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河南省四大古都为研究对象,选取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采用2010年截面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省会郑州旅游环境竞争力最强,洛阳、开封、安阳依次位列其后;②郑州市作为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交通枢纽,积聚各种优势,但城市环境保护有待继续加强;③洛阳市各方面与郑州市不差上下,竞争力不可小觑;④开封市各子环境得分都较低,发展潜力未全部挖掘;⑤安阳市自然绿化环境相对较好,其他方面严重制约旅游环境竞争力.根据结果评价分析,提出相应提升对策,以期为河南省乃至中原经济区城市旅游环境的优化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早期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主要是围绕企业的市场份额、盈利能力等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展开.随着国际范围内针对煤炭企业环保业绩考评的持续升温,煤炭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模型也需要进行重新修正.在这一背景下,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提出了基于环境因素的煤炭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模型,并以河南煤炭企业为例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能为煤炭企业的环境战略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构建湛江、茂名、阳江3市和谐的滨海旅游竞合关系是粤西滨海旅游协同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与实现途径。基于2012—2017年“湛茂阳”区域滨海旅游相关统计数据,构建了滨海旅游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运用旅游生态位理论模型综合测评了“湛茂阳”区域滨海旅游生态位宽度、扩充度和重叠度,深入分析了“湛茂阳”区域滨海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竞争态势与竞争程度。结果发现:①“湛茂阳”区域滨海旅游生态位宽度呈现“水平低、均衡化”的结构特征,3市滨海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与影响力弱,旅游综合竞争力从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湛江、茂名、阳江。②“湛茂阳”3市滨海旅游综合生态位扩充态势不明显,扩充度水平整体呈现均质化特征,局部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异。③“湛茂阳”区域滨海旅游生态位重叠度高,旅游竞争激烈,旅游协同合作发展水平与效应较低。最后,从区域滨海旅游生态位的协同、错位、扩充3个视角科学提出了“湛茂阳”区域滨海旅游竞合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旅游资源竞争力区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综合类、人文类、自然类3个旅游资源大类中分别选取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4A级旅游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11种旅游资源,采用绝对数量、人均密度、地均密度3种评价指标和位序得分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主要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得出13个地市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强弱,并提出相关的旅游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5.
6.
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旅游产业集群现象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提升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是发展区域旅游产业的关键。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对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旅游产业集群的评价模型,并以湘鄂渝黔边区域旅游产业集群为例,提出了提升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8.
本文指出,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河南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转化的方式是将旅游资源变为旅游产品,转化的原则是市场的需求,转化的步骤是根据市场需求,对旅游资源进行筛选,加工成适销对路的产品再推向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旅游主题口号是对旅游地形象集中提炼和浓缩后所形成的一种极富感染力、吸引力和推广力的创造性文字,是旅游地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河南"旅游立省"的背景下,以提升形象、带动河南旅游业跨越式新发展为目的的河南旅游主题口号的设计更需要体现河南的特色旅游资源。在形象驱动理论指导下,结合河南自身的文化底蕴、文化特质和方言因子,设计"中(zhǒng)"作为河南旅游主题口号。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竞争力是包括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支持竞争力在内的综合概念。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实际,构建出由4层49个指标组成的省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测度了安徽省在华东6省1市中的旅游业竞争力水平,比较分析了安徽省旅游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最后就如何提升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区域性中心城市技术创新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河南省区域中心城市技术创新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以河南省18个省辖(管)市为对象,对区域中心城市技术创新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将其划分为3种梯度类型。同时,分析了区域中心城市技术创新水平的地域差异,提出了河南省区域中心城市技术创新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个指标的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江苏13个市的环境保护状况进行评价,并将其分成5个不同的类别,第1类是苏州,第2类是南京,第3类包括无锡、南通、常州,第4类包括徐州、扬州、泰州、淮安、宿迁,第5类包括盐城、镇江、连云港,然后进一步对各类城市在污染强度和污染控制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分别对每类地区的环境保护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