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月18日,第十一届圆明园荷花节如期举行。荷花节本是圆明园每年必办的经典节目。2005年,受“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影响,圆明园荷花节停办了整整一年。因此,本届荷花节,吸引了北京市民的格外关注。无独有偶,就在第十一届荷花节开幕前夕,7月14日,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出品、著名导演张广天编导的先锋戏剧《圆明园》,在北京公映。而《圆明园》的主题,正是去年引起全国范围大讨论的“圆明园环评事件”。《圆明园》与第十一届荷花节,前后呼应,再一次将公众关注的焦点,吸引到圆明园上。理性看待“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走进圆明园,从东门进入,穿过…  相似文献   

2.
圆明园环评听证既是一件好事,又是对环保主管部门的一次严峻考验。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过听证,圆明园防渗工程如果过不了环评这一关,就意味着防渗工程必须得拆;二是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毕竟是马上要竣工的工程,如果宣布这个工程拆除,那么工程中已经投进的巨额的工程费怎么办?  相似文献   

3.
2005年3月22日,正值“世界水日”。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张正春教授到圆明园参观,发现圆明园的湖底在铺设防渗膜,而且已经快铺完了。他立刻推知此种行径将会给圆明园的生态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在他的呼吁下,圆明园的防渗工程很快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和讨论。本期“热点关注”就将焦点放在圆明园。让我们来听听社会各界的不同声音吧。  相似文献   

4.
社会各界期待已久的《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环评报告)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于7月5日在国家环保总局网站上公诸于众。7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向媒体宣布,经专家组认真审查,环保总局对清华大学提交的环评报告表示认可,并依据该报告要求圆明  相似文献   

5.
4月13日上午,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环评听证会如期举行。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国内著名网络媒体进行了现场直播。笔者观看了全程直播,众多的环境、园林和生态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发言,给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教育课,对于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是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圆明园整治听证会存在6大缺憾,直接影响了听证的社会效果。--时间太仓促。73人在一个上午全部发言,留给每个人的平均时间只有几分钟,表达自己观点难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对关键问题说不清楚。如果能够有一天或者两天的时间来让代表充分阐述观点,效果一定会更好。  相似文献   

6.
3月22日:兰州大学客座教授张正春质疑圆明园防渗工程。 3月24日:张正春教授带记者实地考察。 3月28日:媒体披露“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遭专家质疑”。 3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邀请张正春参加关于圆明园防渗工程的专家研讨会。 3月31日:北京市环保局确认该工程没有经过环保部门审批, 随后圆明园防渗工程被叫停。  相似文献   

7.
关注“圆明园事件”的人,都知道第一个报道圆明园防渗工程事件的人,是《人民日报》教科文部记者赵永新。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对圆明园铺膜的整改决定后,记者在第一时间电话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8.
《绿叶》2005,(4)
如果没有媒体和普通民众对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引发生态危机的广泛关注。可能就不会有这次听证会。目前我国的听证会还没有制度化。以下两种情况必须听证:一是需要立法时必须听证,形式包括书面收集意见、召开听证会和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征求意见;二是当行政机关要做  相似文献   

9.
所谓政府角色,指的是政府的作用,即指政府的权利界限、基本职能和行为方式等。在历时百日的“圆明园事件”中,国家环保总局的一系列举动,为新时期公共事务中的政府角色作出了全面而准确的注脚。在此次“圆明园事件”中,国家环保总局敏锐地捕捉到事件的最核心部分,恰当地引导大众参与论证,权威性地指导当事方如何改正,果断地从环评入手拿出处理结果,从而使得此次事件成为近年来政府成功处理公共事务的典型案例。法律政府的权利界限在“圆明园事件”中,一个现象非常值得注意,那就是主管圆明园环评的国家环保总局,自始至终都没有发表任何“个人…  相似文献   

10.
“离官从来奉游豫,后居那复在郊圻”。清代大诗人王运在其著名长诗《圆明园词》中,通过这一看似平常的设问,巧妙地指出了圆明园最大的特点——圆明园不是如历代皇家园林一样建在都城附近,而是建在北京西郊的海淀。清代统治者将圆明园选址于此,是煞费苦心的。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对关内特别是北京干燥炎热的气候极为不适应。  相似文献   

11.
圆明园环评报告总算与公众见面了,但我认为这个报告是有明确前提和限定的:首先,圆明园在一个干旱缺水的环境下,需要有水或恢复到当年“万园之园”的水景观,而对于一个遗址公园来说,这个前提本身是不能成立的。其次,这个报告是关于“圆明园东区的防渗工程环境影响”的评价。不是对圆明园正在进行的全面改造工程的评价。如不包括西区的砍伐林灌和地形整改及大片铺设草坪和种植花灌等对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生态和遗址的真实性有严重破坏的工程。如果从其所定义的前提和工作范围内讲,环评报告总体上是客观的、认真的;所下的结论是谨慎的,有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2.
出于对市场关注度和公信力的考虑,媒体普遍把报道“圆明园事件”看作是一次吸引眼球的契机。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一经《人民日报》曝光,其他媒体立即跟进,从报纸到电台、电视台,无一不被牵动着神经。不少媒体以较大篇幅甚至整版篇幅对整个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跟踪:展开公众参与讨论、对相关人和部门批评报道、深刻反思,等等,基本上起到了传媒应有的作用,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先导与监督的功能。从圆明园防渗工程被曝光,至湖心岛出租事件,再到圆明园内私盖别墅等一系列所谓的“问题”报道,我们可以看出,媒体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力图通…  相似文献   

13.
圆明园环评听证会不仅提升了国家环保总局公正形象,还对提高民众环保知识和意识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环评听证会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首先,改进听证代表产生的程序。听证代表产生程序及其构成,是听证会能否准确反映民意的关键。此次听证以专家为主,是否完全代表民众的呼声是值得  相似文献   

14.
文化圆明园     
陈艾 《环境教育》2006,(9):74-76
夏末秋初,走进八月的圆明园.荷花节已过,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观美景已散去,只有荷叶还热闹地展开.在"绮春园"的湖面上,还能依稀看到几朵荷花,或粉嫩娇艳或淡雅如兰,在片片荷叶的包围中,显得格外乍眼.已是立秋过后,除了漫天荷叶,就只剩"一泓秋水碧连天"了.那边木桥下有成群的红鲤鱼在水中嬉戏,远处有工作人员在整理湖边杂草,这边还有不少摄影爱好者在荷花节的末尾赶着记录美景.这一切看来甚是和谐,只是笔者心中不禁疑问道:"那众说纷纭的防渗事件,到底怎么样了?"  相似文献   

15.
4月13日上午,参加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环评听证会的有关当事方在质疑达到高潮时,突然起身离席,不辞而别,并拒绝记者采访。一个关乎圆明园湖底生态工程的听证会。引来这么多关注的目光和众多专家到场发言,没想到却会出现主要当事人中途退场的一幕。当事人的离场,是否会对听证结果产生影响?这关乎公众对听证会本身的看法,同时也暴露出我们目前听证制度的缺陷所在。听证源于英美普通法上的"自然公正原则",这个原则包括两项基本内容:一是听取对方意见;二是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听证的内涵就是"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也就是以程序促公正。从各国的规定来看,听证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司法程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然有名,但极盛时期的圆明园更是一座规(?)宏伟、景色无比秀丽的清朝皇家御园。它赫赫扬扬地存在了150年(1709—1860),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王朝,其中乾隆、嘉庆年间是圆明园的极盛时期。  相似文献   

17.
《绿叶》2005,(4)
4月13日,新华网、人民网同时直播了"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的全过程,以文字、图片、影音、论坛等多种形式,给广大网民提供了第一时间的最新消息。过瘾!--在新华论坛上不少网民随后留言,发表自己的感叹。听证会虽然结束了,但网上的留言在不断增多,这种网播形式成了听证会的延  相似文献   

18.
《绿叶》2005,(7)
圆明园事件万众瞩目。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员、理事纷纷来电来函,支持国家环保总局的一系列举措,表达他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和建议。本刊摘编部分理事的谈话,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虽然圆明园环评听证会并没有得出一个令全社会满意的最终结论,其本身也存在着诸多的缺憾和不足,然而,此次听证会,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他们能够合理、合法地表达自身利益要求,使得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时有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参考。从这个角度来讲,圆明园环评听证,对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进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示范性的意义。"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  相似文献   

20.
在公众再一次对圆明园事件瞪大眼睛、绷紧神经的关键时刻,被视为“关键之关键”的环评报告,却因为一直处于严格保密的状态,而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以至于让有关各方雾里看花,打起了无谓的“口水战”。如果说在进行环评的过程中,为了让环评单位集中精力埋头攻关,有关部门守口如瓶,还有情可原的话,那么,如今环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