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从“无废城市”的建设背景、建设试点进展等方面分析,总结出创建“无废城市”试点的创新和经验,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无废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应对城市固体废物(以下简称“固废”)管理挑战的国际趋势,我国也启动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本文介绍了国际“无废城市”实践的背景和发展趋势,对我国和其他高收入国家的“无废城市”相关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无废城市”的推进政策与实施措施存在国别差异,我国的“无废城市”采纳了“问题导向”的推进策略,而高收入国家则是“目标导向”。最后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无废城市”建设中,生活垃圾气力输送系统通过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改进了城市垃圾管理水平。智能化、自动化等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该系统的智能性和运行效率。该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与其他垃圾处理设备紧密结合,实现全面优化。这种综合性的集成将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向更加高效、协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无废城市”建设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举措,大连市入围“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建设“无废城市”将进入稳步推进期。通过对“十三五”以来大连市固体废物管理、治理能力建设情况的深入分析,梳理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大连市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资源型城市在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中地位重要而特殊、历史贡献突出,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特征和物质代谢的"大进大出"特征明显,固体废物(以下简称固废)治理问题积弊已久、复杂多变。如何建设"无废城市"模式的资源型城市,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无废城市"实践亟待破解的难题。本文研究分析了2017年我国资源型城市固废产生、贮存、综合利用、处置环节及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并从制度设计、产业转型、分类利用、标准建立四个方面提出了"无废"资源型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根据资源型城市所处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的不同,提出了基于固废"产、存、用、置、销"的存量、流量挂钩约束的发展模式。同时提出以下建议:快速成长期城市应从产业体系构建、空间布局及准入条件着手控制固废增量;平稳成熟期城市应发展完善高值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体系和制度体系;枯竭衰退期城市应注重挖掘和开发存量固废的资源价值;再生发展期城市应加强多源废物协同处置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本研究可为资源型城市的"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模式参考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吴丰  唐月 《中国环境管理》2023,15(3):132-142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提升,垃圾分类治理问题日益严峻。实践经验表明,强制实施背景下政府主导与承包商、公众和环保组织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协作模式,对于我国垃圾分类治理具有较好适用性。但该模式也存在“一主”突出、“多元”不足及其他系统性冲突。为明确多元主体参与策略对“一主多元”治理模式稳定性的影响,首先,本文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强制实施背景下该模式运行机制及主体动因。然后,构建以承包商、公众和环保组织为主体的三方演化博弈系统,对不同策略组合下系统的演化结果进行演绎。最后,借助数值仿真分析了参与成本、环境收益和政府补贴对主体策略选择及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保组织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的积极性最高,公众最低;对于系统运行风险,承包商属于风险偏好者,环保组织属于风险回避者,公众属于风险中立者;承包商对参与成本最敏感,对政府补贴最不敏感,公众则正好与之相反;环境收益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性。这些发现对于如何提升多元主体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的积极性及“一主多元”治理模式的运行效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众满意度越来越成为环境治理、城市管理、公共政策等绩效评估的重要参考之一。中国引入公众满意度时间较短,对其理论内涵认识不充分,在问卷设计、调查方法选择、数据分析等方面缺少科学指导。以中国“无废城市”建设成效评估为例,从理论、方法及实践视角对公众满意度调查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首先,基于公众参与理论及满意度理论阐述了公众满意度的理论基础,并从“预期—不一致”“对比标准”“让渡价值”“价值感知差距”等理论视角分析了公众满意度的形成机制;其次,总结了不同国家公众满意度的测评模型和方法;最后,阐释了公众满意度的调查策略和实践流程。基于本文研究结论,提出建议:一是深化公众满意度理论研究,形成适合中国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二是推动公众满意度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提高满意度评估的有效性;三是加强公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因果及机制分析,拓展相关研究领域、内容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依据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涵,构建出四元城市创新体系模型,形成以四元创新主体为核心,集知识、技术于一体的网络创新体系,说明城市创新体系四元模型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伴随社会的不同发展时期四元模型的变化趋势和变化过程中主导驱动元素扮演的角色、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9.
基于“四元主体模型”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补偿是矿产资源开发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其关键是解决补偿主体缺位和研究补偿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四元主体模型”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主体进行了研究.四元生态补偿主体是指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矿产输入区、各级政府和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将矿产资源开发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开发前预防性补偿阶段,第二阶段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开发中即时性补偿阶段,第三阶段是开采后的修复性补偿阶段.具体分析了矿产资源开发三个阶段的四元补偿主体变化过程及其主导补偿主体和辅助补偿主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