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理论可为跨区域环境监管体制改革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在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跨区域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不明,跨区域环境监管缺乏权威性,环境监管垂管制度改革不彻底等问题。现有机制无法有效支撑地方政府开展跨区域环境监管和深层次的环境协同高效治理。为进一步突破现有的制约障碍,提高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效率,应当进一步加快中央层面的跨区域统一立法和地方层面的跨区域协同立法,以法律保障跨区域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将中央与地方政府环境保护的权责在法律中进行明确和细化,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跨区域环境治理机构,地方层面成立跨区域环境治理协同机构,理顺跨区域环境治理中的纵向和横向关系,进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体制建设。  相似文献   

2.
张珂萌 《四川环境》2023,(5):234-238
在我国,作为救济生态环境损害的司法制度之一,环境公益诉讼在实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立足于该制度整体框架和立法沿革的认知,采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针对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现实困境与完善路径进行专门探讨具有特殊性和必要性。当前造成环境公益诉讼司法救济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有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公益起诉人”的职能定位不清、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检察权的界限模糊,以及制度的具体规则存在不足等。通过成因分析,继而提出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相关建议,即应当坚持法律监督基本职能不变,明确公益起诉人的职能系“履行职责”;重视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客观诉讼属性,加强内外制度衔接机制;优化检察职权配置,完善具体规则。  相似文献   

3.
《巴黎协定》让更多国家投入到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来。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贡献者,我国要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完成“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跨越。近年来,一些国家在可持续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立法是重要的手段之一。虽然应对气候变化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但仍存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缺位、缺少法律强制力以及上位法缺失导致相关工作进展缓慢等问题。提出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我国法律体系,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内涵,通过上位法及相应强制力的制定,为“双碳”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证考察可知,目前我国环境监察执法体制有自身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制约了生态环境执法的有效性。独立环境监察执法体制是应对执法困境的良药,该体制具有特殊的内涵,其既具有理论基础也具有政策依据。在分析域外环境执法的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环境执法体制存在的问题,独立环境监察执法体制与机制的建构应当遵循以下路径。首先,独立环境监察执法体制与机制的建构应当遵循合法、效能与环境执法特殊性相契合的原则。其次,建议通过保障组织机构的独立,扩充环保部门的权力,加强环境执法的财政保障以及确立环境执法的独立责任等措施构建起独立环境监察执法体制。再次,通过规范的程序机制、确立综合协调机制、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协调激励和制约机制、优化公众参与机制、探索建立环保警察制度等措施完善环境监察执法机制。最后,独立环境监察执法体制与机制需要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试点地区排污权交易的实践总结,指出排污权交易价格机制目前尚未真正构建,排污权交易价格在初始分配及市场交换过程中存在市场化程度低、行政管理职能界定不清晰、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等突出问题。排污权交易价格机制的特点及学科属性决定了基于法经济学视角构建其价格机制的必要性。从法经济学视角出发结合不同市场特点提出若干完善建议:一级市场中的初始价格制定遵循公平与效率原则、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及完善行政管理职能;二级市场中通过完善排污权交易供求机制推动价格机制的形成、搭建交易平台以及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促进价格机制的运行。  相似文献   

6.
徐林诺 《四川环境》2023,(1):241-245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要求。然而我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律仍不健全,如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规定散见于其它法律中而没有专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侧重于治理污染而忽略了预防风险;将电磁辐射污染粗分类为环境污染,采用与其他环境污染相同的防治手段而忽视了其传播性质的特殊性。现行法律法规难以解决因电磁辐射污染衍生的法律和社会问题,通过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审慎提出了完善的路径,逐步完善我国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7.
概念作为语句的基本组成单位,是逻辑的起点和意义的来源,一般可分为常识概念、科学概念和法律概念三种。在追求适用稳定和理解准确的法律语境当中,如果概念之间不能保持有效的区分,在具体文义解释向度上势必会造成相互分歧、混淆、冲突等负效益。“生态环境”这一概念缘起于我国特殊的历史情境,具有偶然性和主观性。如果仅从常规语法结构上分析,存在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和联合结构三种不同且皆合理的解析样式。但置身于我国《宪法》以及部门法语境里,应当以法律人的体验为基准,并紧密结合法学学科的特质,从科学概念向法学概念回归。未来“生态环境法典”中“生态环境”应是一个统称,至少包含三重含义:和谐的生态关系、完整的生态系统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8.
要发挥生态环境损害公私法协同治理的效应,在公法救济上需要明确第三人在磋商中的定位。从15省份磋商办法以及十大典型案例看,磋商第三人存在着法律性质不明、参与方式失灵、参与效力不足三方面问题。在法治化轨道路径上,可以将磋商第三人类型分为技术专家、其他机关、利益相关者,其法律性质应分别确定为“智囊团”、协助者或监督者、监督者。参与方式上应将技术专家和利益相关者规定为应当参与人、其他机关规定为可以参与人,以此细化参与方式和参与环节。参与效力上应在区别三者功能和作用的基础上,分别规定其意见表达对于磋商结果的约束力。  相似文献   

9.
海洋具备高效的固碳能力和巨大的碳汇潜力,完善的海洋碳汇交易机制是我国应对全球变化、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海洋碳汇相关政策与实践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海洋碳汇交易的动力机制、实现机制和保障机制,旨在为未来海洋碳汇交易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首先,海洋碳汇交易的实现需要以政策环境作为推力,利益动机作为引力,社会责任作为压力。其次,我国海洋碳汇交易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以自愿市场为主的探索阶段、自愿市场到履约市场的过渡阶段和以履约市场为主的成熟阶段,不同阶段各利益相关方的作用和实践中的关键点需要加以分析。最后,在法律保障方面要注意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基层探索相结合;在资金方面可以形成以公共财政为主、多渠道融资为辅的资金保障;在技术方面需要组建专业机构开展科学与政策的相关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70年的中国环境立法,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进入生态文明新阶段。起步阶段是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发展阶段是从1979年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进入生态文明新阶段是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历史表明,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环境立法在新中国成立后已经提到工作日程,并取得一定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取得历史性进步。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反思,发现我国环境立法依然存在立法质量不高、立法体制机制不够合理、实施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此,应当根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明确新时代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加快环境法律的立改废释工作,切实提高环境立法质量,补齐生态保护立法的短板,积极推进相关法律的生态化,加强配套环境法规和规章的制定,加快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实现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Large-scale transnational land acquisi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in the global south by rich corporations or countries raises challenging normative question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critically examines and advocates a human rights approach to these questions. Mutually reinforcing, policies, governance and practice promote equitable and secure land tenure that in turn, strengthens other human rights, such as to employment, livelihood and food. Human rights therefore provide standards for evaluating processes and outcomes of transnational land acquisitions and, thus,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they are ethically unacceptable land grabs. A variety of recent policy initiatives on the issue have evoked human rights, most centrally through the consultation and negotiation of the Voluntary Guidelines on the Responsible Governance of Tenure of Land, Fisheries and Forests concluded in 2012. However, a case of transnational land appropriation illustrates weak host and investor state enforcement of human rights, leaving the parties to in interaction with local groups in charge of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Generally, we have so far seen limited direct application of human rights by states in their governance of transnational land acquisition. Normative responses to transnational land acquisition—codes of conduct, principles of responsible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or voluntary guidelines—do not in themselves secure necessary action and change. Applying human rights approaches one must therefore also analyze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power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processes that determine whether and how women and men can secure the human rights accountability of the corporations and governments that promote large-scale, transnational land acquisition in the global south.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和飞跃的40年。自1972年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起,围绕着解决不同发展阶段突出环境问题的需要,每10年左右实现一次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大跨跃",不断改革、创新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与模式。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逐步构建了符合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包括完备的生态环境规划政策体系、完善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应瞄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坚持绿色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新格局,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相似文献   

13.
社会生活噪声具有量大、面广、分散、影响不持续、监管难度大等特点,本文以现代化环境治理视角和社会治理视角深入剖析了我国当前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特殊属性及其防治的有效实践,分析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中防治措施的内在联系,提出构建创新型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体系。该体系要求在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领域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强化社会共治,新增公众自治,将环境治理同社会治理有机结合,既强调公众参与到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工作中,又强调社会各主体多元共治和自我管理,是社会生活噪声领域公众参与的升级版。最后,本文建议以宁静区域创建为切入点,通过有关监管部门联合发布宁静区域创建指导意见;地方政府落地实施,完善管理和技术指标体系;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德治和自治水平,以点带面逐步拓展宁静区域范围,实现创新型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体系的实质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如何对农村地区的流域水环境进行高效而低成本的治理,是当前农村资源环境治理面临的挑战之一。本文以山东临沂市兰山区柳青河水环境污染治理作为典型案例,从规则型构视角剖析行动规则对"兰山模式"的作用机制。其中,边界规则打破了农村生活污水与小流域水环境资源治理的边界,企业等新行动主体的资金、技术的溢出效应提高了治理效率;身份规则改变了行动主体的参与动机,加强了多方主体间的交互作用;选择规则减少了多方治理主体的责任冲突;聚合规则弥补了农户在环境治理中的缺位。在四项行动规则的共同作用下,"兰山模式"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与小流域水环境的协同治理,是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实践样本。  相似文献   

15.
提高我国环境行政效率的关键是强化合作协调的环境治理理念,其核心载体是科技数据为核心的信息管理体系.科技进步与信息管理系统化决定着现代环境治理超越传统的危险防范而进入风险预防领域,也就决定了现代环境保护中合作与协调的核心理念.与环境保护的预防原则和环境许可制相适应,环境技术标准体系是现代环境科技信息体系的集中体现.同时环境法律监管体系也需要以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为重点向综合环境治理发展,其中环境质量达标制(结果导向型监管)和环境治理中的规划都以环境信息综合集成管理为基础的.对于信息社会和互联网时代下、民主法治建设中、全球化进程里的中国环境治理,既有机遇又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6.
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 (SRI) has carved out a niche in the financial world, and each year a large number of shareholder proposals are filed at public companies in the US related to issue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While the primary interests of CSR activists remain distinct from those of traditional corporate governance (CG) activists, the two groups do share an interest in minimizing the risk of negative environmental or social impacts from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rporation. They also share the objective of achieving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in corporate decision‐making. In relation to this latter objective, they both face similar challenges concerning conflicts of interest among key 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cord of shareholder proposal filing and voting from 2000–2003 for 81 large US public corporation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prominence of CSR shareholder activism and the prospects for effective CSR shareholder activism on key environmental issues. The analysis of these data finds that nearly half (45%) of all shareholder resolutions are related to CSR, and that those resolutions which combine issues of CSR with traditional CG activism appeal to slightly more shareholders than issues of CSR alone. The article also examines shareholder activism at the micro level with a case study of the voting record at ExxonMobil. The article finds that CSR‐related shareholder activism represents the majority of shareholder activism within that firm and that resolutions targeted at climate change are particularly well supported. These resolutions draw a conne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risk and risk to shareholder value. While numerous challenges remain for both CG and CSR activist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reforms that strengthen shareholder right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more generally will also benefit CSR activists and the environmental policies they promote in particular. The article ends with some proposed solutions for addressing the perceived conflicts of interest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shareholder vot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7.
重污染天气的产生从源头上看主要在于"人为"因素,而工业污染源在其中的作用显而易见。现阶段,工业在全国范围的"大迁移"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对重污染天气的形成产生不容忽视的加剧作用。从作用机理上看,工业"大迁移"容易形成大量的废气排放集聚地,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时成为重污染天气加剧的"发源地",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与自然作用的叠加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基于此,本文以为应从治理的需要出发,除了已有的制度、措施外,还须完善跨区域协同治理,构建产业转移生态补偿机制;大力推进大气环境修复;加强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城市郊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模式;改善工业企业生存状况,引导公众有序参与大气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18.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具有"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特点。在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基于城乡耦合系统理论,提出通过城镇规模和空间优化、功能完善提升生态环境管治。针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本文认为新型城镇体系下的生态环境管治应基于城镇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努力夯实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约束的先导作用,并通过实施有效的城镇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治策略、提升生态环境空间管治效率、构建政企民共同参与的新型城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等措施来提升生态环境管治能力。  相似文献   

19.
跨国石油公司环境保护机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石油企业环境风险大、环境影响范围广,亟待建立长期有效、切实可行的环保机制。文章通过国内外石油企业环保机制的对比,探讨我国石油企业环保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发展战略、管理标准和支撑体系等三个层面提出了构建环保长效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