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和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宫厅水库底质中砷的污染。作者从1973至1974年在水库中选用了15个底质样点,基本上查清了水库底泥中砷的含量和分布。并探明了这种分布的原因是由于伊利石等粘粒矿物和有机质含量不同而形成的。模拟研究表明,对底质中砷的吸附是否起净化库水作用,主要取决于pH和Eh值的变化。对水库底质含砷量的t显著性测验表明,水库底质受到了砷的轻度污染。但是,由于水库中pH值等水化学条件有利于底质对砷的吸附固定,故水质没有受到砷的污染。水质含砷量的t测验也证实了这点。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从砷的有效性,砷的毒性及其与形态、价态的关系,砷的价态与溶解性的关系,砷的吸附解吸及其动力学,砷的迁移转化,砷对作物的影响及其危害等方面综述了土壤砷持染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矿区选矿废水污染河流的底质进行采样分析,探讨了底质颗粒物粒径与砷、铬含量的关系及其砷、铬的吸附特性与吸附贡献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底质中砷污染十分严重,而铬污染程度较轻.在垂直方向上底质中砷的分布无明显差别,但铬的分布差异性显著.砷、铬含量随着污染底质颗粒的变小而增加,呈负相关关系,且砷达到显著性水平.底质中砷、铬吸附贡献率具有相似的特性,2条贡献率曲线呈"双峰型",最大吸附贡献率出现在粒径为250~500 μm和710 μm~2 mm处.粒径500~710 μm处有一低谷,质量分数对铬吸附贡献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0.999.为了使河流免遭二次污染,组织人力物力清理河流底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7.
8.
9.
砷是人们较熟悉的元素,但人们对其毒性可能还了解较少。尤其是地质工作者有时会与砷化合物接触,如勘探和开采砷元素的矿床、观察和研究含砷矿物、加工冶炼砷矿物和生产砷化合物以及在高砷地区工作等,如不了解其毒性,可能会引起中毒。如我国某矿区地质勘探队曾由于食用天然含有可溶性砷化物的水引起216例急性砷中毒。一、环境中的砷砷的外电子层4S24P3,5个电子全部丢失呈正5价离子,容易获得3个电子形成稳定态。砷是既亲氧又亲硫的元素,取决于环境中氧、硫的浓度。分布最广泛且常见的砷矿“物是毒砂(FeAsS),另外常见的砷矿物为华…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航道疏浚工程有关定额的详细分析,提出了适合于估算城市河流污染底质疏浚工程费的费用函数式,并以黄浦江某支流流经上海市区的部分为例,对其底质严重污染河段的疏浚工程费用作了估算,该法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化学实验楼周围土壤中重金属砷、汞的污染现状,对周边土壤进行了取样调查.以鄂尔多斯学院西北方向1 000米处背景土壤为参照点,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对化学实验楼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50米处和200米处、深度为0 cm~20 cm和20 cm~60 cm的18个土壤样本进行了砷、汞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采样深度0 cm~20 cm处各土壤样品中砷、汞含量均高于20cm ~60cm处土壤含量,是人为活动干预造成的,与预期结果相同.各点住与参照点位相比,砷、汞含量未有明显差异,均远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Ⅱ级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12.
13.
14.
在统计了近10年国内重要湿地土壤中汞、砷元素相关文献数据的基础上,该文采用单因子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研究了湿地土壤中汞、砷的分布和污染情况.结果 表明,以各湿地当地背景值为参考标准,湿地土壤中汞、砷含量超标率分别为57.9%和43.5%.汞、砷含量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101.3%和95.0%,表明汞和砷分布不均匀;汞、砷的污染负荷指数法的结果PLLzone为0.24~3.09,均值为1.00;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4.60~268.57,均值为69.83.中国重要湿地土壤中汞、砷的含量较高,且各湿地土壤中汞、砷的分布不均匀,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重要湿地土壤中汞、砷的污染程度为无污染到极强污染,整体体现为中等污染,生态风险程度为轻微到中等,整体体现为轻微风险. 相似文献
15.
某电子废弃物拆卸区土壤、水和农作物中砷含量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电子废弃物拆卸、废旧金属冶炼等是否对周围环境造成砷积累和污染,选取浙江省台州路桥区为调查对象,通过测定在该区采集的水、沉积物、土壤以及稻米和蔬菜中的砷,以了解该地区环境中砷的含量特征和潜在风险,并对土壤-水稻系统砷的分布和吸收转运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 8.26μg/L和18.52μg/L,部分地下水超过WHO推荐的饮用水标准(10μg/L),但没有超过我国相关环境标准Ⅲ级限值(50μg/L).沉积物砷含量平均值为9.62mg/kg.水田土壤和菜地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7.11mg/kg和6.17mg/kg,均在一级标准范围内,该区农田土壤总体上未受砷的污染.糙米和蔬菜中的砷平均值分别为165.1μg/kg和144.2μg/kg,均未超过我国规定的食品卫生标准.土壤-米糠-糙米中砷含量之间相关性显著.冶炼源周围的土壤和米糠中砷含量较其他源高,可能已经对周围土壤-水稻砷积累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连湾海水和底质中砷的含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1988年8月对大连湾海水和底质中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对该湾海水和底质中砷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湾海水中砷的含量在1.44—2.86μg·L~(-1)之间,平均含量为1.85μg·L~(-1)。表层沉积物中砷的含量在7.80—57.67X10~(-6)之间,平均含量为16.54×10~(-6)。海水和底质中的砷均呈现由西部近岸至东部湾口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粤西海区水质、底质、生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一、前言 对粤西海区(东起珠江口海区上川岛,西至湛江港)的水质、底质和某些生物样品中的有机氯农药含量进行分析测试。自分析结果知,粤西海区受到了有机氯农药污染,其含量分布规律和珠江口海区相似。主要特点是:雷州半岛以东沿海底质含666农药比珠江口海区高4倍。本海区的样品分析采用气相色谱法,仪器是英国Shando厂的FB5-D型气相色谱仪,氚源电子捕获型检测器,色谱柱长2米,内径4毫米,内装:3%OV—17/Chromosorb.W.AW.HP.DMCS(60—80目)。最低检测量3×10~(-11)克,回收率98—100%,相对误差±0.5%—±5%,检出率100%。 相似文献
18.
调查结果表明,在丹东市的主要粮食(水稻、玉米、大豆)中,砷的残留普遍存在,但均未超过国家标准。作物品种之间砷的残留量差异显著,其主要来源于污灌和农药等,大豆对砷的吸收有一定的富集作用。粮食中砷的污染,从西北部至东南部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环保室 《环境科学》1977,(3):41-46,65
砷是一种有毒的元素。砷在土壤中积累多了,会导致土壤的污染。砷在土壤中的移动性能很差,土壤被砷污染以后,就很难消除。我国南方某些地方,曾经使用有机胂农药(如甲基胂酸钙等)来防治水稻的病害。为了防止砷类农药导致的砷污染,我们进行了土壤中砷的残留量与水稻污染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壤对砷吸附能力的研究,并对水稻砷中毒时的症状进行了观察。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温室条件下进行,供试土壤分别加入不同剂量的无机砷(Na_3AsO_4·12H_2O)和有机胂(甲基胂酸钙),与土壤充分混匀后进行水稻、小麦的盆栽试验,观察各种砷化物 相似文献
20.
自五十年代初,日本水俣湾发生汞毒事件以来,人们已经了解汞及其许多化合物是剧毒物质,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重庆地区土壤、粮食、蔬菜、牛奶、江水等监测结果发现,汞的污染是较严重的。造成汞污染,除自然界本身含量过高外,更主要的是人为活动如人工开矿、工业“三废”、烧煤飘尘等使自然界中汞被富集起来,参加到人类生态系统的循环,危害人体健康。汞污染源不同,进入土壤、植物、动物及人体的方式也有区别。为了解本地区汞进入土壤、植物的方式及其在土壤—植物体系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