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累积距平等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近46年(1961~2006年)气温、降水和径流量资料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盆地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柴达木盆地近46年来气温增幅明显,降水呈略多趋势,径流呈减少趋势,区域内土地荒漠化面积大,植被覆盖率低。气候变暖、大风多、降水少、蒸发强是影响该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的主要自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补充重建气候序列的分析,得出芜湖市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百年来芜湖气候总体呈暖干变化,冬春季和年均气温具有显著增温趋势,夏季气温无明显变化;降雨量呈微弱下降趋势,主要反映在夏季降水减少。  相似文献   

3.
利用1956-2005年黄山风景区光明顶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50年黄山旅游风景区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黄山风景区年均温、冬季、夏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冬季增温强于夏季;降水总体趋势下降;年平均日照时数也呈总体下降趋势,表明黄山风景区气候正在趋向变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升高显著,冬季增温明显,夏季降水变化加剧。  相似文献   

4.
为了减少粮食生产波动给粮食安全带来的不良影响,采用剩余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波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的粮食总产和三大粮食作物产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都将保持增长趋势,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增加,主要粮食作物波动属古典型波动,波动剧烈。河南省粮食总产的波动指数和三大粮食作物产量波动指数的相关性基本相当,说明河南省粮食总产的波动受三大粮食作物的影响基本相等,提出了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西宁市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明花  赵景波  周强 《青海环境》2014,(1):40-44,46
利用西宁市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西宁市近50年的气候特征及周期变化。结果表明:50年来西宁市年平均气温呈现非连续性上升趋势,线性倾向值为0.09℃/10a,各季的变暖趋势和变暖幅度不尽相同,增幅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50年来降水总体为波动中明显增加的趋势,增长率为16.3mm/10a,各季降水量也呈增加的趋势。西宁市降水和气温的年代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显示气候变化具有阶段性、季节差异性特征。近50年来,西宁市年气温和降水变化均以27a为第1主周期。  相似文献   

6.
茅于轼 《绿叶》2008,(8):42-45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基本环境不变,大幅度的气候变化出现的概率很低。气候变暖的问题在于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人类社会的各种不适应可以表现为GDP的损失,气候变化对应的GDP损失为未知。我们应该投入多大的力气减少气温上升,取决于气温上升的边际损失和降低气温上升所花费的边际成本。  相似文献   

7.
许多研究都曾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对食品供应将产生不良影响,但它们大都忽视了气温上升和空气污染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交互作用。这项研究详细分析了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情况,这四种全球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满足了全球人口超过一半的卡路里需求。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变暖和空气污染对这些粮食作物的影响将根据地区不同而变化,不同粮食作物受到这两种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比如说小麦对臭氧就十分敏感,而玉米更容易受到高温影响。  相似文献   

8.
长江黄河源地气候变化诊断分析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根据长江源地伍道梁,托托河两站,黄河源地玛多站分析了近40年江河源地气温、降水的变化。结果表明两地年平均气温总体呈变暖趋势,黄河源地温度变化倾向率大于长江源地。黄河源地最高、最低气温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变化,即最低气温趋向上升,而最高气温却趋向下降。长河源地最高、最低气温不存在非对称变化,但是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大于最高气温的上升趋势,两地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少。长江源地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而黄河源地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长江源地降水减少主要发生在夏季,黄河源地降水增加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对西宁市区的气候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林 《青海环境》1997,7(4):171-174
利用西宁市及周围地区30多年的气候资料,初步揭示了西宁市气候变化规律、并通过对市区与周围地区气候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随着城市的发展,西宁市气温逐年增大,降水量、空气湿度、日照时数、直接辐射及总辐射减少趋势明显,因而存在着热岛、旱岛、干岛、浑浊岛等城市气候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开发性金融部门探索绿色投资倒逼其低碳转型之路,相应的气候变化对其绿色投资的影响和风险值得深入研究。运用气候压力测试模型、WITCH模型和气候VaR对我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绿色投资的气候冲击影响、气候风险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极端气候冲击会对我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投资价值及其投资表现产生负面影响;我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绿色债券的票面利率受气候变化影响程度各异,国家开发银行随着气温的上升而增加,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随着气温的下降而减少;我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绿色投资气候风险各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绿色投资的气候风险相对较大。研究成果为我国开发性金融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转型和绿色投资的风险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云南省腾冲市气象站1971—2014年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观测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测、Morle小波等方法分析了该市气候变化特点和及其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年降水日数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低)气温、年平均最高(低)气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显著的突变升高,年降水日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显著的突变减少。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低)气温、年平均最高(低)气温、年降水量、年降水日数分别存在4年、26年、8年、14年、8年、3年、8年的主周期变化。预测结果表明,2015—2024年年平均气温仍将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降水量仍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2.
安徽砀山水果产区近十年气候变化的R/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96—2005年的地面气象资料,应用R/S方法对砀山近十年平气温、降水和日照量等气候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砀山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均呈下降趋势,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年日照量变化和缓,且具有较强的持续性。气候要素年际季节变化趋势表现为:冬、夏季平均温差减小,气温年较差有减小的趋势;降水夏季增加,其他各季节平均降水变率减小,各季节平均日照量变率减小。  相似文献   

13.
粮食增产趋势及增产原因是国家制定宏观农业政策和措施的依据。科技进步增产理论是指:气候是波动的,科技是持续进步的,它是粮食多年持续增产的主要驱动力;科技进步增产预测模型是多年平均单产移动的回归方程。全国和东北三省粮食增产潜力案例分析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单产加速时间最早的是辽宁省,最晚的是黑龙江省;与全国相比,吉林省和辽宁省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省最高。本文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科技进步增产理论科学、模型实用、预测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5年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部(德令哈、天峻、都兰和茶卡)和西部(茫崖、冷湖、大柴旦、小灶火、格尔木和诺木洪) 10个气象站温度、降水月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对柴达木盆地东西部的气候变化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55年来柴达木盆地东西部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总体均为增加趋势,西部上升较东部明显;东西部年和四季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大于最高气温的增温率,存在着非对称性变化;东西部气温日较差均为减小趋势。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00年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增加幅度最大,西部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东部,气温日较差相反。②55年来柴达木盆地东西部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总体均为增加趋势,东部降水量增加明显而西部不明显;东西部降水日数变化趋势均不明显。③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东西部差值均表现为明显的增大趋势,气温日较差和降水日数东西部差值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三江源"地区18个气象台站1961—2012年的气温、降水、蒸发以及相对湿度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气候暖湿变化情况。分析发现:1961—2012年期间,三江源整体向暖转化,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在升高,且平均最低气温上升速率明显快于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呈增加趋势,说明三江源地区正逐步变湿。由于暖湿变化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改变。  相似文献   

16.
运用R/S(Rescaled Range Analysis)方法,对芜湖市1953—2006年共54年间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等气象要素资料的年平均、冬季、夏季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表明,各指标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说明4个气象指标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反映出芜湖市气候变化的特征与趋势,并预测了芜湖市气候未来的发展趋势,证明城市化已经对芜湖市气候变化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近50年来山西省18个气象基准站1960—2004年间的逐月气温、降水量和山西气象观测台(太原站)1966—2005年的逐月太阳辐射资料的统计,对山西省的气候变化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山西省气温上升趋势明显,而且在1990年有一次明显的跃变(1990年的累积距平等于零),年平均温度以0.25℃/10a的幅度上升;降水的年变化呈下降趋势,平均以18.7mm/10a的幅度下降,在1990年也有一次跃变;年总太阳辐射量亦呈下降趋势,且在1982年有一次明显的突变,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以每10年238.9204 MJ/m2的幅度下降。1982年以前以正距平为主,1982年后以负距平为主,且跃变的幅度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说明粮食潜力与估产的关系,定义了“粮食潜力实现率”的概念,它是与粮食潜力预测值相比,当年实际达到或能够达到的百分比,它将潜力值和当年估产值或实际产量结合在一起,可用来评价潜力实际达到的程度,并可反映气候年型。应用结果表明:2010年各省单产和总产潜力平均实现率围绕100%波动,说明科技进步对增产仍然起到支撑作用,而1999-2008年各省单产和总产潜力平均实现率低于100%,说明科技进步对增产作用在减小。因此,粮食潜力实现率可以用来评价粮食增产趋势和科技进步的贡献,其方法实用、误差小。  相似文献   

19.
利用线性倾向分析、滑动平均和计算干燥度等方法对秦皇岛市1954-2005年降水、气温、相对湿度、蒸发量、干燥度等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秦皇岛地区气温逐渐升高,降水减少,气候干燥度普遍增大,生态环境呈干旱化趋势,南部干旱化进程较北部大,90年代后干旱化趋势增大。  相似文献   

20.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我国2003—2014年粮食单产的诸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我国粮食加权平均单产快速提高受到各作物单产(生产力效应)整体提升和高产作物对低产作物的替代(结构效应)的共同驱动,其中作物生产力效应是主导,贡献率达74.99%;2物质、能量投入水平是研究期我国粮食单产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其中有效灌溉面积和化肥施用量最为关键;受灾强度降低和抗灾能力提升的共同作用对粮食单产增加的影响不容忽视;财政支农力度、种粮收益和预期种粮收益对单产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