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云南省为例,分析研学旅行的运营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研学旅行发展的主要路径:建立研学基地审批标准和管理规范,扩大规模和数量;明确研学旅行的运营主体,规范研学旅行合同,增加研学旅行产品的投保率;规范研学旅行服务流程,培养专业导师队伍;建立研学旅行的多元评价体系等,为推动云南省研学旅行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文物古迹,近年来依托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相关研究文献也越来越多。从整体上分析了高句丽遗产旅游研究文献的计量学特征,从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其他旅游研究四个方面对集安高句丽遗产旅游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高句丽遗产旅游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坚持“以保护为中心,以发展为手段”的原则,实施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研学游客为研究对象,基于场域理论,构建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游客行为仿真模型,实证研究研学旅游对农业文化遗产游客保护行为影响作用,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研学游客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显示:(1)研学游客保护行为由周边环境与农业文化遗产知识、地方依恋、信息干预、自我概念共同作用;(2)从研学游客保护行为影响因素来看,农业文化遗产知识对游客保护行为具有正向的引导作用,尤其对于游客劝导型保护行为的影响最为显著;解说活动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地研学游客保护行为的实施有重要作用;研学强度、环境质量对衍生型研学游客和研学游客保护行为的影响不同;(3)对衍生型研学游客来说,环境质量感知对文化遵守型保护行为更为明显。对研学游客来说,环境质量感知对劝导型、消费传播型保护行为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从世界遗产的定义和意义出发,在分析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申报趋势、现有遗产数目和分布,以及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申报历史、趋势和特征的基础上,采用表格和图画的形式,从经纬度、省际等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结构和空间特征,发现中国世界遗产主要分布在东南方向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域。对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的本质属性特征从岩性、构造、地层、地貌四个方面进行解释,表明中国14处世界自然遗产(包括自然—文化双重遗产)的地质地貌属性彼此有所不同。同时,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形成时代进行了分类与分析,发现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时代多集中在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5.
集安市世界遗产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世界文化遗产是已消失的高句丽文明的历史见证。该遗产地包括3座王城、14座王陵和26座贵族墓葬,其中除五女山城外,其他遗产均位于中国吉林省集安市境内。通过对集安遗产旅游发展的自身优势、机遇、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认为集安遗产旅游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潜力巨大,并提出发展策略:确立旅游发展目标、加强城市营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交通网络通达性,拓宽融资渠道、构建文化遗产产业链及加强区域合作、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非遗研学旅行产品为例,需求侧在产品开发中的缺位是造成产品问题的重要原因,可运用价值共创理论指导产品开发。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基于对实际决策人--学生家长的产品选择偏好、考虑因素、价值感知、购买意向与满意度4个维度的分析,提出优化非遗研学产品开发的4个方面建议:政府营造研学氛围,加强制度保障;学校开展非遗教育,发挥桥梁作用;供方考虑市场需求,强化产品内涵;供需两侧共建价值共创平台。  相似文献   

7.
<正>通过实地体验,研学旅行能够增进学生对环境科学的理解与兴趣,并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与环保意识。建议增加对研学旅行的支持,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育项目,以及跨学科与社区合作,以促进环境教育的深化。随着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焦点,环境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其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资敏 《绿色视野》2010,(12):20-21
<正>云南省丽江市是一个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3项世界遗产于一身的城市,山川秀丽,民风淳朴。丽江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之间的连接部位,境内山峦高耸,峡谷深嵌,江河跌宕。金沙  相似文献   

9.
万雯  韦杰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0):954-956
正确、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世界遗产保护与边缘带旅游发展的关系,管理好世界遗产,确保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是信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重要体现.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遗产保护、边缘带旅游发展及两者的协调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遗产保护(得分0.688)属于中等水平(Ⅲ),旅游发展(得分0.382)等级为差(Ⅴ),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综合协调性(得分0.67)等级为中等水平(Ⅲ),即比较协调但边缘带旅游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10.
四川茂县叠溪地质公园旅游开发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兴旺发展的大背景下,从交通区位、旅游资源、旅游发展环境和区域旅游联系四个方面对四川茂县叠溪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条件做出评价,并根据旅游资源特点进行旅游功能分区和旅游项目设计,最后提出实施品牌化开发战略,产研学一体化开发模式,以及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经济与文化两大关系这三项开发利用建议,力求使叠溪地质公园旅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山以“奇松、怪石、温泉、云海”闻名天下,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与黄河、长江、长城齐名,成为我国壮丽河山和中华民族的又一象征。古往今来,黄山绝美的风光、奇特的景致,引来了无数的骚人墨客,人们以诗歌、书画和其它文艺形式来赞美它,歌颂它。1996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冯·德罗斯特,在考察黄山后留言称赞:“黄山,具有伟大的文化意义,拥有无与伦比的美丽,是特别的世界遗产”。  相似文献   

12.
文化景观是自然、文化和历史的完美结合体,文化景观遗产的设立不但改变了世界遗产对价值的认识,而且拓宽了世界遗产的实践领域。从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入手,分析了它的分布现状及其原因;介绍了我国两项文化景观遗产之一的西湖,同时利用SWOT分析法对西湖进行分析,总结西湖的可持续发展趋势。通过综合分析,提出我国文化景观申遗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旅游资源是开展旅游活动,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对其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是合理保护与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据。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武当山为例,利用Yaahp软件,基于AHP法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各指标相对权重。结果表明,武当山资源价值在旅游资源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根据评价结果及遗产地旅游现状,提出防止旅游过度开发和资源不合理利用的保护性开发策略,以促使遗产保护与旅游活动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校园考古遗址在西安高校中星罗棋布,但多数遗址面临保护与利用失衡、整体规划缺失等问题。基于校园考古遗址的"活态保护"理念,分析了遗址现状与高校的联动关系,构建了"校园遗址保护+场景复原、人文景观、研学旅行、校企共建"保护更新模式,并通过城郊型为代表的战国(秦)大墓遗址,立足于遗址背景与校园环境,提出了"形制—内核—共享"的活态营造思路,积极探寻具有可操作性的校园遗址保护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5.
1992年,黄龙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黄龙风景区以其特有的彩池、滩流、雪山、峡谷、古寺、民俗“六绝”而闻名于世,具有独特珍贵的地貌科研价值和景观美学价值.通过对黄龙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分析,对比四川省的世界自然遗产,探讨其旅游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对内部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深入分析,提出为保护世界自然遗产黄龙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自然观的角度,剖析了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辩证关系,提出世界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两种模式:人工自然化模式和生态自然化模式。分析认为,人工自然化仍是目前中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和保护的主导模式,而以生态自然观为指导,采取生态自然化开发模式才是实现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开发协调的最佳途径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北京故宫的突出价值,并将其与世界部分同类宫殿进行对比.分析了故宫的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管理机制、法律法规、技术手段、旅游开发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北京故宫世界遗产资源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寻找一条科学之路.  相似文献   

18.
把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研究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对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遗产地农民对世界遗产要有深入了解,树立保护重于开发的意识,改善遗产地旅游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9.
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是对线形或带状的特殊文化资源集合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新形式.我国境内拥有着丰富的线性文化遗产资源,准确评价线文化性遗产资源的旅游价值,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线性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价值评价体系,并对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进行了评价,得出其旅游价值为79.88,属于相对较高的级别,发展潜力较大,具有开发价值.从强化中心点、规划旅游区、构建遗产网络和深化区域合作方面对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进行了设想.  相似文献   

20.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明清皇家陵寝的典型代表,它完美地将中国古代皇家陵寝建筑与风水理念结合起来,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随着遗产地旅游的持续升温,文化遗产地面临着旅游承载力危机、遗产保护与杜区居民的矛盾、遗产完整性遭到破坏等诸多问题的困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控制旅游人数、合理规划、整体性保护、多元式开发等策略,以进一步推动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