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路征  黄哲 《中国环境管理》2018,10(3):105-110
作为欧盟的核心成员国之一,近年来比利时在环境治理方面成效显著。尤其是弗拉芒大区,逐渐形成了以"土地证书"为标志的土壤污染治理、"从摇篮到坟墓"的废弃物治理和以"许可证制度"为核心的空气污染治理等一系列特点鲜明的环境治理措施和方法。本文着重分析弗拉芒大区环境治理的机构设置和目标,以及其土地污染治理中的"土地证书"和土地交易管理,空气污治理中的工业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治理,废弃物治理中的法律、经济与自愿工具使用三个方面的典型经验。结合比利时弗拉芒大区的典型经验和现阶段我国环境政策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我国环境政策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应更加注重实现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利用市场手段来实现土壤保护和开发新的环境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2.
1964年,日本横滨市政府率先和企业签订公害防止协定,由此揭开了政府和企业签署协定的序幕。协定主要涉及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振动、恶臭和损害赔偿问题。经过多年实践,公害防止协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公害问题,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在治理公害问题上的重要性。当前我国正面临严重环境问题,各级地方政府需认真学习日本的做法,不仅要转变政府职能,更要积极主动地行动,从而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省级政府承担着改善地区环境质量,守护一方绿水青山的重任。探究不同制度条件下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绩效的组态生成机制,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理论,本文对30个省级行政区2017—2019年的数据进行了动态的汇总型FSQCA分析。研究发现:单一条件不能构成省级政府环境治理高绩效的必要生成条件;生成省级政府环境治理高绩效的组态机制共有四种,分别为:数据赋能单向机制、市场—法治协同机制、市场—公众协同机制以及政治—数据协同机制。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我国不同地区,生成省级政府环境治理高绩效的组态机制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绿色视野》2014,(11):26-27
总结人类治理雾霾的经验,治霾法制化是一大“法宝”。1952年,英国伦敦因雾霾导致4天死亡4000余人,这起震惊世界的“烟雾事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英国人用法制的力量终于摘掉了“雾都”的帽子。可以说,伦敦是用重典治霾的活教材。相比之下,我国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于1987年,“内容粗线条,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是  相似文献   

5.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后,线控管理模式将取代先前以量控为主的粗放型管理模式。本文以涞水县为例,通过分析涞水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以下简称“三线”)划定中的现实问题,剖析我国当前“三线”划定和实施线控的困境,从探索“三线”划定方法出发建立线控机制,包括“三线”优序管理、线数统管、两级分管和政策保障等内容;通过典型试点、用途管制与用态管治统筹推进线控实践;提出遗留问题处理、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立法、顶层设计等当前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张蕊  白永平  马卫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2):204-206,244
在充分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人口、土地、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城镇化6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铁路沿线城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算。结果显示:1"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普遍较低,且空间差异较明显;2有1/3的城市处于中等城镇化水平;3通过计算得到的系统内部协调性也同样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各城市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协调性。  相似文献   

7.
以温室大棚为代表的设施农业,打破传统农业按季节生产惯例,提高了土地的总产出率,是人类以人工措施下预气候、创造非常态下作物生长条件的有益发明。但是,随着大棚使用年限的增加,生产环境劣化问题酲益凸显。土壤盐渍化、酸化,有机质匮乏;病害泛滥,农药残留、地下水污染;从业者频发“大棚病”等,这些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化肥投施超量、连作生产和封闭的生产环境。治理失灵的根源是农民高产高效的愿望;大市场、大流通与小农经济的矛盾;病菌空气传播的不可控性;农家肥源严重不足,等等。以环境健康理念,因地制宜,改良温室内土壤;改进温室建设工艺;实行清洁生产,是解决设施农业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项目区一年多的实施,在湟中县华山废弃采砂场植被再造地质环境治理中,应用三维网固土植草,取得了良好的绿化效果,尤其在铺设三维网的地段,植被生长更好.从青海省东部实施的几个边坡治理项目来看,三维网对地质环境治理中植被再造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因此,三维网植草对高原废弃矿石生态建设具有很好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陕西汉中地区为例,调查分析了"限塑令"颁布实行两年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重污染天气的产生从源头上看主要在于"人为"因素,而工业污染源在其中的作用显而易见。现阶段,工业在全国范围的"大迁移"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对重污染天气的形成产生不容忽视的加剧作用。从作用机理上看,工业"大迁移"容易形成大量的废气排放集聚地,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时成为重污染天气加剧的"发源地",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与自然作用的叠加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基于此,本文以为应从治理的需要出发,除了已有的制度、措施外,还须完善跨区域协同治理,构建产业转移生态补偿机制;大力推进大气环境修复;加强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城市郊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模式;改善工业企业生存状况,引导公众有序参与大气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供应链环境协同治理问题,本文从复杂适应系统视角分析了供应链环境协同治理中内部主体之间以及内外部主体间的协同作用机理,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供应链环境协同治理模型。为探究协同治理机制在该模型中的实际成效,本文运用多主体仿真技术,对二级供应链模型进行仿真模拟,验证了协同治理在企业运营发展以及供应链整体环境绩效方面的提升作用,并针对协同模型中制造商零售商间减排成本分担系数进行调整,检验上下游企业间减排成本分担系数变化对供应链环境治理效果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虽然供应链整体利润随着制造商承担的减排成本增加而增加,但供应链单位产值排放量却随之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进一步验证了协同治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跟踪各地落实《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实践进展,本文通过比较各地发布的相关实施意见文本,结合实地调研座谈,总结典型案例,分析发现:(1)由于各地对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内涵的理解存在差异,关注的重点领域有所不同,部分地方突破了“七大体系”。(2)实践中,在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优化政府监管服务、规范市场化建设、协同推进区域共建共保、激活基层治理效能、增强科学精准治理能力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实践经验。(3)《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的“七大体系”推进程度不均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三大主体的力量结构失衡状态改善不明显,主要体现为“三多三少”,即政府责任体系和监管体系建设多,企业环境责任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少;关注规范第三方环境服务、落实“放管服”多,运用市场调节机制的案例少;社会治理以宣传活动和网格员机制多,践行绿色生活的全民行动体系成果少。为此,本文提出,加快建立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评价体系,针对环境治理薄弱环节,协调推进“七大体系”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PACE2016中国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就中国环境政府治理、环境市场治理、环境社会治理以及环境治理结构展开了深入研讨并达成以下共识:大国模式下的环境政府治理面临着突出的"污染避难所效应"、"公平与效率的两难"和"多层次治理体系"等问题;不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市场治理必然面临"要不要走环境治理市场化之路"的疑虑,相关研究表明市场手段作为有效的环境治理方式正在逐渐地打消此等疑虑;中国环境治理最主要的短板在于社会治理,提高公众参与度的主要挑战在于改变地方政府的态度,然而社会企业家是环境社会治理的希望;多元环境治理结构是中国环境治理的必然选择,政府引领、企业自觉、公众参与的制衡机制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李梅 《中国环境管理》2022,14(4):102-108
网络化治理作为一种不同于科层—集中型和市场—分散型的新型治理方式,在环境治理中有其自身的优势。当前,区域环境公共事务的不断增长已超出政府单个主体的能力范围,需要加强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构建以多元主体参与为核心的多重、复杂、交叉的网络化环境治理模式。基于网络化治理产生的背景、演变过程和内涵,围绕多元主体相互作用、行动主体的网络关系结构和模式、治理网络的运行逻辑和机制等方面系统梳理其研究进展,为推进我国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加强环境法制教育有利于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理念,促进环保社会治理。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在环境教育法律依据、教育内容、教育职责、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在我国大陆开展环境教育法制建设,须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强调党、政府、社会、公民和市场关系的制度化,解决组织主体、参与主体和经费保障等关键问题,符合实际并发挥实际作用。在党内法规方面,要制定与国家立法相衔接的环境保护党内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在国家立法的建设方面,制定专门了《环境教育法》或者《环境教育条例》,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的环境宣传教育权利和义务,把环境宣传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完善环境信息公开、社会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等制度和机制,采取有针对性和可接受的宣教方法与机制,促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制度得以运行。  相似文献   

16.
王伟 《中国环境管理》2016,8(4):82-86,100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气环境整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如何防治大气污染成为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视的问题。兰州市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效果并在治理活动中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大气污染治理的"兰州经验"为环境治理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树立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板。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难题,兰州市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较好地了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抓住了完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核心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兰州经验"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公共性、共治性以及有效性的核心价值理念,突显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在切实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障下,兰州市在环境治理工作中运用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以坚强的执行力确保工作实效,同时还实现了广泛的社会参与,使得治理模式更为科学与民主。  相似文献   

17.
多中心治理下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路径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动员全社会力量保护环境,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保工作,是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根本途径。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发现政府治污理念陈旧、制度不健全、公众责任意识淡漠、环保社会组织弱小等,是我国大气污染治理中公众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出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加强教育、支持和引导环保社会组织,促进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的形成,真正推动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实现"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治理需要政府、社会、村民的多方协同治理,政策工具的选取、组合、使用,决定了协同模式的构建。本调研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考察海南"美丽乡村"环境协同治理状况,根据所得数据科学研究分析,科学合理地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以期为海南"美丽乡村"环境协同治理提供实证借鉴。  相似文献   

19.
区域环境的合作治理在城市群发展的背景下已经成为政府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环保合作事务中各个政府部门的关系、合作的机制、组织行政、效果评估等方面都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府际合作中静态的、程式化的制度关系,对合作发展的总体过程、各合作主体之间、事件之间的动态联系研究较少,这将阻碍我们深入理解城市群的环保合作机制。基于此,本文运用过程视角对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合作历程进行梳理,追溯其发展轨迹,对合作主体和议题的演化进行分析,对海西城市群府际之间的动态合作治理机制进行深入挖掘,并针对合作机制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经过长期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实践,各地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工程和管理经验,但随着土壤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三大环境要素质量如何整体提升、确保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持续发挥、满足人民群众对环境产品的需求,成为各级政府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需要正视和亟待破解的一个难题。本文在系统分析当前环境污染以单要素为主线实施治理的总体思路所面临困境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区域统筹考量,从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过程三个方面,提出推进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协同治理的基本路径,为国家出台土壤环境管理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城镇化过程中区域环境质量整体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