,目前只有东部地区通过了碳排放拐点,中部地区接近拐点,而西部地区碳排放量在较长时期内将持续增长。(3)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因素对碳排放均产生显著影响,且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远远大于东部地区,创新水平对碳排放影响微弱。(4)外商直接投资与金融发展因素对碳排放具有负向抑制作用,贸易开放度和环境规制因素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文化体验和文化感知价值的视角,以陕西乾陵为例,在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建构假设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游客的感知质量和文化感知价值对游客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文化体验对游客满意度不产生显著影响;游客文化体验显著影响游客忠诚度,游客感知质量和文化感知价值对游客忠诚度影响不显著;游客的感知质量显著影响游客文化感知价值和文化体验,游客文化感知价值显著影响游客的文化体验。基于分析结果,提出提升乾陵游客满意度的措施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